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暑的风裹着晒透的玉米叶香掠过田埂,村头老槐树下的农友们捧着粗瓷碗争论不休:“今年闰六月,处暑比往年晚了三天,农大372到底该啥时候播?”有人拍着大腿说:“老话讲‘处暑不种秋,种秋也不收’,晚播准没错!”有人摇着头反驳:“去年我晚了一周,结果玉米穗子才长到18
处暑的风裹着晒透的玉米叶香掠过田埂,村头老槐树下的农友们捧着粗瓷碗争论不休:“今年闰六月,处暑比往年晚了三天,农大372到底该啥时候播?”有人拍着大腿说:“老话讲‘处暑不种秋,种秋也不收’,晚播准没错!”有人摇着头反驳:“去年我晚了一周,结果玉米穗子才长到18厘米,比隔壁少了3行籽!”更有年轻的媳妇举着手机凑过来:“网上说农大372耐密植,是不是种得越密越好?”
这些问题像夏天的黏虫,爬得人心里发慌。其实答案就藏在节气的规律里——二十四节气是太阳的“时间表”,从来不会因为闰月乱了脚步。
“节气晚了就晚播?”错!农大372的生育期早就“锁”死了与节气的匹配度。夏播103天,刚好卡在“芒种至处暑”的窗口里;春播127天,正好对应“清明至白露”的周期。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每年的日期误差不超过3天,比如夏播的6月上中旬,刚好是芒种到夏至,此时气温稳定在25℃以上,土壤湿度适中,玉米种子播下去3天就能拱土;春播的4月20日至5月10日,是谷雨到立夏,地温回升到15℃以上,刚好满足农大372“拱土能力强”的特性。
老辈人说“看天吃饭”,可现在的种子早就学会了“顺天而为”。农大372的选育者宋同明教授常说:“玉米的播种时间,看太阳历,不看农历。”太阳的位置不变,节气的规律就不变,种子的需求也不变。
往北走,河北张家口、承德的春播区,4月20日刚过谷雨,地里的冻土化到了10厘米深,此时播农大372正合适。密度要控制在6.0万-6.75万株/公顷(每亩4000-4500株),过密会导致通风差,容易感丝黑穗病;往南到河南、山东的夏播区,6月上中旬芒种过后,小麦刚收完,抢墒播下农大372,密度4500-5000株/亩,刚好避开7月的伏旱,等到处暑前后,玉米穗长到21厘米,穗行数14-16行,轴细粒长,出籽率86.5%-87.5%,比普通品种多收10%的籽。
有人说“我去年春播提前到4月上旬,结果苗出得稀稀拉拉”,这就是犯了“违背天时”的错——4月上旬地温还没到15℃,种子在土里捂7天,容易烂种,就算出苗,也会因为低温导致根系弱,后期高感瘤黑粉病;还有人夏播推迟到7月上旬,结果玉米只长秆不长穗,因为生育期不够,籽粒没灌浆就遇到降温,亩产才600公斤(1200斤),比正常播的少了300斤。
“处暑看玉米,满田金缨子”,农大372的好,藏在“按规律来”的细节里。它抗镰孢茎腐病、大斑病,却怕粗缩病,所以夏播要拌种衣剂,防止蚜虫传毒;它耐密植,但不是越密越好,高肥地块最多种6000株/亩,再密就会空棵、花粒;它需要“大喇叭口期追尿素”,因为此时是穗粒数形成的关键期,追30公斤尿素,能让每穗多结20粒籽。
老祖宗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农大372就是“顺天而为”的典范。它的株高280厘米,穗位高105厘米,刚好符合“通风透光”的要求;它的果穗长筒型,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刚好符合“商品性好”的市场需求;它的产量“夏播1300斤,春播1500斤,最高2000斤”,刚好符合“高产稳产”的农民需求。
处暑过后,田埂上的玉米缨子开始发红,农友们别再纠结“闰六月”。拿起锄头,按照阳历的日子播,按照专家的密度种,按照节气的规律管。等到霜降前后,你会看到田埂上的玉米棒像胖娃娃,一个个都长到21厘米长,籽粒饱满,色泽金黄,卖的时候贩子会多给一毛钱一斤——这就是“顺天而为”的回报。
节气是老祖宗的指南针,种子是新科技的船,顺着太阳走,才能不翻船。今年种农大372,记住一句话:“按阳历播,按密度种,按规律管”,保你有个好收成。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