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是安东尼奥尼之于观众的第一颜色。从《红色沙漠》中超现实的红色工业园区,到《放大》经典的大红色海报,再到红色的《中国》。尽管距离他最后一部重要作品问世已逾三十年,安东尼奥尼镜头里股票交易所之外空荡荡的街景、因工业化与主角的神经症而呈现奇诡色彩的异样空间、在
《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安东尼奥尼谈电影》
红色,是安东尼奥尼之于观众的第一颜色。从《红色沙漠》中超现实的红色工业园区,到《放大》经典的大红色海报,再到红色的《中国》。尽管距离他最后一部重要作品问世已逾三十年,安东尼奥尼镜头里股票交易所之外空荡荡的街景、因工业化与主角的神经症而呈现奇诡色彩的异样空间、在不同场景中偷换身份的中产阶级,仍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时至今日,他的电影也还在为这些空间和人所包裹着。喜欢安东尼奥尼意味着喜欢某种语言、场域、人类,以及呼吸的节奏。
《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安东尼奥尼谈电影》作为简中世界第一部安东尼奥尼的随笔访谈集,收录了大量导演的回忆与口述,包含许多快乐与怨念、执拗与坚守,他的语言也并未因纪实而失去诗意。在《奇遇》的拍摄笔记里,连长角豆和发霉的饼干都因这种讲述而染上了电影的神秘气息;而到了《中国》,他在陌生而喧闹的环境中暗暗记录下许多带有启示性的瞬间:“在中国拍的所有内容都不是提前安排的。拍摄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有组织的。任何人看了电影之后都会注意到,那些正在讨论和一起读报纸的女孩们脸上没有任何在履行义务的表情,而是充满了真正的、真诚的兴趣,实际上还夹杂着快乐。”
多亏安东尼奥尼,现代性第一次以如此具象的方式出现在银幕上。他借镜头挖掘红色内里深深的冰冷,审视喧哗背后的虚无与失落,将电影由新现实主义拉入更加疏离与切身的心理真实。所有人都是同一个人,每种生活都是一段相似的旋律。
《放大》1966
我曾在某处读到,在飞往太空的前一天,格尔曼·季托夫仍与妻子在莫斯科悠然漫步,如同往常一样,做着千百件与他即将执行的任务毫无关系的事情。这是一种全新的状况:一对夫妻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之中。进步突然闯入了他们的亲密关系之中。
——《》
这或许称得上是对安东尼奥尼全部电影的概括。异色的工业园区、嬉皮士的沙漠、小岛上的失踪,所有这些花样翻新的设定都只是背景板。通过不同的剧情与场景,安东尼奥尼试图建立一段永恒的现在、某种停滞的时空:人们在其中如常地工作、恋爱、度假,习惯渐变为一种异样,人在困顿的自我意识中走向消亡。
《夜》1961
尽管安东尼奥尼素来被视为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最爱,他的特色却从来都不是给对应阶层和人物画像。比起马斯楚安尼在《夜》中饰演的丈夫的频频外遇,他和莫妮卡·维蒂、让娜·莫罗三人并立时的倦怠反而更贴近电影的核心。在这本书中,安东尼奥尼亦坦言,《红色沙漠》中的色彩是主观的,“在影片的大部分内容中,现实是被一个神经症女人的视角过滤过的”。大部分时候,人物的知觉取代了他/她的身份背景与社会地位,成为影片真正的主体。
《过客》是更好的例子,在这部电影中,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洛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盗用了他人的身份,假装自己已经死去。在失去原有的社会关系之后,他拥有了一种全新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很快在无休止的游荡中消散,命运的走势变得不明。最终,电影遗留下无可逃脱的孤独感。
《红色沙漠》1964
如何将影像的呓语化为文字,重新给观者以冲击?抑或者,如何绕开影像,用文字抵达新的现实?在这一点上,安东尼奥尼恐怕超越了许多人。文学化的影像并未成为他语言表达的负担,相反,无论随笔还是访谈、重述拍摄经历还是回应评论争议,我们都能触摸到独属于他的语法:
所有人看这部电影时都会问:“安娜去哪了?”剧本里原本有一场戏,后来忘了因为什么原因被剪掉了,该场景的内容是在岛上,安娜的朋友克劳迪娅和其他几个朋友对女孩的失踪进行了尽可能多的猜测。但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一阵沉默之后,有人说道:“也许她只是溺水了。”克劳迪娅猛地转过头:“只是?”所有人都惊愕地看着对方。
——《(L'avventura,1960)》
《奇遇》1960
