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句实在的,如果有人真能和皇帝谈一场踏实的爱情,那多半是小说里的事。可这世上偏有些真事,比小说还动人心。李世民,千古明君,有没有爱得死心塌地过?你还别说,他和长孙皇后之间那点深情,确实够让千年后的人反复咂摸。不信,看他们的故事,你会觉得“爱”这个字,原来也能在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那段留在人间的温柔
说句实在的,如果有人真能和皇帝谈一场踏实的爱情,那多半是小说里的事。可这世上偏有些真事,比小说还动人心。李世民,千古明君,有没有爱得死心塌地过?你还别说,他和长孙皇后之间那点深情,确实够让千年后的人反复咂摸。不信,看他们的故事,你会觉得“爱”这个字,原来也能在至高无上的皇帝身上,发生那么点事。
但别以为李世民就是个一根筋、一心一意的情种,实际上,后宫那些个姓韦的、姓杨的、姓徐的妃子,哪个没在他心里留下一点痕迹?你不得不服气,人家能生出十几二十个孩子来,把宫墙都挤得满满当当。男人三妻四妾,在古代皇室算什么大事,但后宫女人们都憋着一口气。为了宠爱、为了儿子的将来,娘家那点面子,谁不是咬着牙头拼?可谁曾见,宫里的戏码几乎总是皇后输。小妾进进出出,她却只能在那华丽宫殿里,一步步极小心地走,每走一步都可能是深渊。
话说回来,当了皇后,不过就像穿了一身在别人眼里耀眼、自己却沉重的行头。大部分时候,这身行头并没有给你带来太多安全感。你是全宫的靶子,说句俗的,还是政治联姻,不是选美赢家。年纪一大,色衰爱弛,也就只能看着新欢笑靥如花,自己袖手旁观。唐朝的皇帝其实不怎么愿意立皇后,能坐稳这个位子的更是少得可怜。王皇后、吴皇后什么的,哪个没在斗争里栽了?所以说,这个职业就是高危,没有几分铁血和几分机缘,说圆满都是笑话。
可长孙皇后,偏偏成了少有的“善终”幸运儿。为啥?为啥她能扛住那么多刁钻事,最后得个好名声?这里头,表面上的理由虽然都说得过去,其实真要抠起来,和一层窗户纸差不多。可别小看这“一捅就破”的薄弱,一旦真有人想作妖,这层纸就变成一面无形的墙,有本事你就试试,十有八九碰得头破血流。
翻翻史书,长孙氏13岁就嫁给李世民,那时候的婚姻太早了,说爱情吧,更多是一种命定。李家的势头刚刚起来,李渊攻进长安,当了唐王,到给李世民封个爵,改来改去。外面打江山,里面也得有人守着人伦,长孙氏就是这么一层层被封着,从秦国夫人、赵国夫人、秦王妃、再到太子妃、皇后。每一步,她都没落下,像接力赛,被父子两代皇帝反复加盖公章。
你要说李世民真图点别的,想动皇后这位子?他好不容易把王朝搞到手,手上血债都洗不干净,再去给自己补窟窿找麻烦?他比谁都明白,换个人容易,收场难。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长孙皇后也就是35岁那年,没多大就去了。对于夹在权力漩涡里的人来说,说早逝是侥幸有点残忍,但谁又能说不是“守得住圆满”的另一个答案呢?活下去,谁能保证李世民一直爱她如初?连她那几个儿子,后来斗得你死我活,母子情分放在那权力面前,常常就像一杯冷茶;要是她还活着,谁敢说她不会被牵进更大的风暴里彻底两败俱伤?
长孙皇后这一走,说是“解脱”未尝不对,留了遗憾,也留了体面。活就是活在别人的故事里了。
大家都说那个年月谁的命不是“家”的延伸。长孙家的血脉很杂糅,按理说,她是北魏皇族的后裔,妈是北齐宗室的闺女。一半关陇,一半关东,两头都是名门。李家为什么肯娶,还不是人家有分量?长孙顺德、长孙无忌、高士廉,这些名号后面,是一个家族对朝堂的押注——你选择谁站在自己身旁,其实是和谁共进退。
到了李世民这里,家族还是头等大事。长孙皇后身后,站的是一长串姻亲,牵动了朝野风向。你废皇后?可不只是家务事,直接就是宫廷地震。
可光后台硬也没用。不服,咱捋一捋:长孙氏性格要强,却偏生温厚。她会写书,《女则》三十卷,能撰又能教,把孩子全养成文化人。李世民的太子,小时候的开销想添点用度,被她硬生生给憋回去,说“名声和品德重要,不在这点消耗”。这架子端得住,还得心肠软。她兄长长孙安业当年把她母子赶出家门,后来犯事,她嘴里一句求情照样递上去。谁说女人心眼小?
李渊活着那年,快老得站都站不住了,长孙皇后给他梳头,梳到一半就哭出了声。李世民在一旁,看着自己爹满头白发,也跟着掉眼泪。这种场面,说不上政治,就是走了心。
再说她“后宫不得干政”,表上做得霜雪一般,私底下如果李世民要做过头的事,她会巧着法劝下去。宫里后妃众多,她也没闹腾小醋坛子,甚至帮忙照应那些孩子。你说这是笨还是慧?能明白自己“什么是真正的主角”,那才真是难得。
李世民后宫虽多,长孙却是他心里的那支白月光。给他生了七个孩子,这事儿边上不多见。皇帝要疼孩子,也得有人让他“舍得”疼。长孙皇后在世,儿女们都是李世民心头一块肉。
偏心这事,李世民是“专业户”。一个小公主晋阳,因为母亲死得早,李世民竟然亲自教女儿书法,一手飞白体,骗了多少人说那是“大人”的手笔。可惜命不好,才十二就去了,让人叹息。
这几个孩子,命途各异。李承乾当太子,没立成最后一脚踢开,李泰才气横溢,一样没弄成最终人选。李治是最后的赢家,也是长孙皇后唯一一个被老父亲亲自抚养到八岁的儿子。你说,这命运,有多少是宠出来的错?有时候,皇帝的手伸得太长,也未必真帮了孩子。
宫里的姑娘也挺惨。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新城公主,不是嫁给长孙家兄弟,就是被“分配”给大臣子弟。婚事之难,完全不输于后宫的争宠。每次挑驸马,李世民都控制不住地要多给点,结果惹来朝中长吏的非议,嫌皇帝规矩不成。后来连杜荷出了事,还得再换女婿、再大操大办,折腾到最后新城公主拖了四个月才筹备完婚,李世民却没活着看到她出嫁。人有一份偏爱,命有一重无常。
长孙皇后最后重病那段时间,李世民是拼了命要救她。死后所有最高的体面全给了她。李世民对着昭陵发呆的时候,魏徵还在旁边敲打他,别让个人悲伤耽误了江山大业。李世民停了一下,流泪下了高台,从此就再不敢往高处登了,怕让人说工作不专心。
唉,说到底,皇后也好,帝王也罢,本质还是人。情感复杂,身不由己。外头看着“圆满”,其实真正的幸福,往往是在故事说不完的地方。长孙皇后那个“功德圆满”,到底是悲是喜?只有她自己知道。我们这些站在历史门外念叨的,或许只能感慨两句——命运兜兜转转,到最后,总有人留在最美的时候,也有人困在最难忍的泥沼里。长孙氏是不是“天作之合”,谁又说得准值不值得?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