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批准对乌新军售,意大利外长:俄乌冲突年底前不会找到解决方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9:56 2

摘要:美国防务安全合作局连续抛出三份通告,涉及对乌克兰的弹药、防空维保和卫星通信服务,金额超过十亿美元。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美国防务安全合作局连续抛出三份通告,涉及对乌克兰的弹药、防空维保和卫星通信服务,金额超过十亿美元。

就在同一天,意大利外长塔亚尼放话,年底前别指望俄乌冲突会收场。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意味深长,到底在释放什么信号?

美国国务院对外公布的“可能军售”文件一口气列出三项内容。

第一份,关于空投弹药,金额高达8.25亿美元。其中明确提到将提供“空射增程弹药(ERAM)”等型号。

听上去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乌克兰战场上对远程打击能力的焦虑。

俄军后方补给线、集结点、铁路枢纽,乌方想要精准敲打,就得靠这种弹药。

第二份,关于爱国者防空系统维持和保养,金额1.791亿美元

爱国者在乌克兰战场上被当作救命稻草,一旦停工或缺零件,就等于基辅和其他大城市的上空出现漏洞。

维保看似不起眼,其实决定系统能否在俄军密集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中撑住。

第三份,关于卫星通信服务,金额1.5亿美元

这部分被外界广泛解读为与Starlink有关。乌军大量依赖卫星通信来指挥部队和操控无人机,没有稳定的卫星链路,前线和后方就可能脱节。

换句话说,这笔钱买的是指挥系统的“心脏跳动”。

有人会问,这些文件到底算不算“成交”?

严格讲,只是“国会通知”,意味着美国政府批准了这个可能的军售案,最终是否签合同、什么时候交付,还要看后续操作。

程序繁琐,但对乌克兰而言已经是一种“定心丸”。

再往细节看,有意思的是,文件中写明,部分资金将由丹麦、荷兰、挪威出资,美国只是批准框架。

换句话说,欧洲国家掏钱,美国厂商接单,乌克兰得到装备。

这是不是一种“分工”?美国不愿独自埋单,欧洲国家则被要求多承担成本。

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美国对乌援助路径有两种:一种是总统拨款权(PDA),直接从库存里抽交付;另一种是乌克兰安全援助倡议(USAI),通过合同采购。

FMS军售路径往往意味着更长的周期,但更稳妥。

现在三份文件同时出现,代表美国在调整方式,更强调可持续供给。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何重点放在维保和通信,而不是新增大规模防空或先进战机?

这恰恰说明美方在算账:补短板,比一次性给“新玩具”更管用。

战场上,现有系统能正常运转,通信不掉链,才是决定性的。

很多人容易忽略这次军售案的另一个亮点——欧洲资金的身影。

ERAM案里,写得清清楚楚:部分开销来自丹麦、荷兰、挪威的联合出资。

这种操作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美国的产线有限,国会内部对无休止的援乌也存在分歧,如果想让供应链稳住,就必须让欧洲多掏腰包。

欧洲为什么愿意?答案很现实。

乌克兰一旦撑不住,俄军可能继续向西施压,波兰、波罗的海三国都担心安全环境彻底恶化。

与其等火烧到家门口,不如现在就出钱把防线稳住。

但别忘了,欧洲掏钱不等于没有怨言。

意大利、德国、法国国内舆论早就对援乌疲劳。能源危机、通胀压力、民生问题,逼得政府要小心平衡。

塔亚尼的悲观判断,其实也是替选民发声。

回到美国角度,把“维保”和“通信”放到FMS渠道,还有一个考虑:这样能把合同锁定给美企。

DSCA文件里,承包商名字写得很清楚,像Zone 5 Technologies、CoAspire

对美方来说,这不仅是对乌援助,也是对本国军工产业的输血。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安排能否快速解决乌克兰战场的燃眉之急?

答案并不确定。

合同要走流程,产线要排队,运输要协调。尤其是弹药类,产能拉满也要时间。

换句话说,乌克兰拿到手可能要等,但从政治角度讲,美国和欧洲已经表态:不会让乌克兰断粮。

联盟分工的另一层含义更微妙。

美国在提供技术和供应链核心,欧洲负责买单和分担财政。

这样一来,责任被分摊,风险也被稀释。

要知道,在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为什么美国要永远当凯子”。

现在有了欧洲出钱,美国可以对内解释:这是联盟共同承担。

但这套逻辑能撑多久?这是个问号。

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民意支持度不断下滑,一旦账单越来越大,是否会有人喊停?

