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最怕的男人:一根舌头换151颗人头,江西小村走出的御史大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09:47 2

摘要:练子宁,名安,字子宁,以字行于世,公元1350年出生于江西临江府三洲(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他是唐朝贞观名将练何的第三十二代孙,祖籍福建浦城,家族世代书香,堪称赣中望族。父亲练伯尚在洪武初年曾任起居注史官,因直言敢谏被外放,终官至镇安府通判。练伯尚工于

练子宁,名安,字子宁,以字行于世,公元1350年出生于江西临江府三洲(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他是唐朝贞观名将练何的第三十二代孙,祖籍福建浦城,家族世代书香,堪称赣中望族。父亲练伯尚在洪武初年曾任起居注史官,因直言敢谏被外放,终官至镇安府通判。练伯尚工于诗词,为人正直,这对练子宁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练子宁自幼聪颖好学,英迈超群,志操不凡。少年时期随同乡长者竹庄先生游学,曾赋《水竹村居诗》:"千山暮雨石泉通,一夜春雷箨长龙",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和远大的志向。在邑庠读书时,他与后来同样成为明初名臣的金幼孜相交甚笃。一次交谈中,金幼孜对练子宁预言:"异日,子必为良臣,我必为忠臣"。此话一语成谶,预示了二人未来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科举之路:洪武十七年(1384年),练子宁考中举人。次年(1385年),他以贡士身份参加廷试对策。在这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年仅27岁的练子宁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政治洞察力。他在对策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天之生材有限,陛下忍以区区小故,纵无穷之诛,何以为治?近日朝廷用人,徇名而不求实,小善骤进,小过辄戮,非育才用人之道"。这番话直指朱元璋统治下严刑峻法、滥杀大臣的弊端,在朝堂上引起了震动。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不仅没有降罪,反而十分赏识他的胆识和见解,亲自擢他为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修撰。

初入仕途:练子宁步入仕途后不久,因母亲去世,他依古礼归乡守制。服丧期满后,他重返官场,历任副都御史、工部侍郎等职。在洪武朝期间,练子宁虽然未能进入权力核心,但他清廉自守、直言敢谏的风格已经为同僚所熟知,这也为他在建文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这位年轻皇帝一改洪武朝严苛的政治氛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重用文官集团。练子宁与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一批文士迅速得到重用,成为建文帝的核心顾问。

建文初年,练子宁改任吏部左侍郎,后晋升为御史大夫。在吏部任职期间,他以举贤荐能为己任,严格依据个人德行选拔官员,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明史》记载,练子宁"以贤否进退为己任,多所建议",可见他在官员选拔任用上的重要影响力。练子宁的政治理念与方孝孺相似,都希望能够恢复周礼式的理想政治,实现儒家的仁政理想。

然而,建文朝很快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藩王问题。面对各地藩王特别是燕王朱棣的威胁,建文帝与齐泰、黄子澄等人密议削藩。练子宁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最初的削藩决策,但他坚定地支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王势力。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建文帝派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北伐,但很快在真定之战中失利。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为主帅,这一决定遭到了齐泰的强烈反对,但最终建文帝还是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练子宁对李景隆的军事能力也持怀疑态度。他细心观察战场局势,发现李景隆与燕军作战时存在诸多可疑之处,甚至怀疑其有通敌之嫌。当李景隆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大军后,练子宁在朝堂上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他历数李景隆的罪状,请求建文帝立即处死这个误国奸臣。

练子宁见建文帝犹豫不决,情绪激动地叩首大呼:"坏陛下事者,此贼也。臣备员执法,不能为朝廷除卖国奸,死有余罪。即陛下赦景隆,必无赦臣!"说完大哭求死,建文帝不得已只能罢朝回避。宗人府经历宋徵、御史叶希贤也随后上疏,指出李景隆"出战失利丧师,存有二心,应当处斩",但建文帝始终未能采纳这些建议。

