摘要:《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为南宋词人朱敦儒的代表作,被收录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这首词创作于南宋初年,正值金兵南下、中原沦陷的动荡时期,词人通过短短三十六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交织,展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艺术感染力。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为南宋词人朱敦儒的代表作,被收录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这首词创作于南宋初年,正值金兵南下、中原沦陷的动荡时期,词人通过短短三十六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交织,展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艺术感染力。
从文学史背景来看,这首词诞生于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转折点。北宋灭亡后,大量文人南渡,他们的创作风格从早期的闲适婉约转变为沉郁悲凉。朱敦儒作为"词中巨擘",其后期作品尤其擅长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词中"金陵城上西楼"的选址极具象征意义——金陵(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本身就承载着繁华易逝的历史记忆,此刻更成为词人凭吊中原的观景台。这种空间意象的选择,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怆的基调。
在艺术表现上,词作展现了高超的意象组合技巧。上阕"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动态画卷:落日余晖与奔涌江水的组合,既营造出空间上的辽阔感,又通过"垂""流"两个动词赋予画面流动的韵律。这种写景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夕阳"意象暗喻衰落的国运,"大江"的永恒流动则反衬出人事的无常,景语即情语的艺术手法在此得到完美呈现。
下阕的情感抒发尤为值得品味。"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三句采用递进式结构,由现象描述到阶层特写,最终以反问作结。"簪缨"作为士大夫阶层的象征,其"散"字生动刻画出战乱中统治秩序的崩溃。而"几时收"这一诘问,表面是时间上的追问,实则蕴含着对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懑。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又通过含蓄的反问传递出尖锐的批判。
词作最富创造性的当属结尾"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想象。扬州在当时是抗金前线,也是连接中原与江南的战略要地。词人无法亲赴战场,却构想出让悲风传送眼泪的超现实场景,这种"无理而妙"的艺术构思,将空间阻隔的无奈与心系前线的焦灼表现得淋漓尽致。拟人化的"悲风"成为情感的载体,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可触可感,展现出词人非凡的艺术想象力。
从教学价值来看,这首词在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具有多重意义。对初中生而言,它既是了解南宋历史的一个窗口,也是学习古诗词鉴赏方法的重要范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组合(如"清秋""夕阳""大江"),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分析"簪缨""悲风"等特殊意象的象征意义;比较上下阕不同的表现手法(上阕寓情于景,下阕直抒胸臆)。通过这样的文本细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创作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部编版教材将朱敦儒这首《相见欢》与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八年级下册)编入不同学期,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两首同调词作,一写亡国之痛,一抒家国之忧,跨越时空呈现出词牌"相见欢"名不副实的反讽效果。这种编排既展现了词牌发展的历史脉络,也为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提供了典型案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首词所体现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中那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担当意识,对当代青少年树立家国情怀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能从历史维度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作为八年级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的教学应当注重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金陵古城的历史图片、播放长江落日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时空感受;通过补充靖康之变、宋室南渡等历史背景,深化学生对词作内涵的理解;通过朗诵指导,让学生体会词中抑扬顿挫的情感节奏。这种多维度的教学方法,能使古典文学作品真正活起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
总的来说,这首入选初中教材的《相见欢》,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南宋文人心灵世界的窗口。它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诞生于时代巨变之中,承载着个体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切。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重新品读这样的经典之作,不仅能够提升青少年的文学素养,更能培养其历史眼光和人文情怀,这正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
来源:依怡苡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