从意大利外长的话语里就能嗅到这种不安。

更值得注意的是,援乌资金并不只体现在数字上,还涉及供应链优先级。

欧洲如果投入巨资,却发现产线依旧在美国本土排队,那矛盾也会滋生。

谁先拿货,谁后等货,这种次序问题迟早会成为政治问题。

所以,把三份军售案单独看,只是援助流程的一部分;但放在欧洲—美国—乌克兰三角关系里看,就是一场关于责任、成本、收益的再分配。

这也是为什么意大利外长说年底前找不到解决方案。

不是战场缺少意愿,而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裂缝正在扩大。

意大利外长塔亚尼在内阁会议后直言,俄乌冲突到今年年底前不会找到解决方案。

这句话掷地有声,既像是对战场态势的判断,也像是对欧盟内部情绪的写照。

当天,基辅再一次遭遇俄军密集袭击。导弹和无人机击中城区,造成十余人遇难,连欧盟代表处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办公点也被波及。

这类画面不断出现在新闻里,欧洲公众的焦虑感越来越强。

塔亚尼强调,如果俄方继续发动攻击,欧盟可能会考虑新一轮制裁。

制裁的方向无非几个:能源、金融、技术出口。每一次制裁都会伴随反弹,俄罗斯会调整供应链,欧洲则要承受新的经济代价。

意大利为什么站出来说这种话?

一方面,罗马本身处于欧盟内部的中间位置,它既要表态支持乌克兰,又要安抚国内对能源和物价的不满。

另一方面,塔亚尼所在的梅洛尼政府在国内压力不小,援乌的账单越来越大,社会舆论自然要找一个出口。

说“年底前没有解决方案”,其实也是在向外界传递信号:别指望欧盟有奇迹式的突破。

把视野拉开看,德国在坦克供应和预算拨款上一直拖延,法国忙于国内动荡,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最激进,意大利则更像一个“温度计”,随时提醒外界欧盟整体的犹豫和摇摆。

制裁能解决问题吗?从过去一年多的经验看,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被削弱,但并没有彻底瘫痪。

莫斯科找到新的客户,把石油卖到亚洲,同时通过卢布结算绕开美元。

欧盟却要付出高昂代价,从天然气到电价,民众的生活成本持续上涨。

所以,塔亚尼的话背后隐藏着矛盾:一方面要展示强硬姿态,一方面又不敢过度冒进。

这种夹在中间的状态,让欧洲政治的撕裂愈发明显。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欧洲援乌要松动?答案还不能下定论。

援助的承诺依旧在走流程,但政治上的犹豫会增加。

只要基辅继续遭受袭击,欧盟的强硬表态就还会存在;可一旦冬天到来,能源问题再度爆发,内部的不满情绪也会集中爆发。

意大利外长的话,正是这种矛盾的缩影。

从军事角度看,这三份军售案意义重大。

空投弹药如果顺利交付,将增强乌军对俄军后方的打击能力。

铁路枢纽、补给站、弹药库都会成为潜在目标。

爱国者的维保保障了基辅、敖德萨等核心城市的防空屏障,避免因缺零件或维护不到位而出现漏洞。

卫星通信服务则是战场大脑。

无人机群、炮兵指挥、后勤调度,全都依赖通信链路,一旦失效,前线与后方就会瞬间割裂。

这三项加在一起,虽然没有耀眼的新武器,但却是支撑战场长期消耗的关键环节。

从战略角度看,美国和欧洲的分工更加清晰。

美国提供产线和技术,欧洲掏钱买单,这样的模式或许会成为新常态。

如果这种模式稳定下来,将重塑整个援乌供应链,让援助更可持续。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美国军工企业要同时满足本国军队和海外客户的需求,乌克兰是否能排上优先序位,存在不确定性。

还有弹药和设备要跨境运输,途中是否安全,能否避开俄军的远程打击,这些都不是小问题。

加上随着冬天到来,能源和物价问题又会压到公众头上,民意能否支撑政府继续掏钱?

意大利的悲观预判,实际上给出了答案:难度不小。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变量,就是俄罗斯的反制手段。

俄方已经在尝试干扰卫星通信,电磁压制、网络攻击、甚至可能的反卫星武器,都会直接威胁乌军的通信网络。

一旦卫星链路受损,前线的无人机操作和战场协同就会受挫。

另一方面,俄军对乌基础设施的打击预计还会持续,尤其是冬季能源网络。

这意味着乌克兰在未来几个月将承受巨大压力。

综上,这三份军售案虽不耀眼,却在关键节点提供了支撑。

它们不会立刻改变战局,但会延长战场消耗的时间表。

意大利外长的悲观判断和美方的军售通告相互呼应:战场不会很快结束,政治裂缝却在加深。

未来需要紧盯几个点:军售合同的执行速度,欧洲国家的财政承受力,俄军的攻击节奏,以及欧盟是否会真的推进新一轮制裁。

答案尚未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战场的僵局正在拖得越来越长。

参考信息

《美国务院批准对乌新军售,意大利外长:俄乌冲突“年底前不会找到解决方案”》·环球时报·2025-08-28

来源:史论纵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