练子宁与建文帝的关系可谓忠臣与仁君的典型。练子宁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而建文帝也对练子宁十分尊重和信任。然而,建文帝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和过度宽容,最终导致了军事上的重大失利。据《智囊全集》记载,练子宁早就看出李景隆不可靠,但建文帝却始终未能听进忠言。这种君臣关系虽然理想化,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却显得脆弱不堪。

1402年,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景隆果然如练子宁所预料的那样,与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一说自焚,一说逃亡),朱棣顺利进入南京,不久即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开始对建文旧臣进行清算,练子宁作为建文朝的重要大臣,自然难以幸免。据《明史》记载,朱棣将练子宁绑缚至朝堂,试图逼迫他屈服。然而练子宁大义凛然,在朝堂上痛斥朱棣:"汝此篡位之举,大逆不道,日后有何面目见太祖于地下!"

朱棣恼羞成怒,命人割下练子宁的舌头,还狡辩说:"我欲效周公辅成王。"失去了舌头的练子宁毫不屈服,他用手伸进口中蘸着鲜血,在殿砖上大书四个血字:"成王安在?"这一举动直指朱棣篡位的本质,彻底撕下了朱棣"周公辅政"的伪装。血书四字问,不仅展现了练子宁的忠勇,也成为了历史上对专制暴政最有力的控诉之一。

朱棣见状暴怒,下令将练子宁施以磔刑(肢解处死),并诛灭其族。据史料记载,练子宁的151位族人被处死,371位亲属被流放边疆,他的家乡四百八十户人家也惨遭横祸。只有练子宁的幼孙练珍被侍婢救出,藏匿于民间,练氏才幸免被杀绝。

练子宁的侄子练大亨当时任嘉定知县,听说叔父遇害的消息后,对妻子刘氏说:"若如此,吾必不苟活。"夫妇二人一同投刘家河自尽。练子宁的同乡徐子权时任刑部主事,闻讯后痛哭赋诗,随后自杀殉难。这些忠臣义士的相继殉难,展现了建文朝臣子对原则和理想的坚守。

六、政治成就与个人作品尽管练子宁的人生以悲剧告终,但他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和文学领域仍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建文朝的重要大臣,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对当时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1、政治成就

练子宁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人才选拔方面的贡献。早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殿试对策中,他就提出"天之生材有限,陛下忍以区区小故,纵无穷之诛,何以为治"的观点,批评朱元璋滥杀大臣的做法,强调培养和爱惜人才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他担任吏部左侍郎期间得到了充分实践。他以"贤否进退为己任",推行以德行和能力为标准的官员选拔制度,对建文朝的政治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练子宁还展现了卓越的识人之明。他在李景隆问题上的坚持,证明了对军事形势和人性的准确判断。虽然他的建议未被建文帝采纳,但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见性。李景隆不仅军事失利,最后更是打开金川门迎燕军入城,成为了建文帝政权覆灭的直接推手。

在文学方面,练子宁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方孝孺称赞他"多学而文",他的作品主要收录在《金川玉屑集》(又称《练中丞集》)中。弘治年间,临江府同知王佐刊刻了这部作品。可惜的是,由于朱棣对建文朝文献的销毁政策,练子宁的许多作品未能流传后世。

2、政治理念

练子宁的政治理念可以概括为:儒家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结合。他一方面坚持儒家的仁政理念,主张宽刑省赋、爱惜民力;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政治现实的复杂性,如在削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这种看似矛盾的政治理念,实际上反映了建文朝官员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艰难抉择。

练子宁的政治理想虽然随着建文朝的覆灭而未能实现,但他的许多理念在仁宣之治中得到了间接体现。明仁宗和明宣宗推行宽松政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与练子宁等建文朝臣的政治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或许是历史的一种曲折回响。

练子宁作为建文忠臣的代表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了不同的评价。从正史到野史,从官方记载到民间传说,他的形象不断丰富和演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忠臣义士的象征之一。

《明史》对练子宁的评价颇具代表性:"齐(齐泰)、黄(黄子澄)、方(方孝孺)、练(练子宁)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这一评价既肯定了练子宁等人的忠诚和勇气,也指出了他们在政治策略上的不足;同时强调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应当看到他们的精神价值。

来源:海燕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