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印度洋公海上一艘返航的远洋渔船里,船长室窗台的海盐结晶尚未褪去,舱壁上残留的零星血迹却已凝固成暗褐色。这场发生在万里之外的刑事案件,正随着涉事船只的返港,逐渐揭开令人痛心的真相。
3 月 11 日清晨 7 时 30 分,即将结束作业的渔船船长像往常一样与妻子通完电话。三个半小时后,当船员试图汇报工作时,驾驶舱已空无一人。这位从业二十余年的老船长,在距离祖国海岸线数千海里的公海海域,永远消失在监控盲区的波涛中。其女小星在接到 "父亲遇害坠海" 的噩耗时,手机屏幕上还保留着父亲临行前为筹备女儿婚礼而规划的收入账本。
威海海警局 3 月 24 日的通报确认,这起致人死亡的刑事案件发生于国际法意义上的 "无主之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犯罪适用船旗国管辖原则。涉事渔船注册地为山东荣成,这为威海海警 12 小时快速立案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犯罪嫌疑人被控制在返港途中的封闭船舱内,海警执法人员正通过卫星通讯远程指导证据保全。
此案的特殊性在于犯罪实施空间的双重属性 —— 渔船既是移动的工作场所,也是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中国海警近年处理的 23 起远洋渔船刑案数据显示,长期海上作业引发的心理应激反应占比达 68%。涉案船员需经历长达四十余天的海上羁押,这种特殊审讯环境对司法程序的严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威海海警局已经立案。在等待司法正义的过程中,遇害者家属承受着双重煎熬。小星在社交平台公开表示 "争取死刑判决" 的诉求,折射出普通民众对重大刑案的法律认知鸿沟。根据我国刑法,故意杀人罪基准刑为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具体量刑需综合考量犯罪动机、手段及悔罪表现等因素。
这起案件同时暴露了远洋渔业管理的薄弱环节。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远洋渔船 2700 余艘,船员超 5 万人,但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的船只不足 3%。当航行周期超过 8 个月时,船员心理评估干预机制的缺失,往往成为海上冲突的潜在诱因。涉事渔船所属公司证实,本次航程原计划持续 22 个月,远超行业平均 15 个月的工作周期。
随着涉事船只预计 4 月初抵达威海港,关键物证的勘验工作即将展开。船舱内可能存在的搏斗痕迹、航海日志记录、卫星通讯数据等电子证据,都将成为还原真相的重要拼图。这起跨越重洋的刑案,既考验着我国海上司法体系的应对能力,也为远洋渔业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
来源:娱乐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