国际合拍也是安东尼奥尼电影的特色之一。身为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并不如罗西里尼、费里尼等那样具有民族特色;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意味着他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书中每章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访谈清晰地划出了导演的“漫游”:从早年和罗西里尼合写《飞行员归来》的剧本,应征入伍后白天当兵、晚上翻墙出去给恩里科·富尔基尼奥尼的《弗斯卡里父子》当协助编剧,到拍出带有新现实主义色彩的纪录片《波河上的人》《城市清洁工》、长片首作《某种爱的纪录》,再到跳出意大利、走向世界的《放大》《扎布里斯基角》《中国》…… 如果说安东尼奥尼的影像展现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境与人物面貌,那么他的文字则更尖锐地揭示出不同地方的特色。
对于聚焦60年代“摇摆伦敦”背景的《放大》,他指出英国及时代氛围对角色塑造的重要影响:“托马斯(男主角)深陷一系列事件的中心,这些事件更容易与伦敦的生活联系起来……他过着一种仪式化的规律生活,自称除了无政府主义之外不懂任何法律,这绝非巧合。”至于以嬉皮士与反战运动为背景的《扎布里斯基角》,则牵引出整个美国的神经网:“在美国,经常让我大为震惊的一个现象是,在我遇到过的许多人眼里,他们深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被允许的,他们相信,除了在维护公共秩序的少数需求的情况下,个体的自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而让这部电影与其故事发生背景更加融为一体的是,安东尼奥尼从大街上找来的男主角马克·弗雷切特,在影片中被警察“击毙”;而电影上映不久后,弗雷切特亦便因抢劫银行入狱,两年后死于狱中。
《扎布里斯基角》1970
本书停留在安东尼奥尼于《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后即将开拍新片的前夕。导演表示自己即将结束一个贯穿一生的阶段,开启新的创作方向。他的热情洋溢于话语间,“我已经写了一个科幻题材的故事。但不是现在,我接下来要在美国拍一部电影,它和我以往的作品将会有很大区别……”然而之后不久,他就因中风而失去了所有投资;至于维姆·文德斯协助他拍摄的最后一部长片作品《云上的日子》,则是十年之后的事了。如果将这本书视作安东尼奥尼的人生故事,我们姑且可以暂时忘记故事之外现实中的种种变故与遗憾,而去感受一个导演面对生活的不竭创造力:“我的电影或多或少是关于这一切的。它是在困难、愤怒、爱和极大的激情中拍摄的(现在我仍在拍摄)。这是一场与这个世界上最美丽却也最令人厌恶的现实的较量。”
关于作者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
意大利电影导演、编剧,世界级电影大师。
进入电影行业前,曾在《波河日报》《电影》等报刊工作。1942年与新现实主义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合作撰写了《飞行员归来》的剧本,从此开启电影生涯。1950年推出故事长片首作《某种爱的纪录》。六七十年代进入创作黄金期:编剧、执导的《奇遇》《夜》《蚀》《红色沙漠》,在全球影坛大放异彩;而后拍出了更具国际色彩的《放大》《扎布里斯基角》《过客》,成为诠释现代主义的代表性电影作者。1985年中风失语,沉寂多年后于1995年完成故事长片《云上的日子》。2004年与王家卫、史蒂文·索德伯格合拍的《爱神》为其遗作。
2007年7月30日逝世于罗马。
目录:
视角与叙述 乔治·蒂纳齐
· 我的电影生涯
我的经历
电影创作:我生命的流转之光
关于演员的悖论
情感的病症
对于演员的思考
“事件”与影像
现实与真实电影
《六部电影》序言
· 我的影片
“自杀”:《小巷之爱》(Amore in città,1953)短片之一
《女朋友》(Le amiche,1955)
《奇遇》(L'avventura,1960)
《红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
《放大》(Blow-Up,1966)
《扎布里斯基角》(Zabriskie Point,1970)
《中国》(Chung Kuo, Cina,1972)
《过客》(Professione: reporter,1974)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1980)
· 对 谈
在电影的源头,有一个选择
我的灵感来自图像
关于情色
我厌倦了今天的电影
窗外就是世界
我和电影,我和女人
电影史是由电影创造的
职业对抗
十 问
对 话
一位导演的身份证明
· 电影采访
《某种爱的记录》
《失败者》
《奇遇》
《夜》
《蚀》
《红色沙漠》
夜,蚀,曙光
美国的沙漠
《扎布里斯基角》
美国经历
永不停歇的更新
从《中国》到《过客》
《过客》
通向深处的探索
导演与电子技术:相信我,这是我们的未来
一部关于冲突的电影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
论方法
采 访
BOOK
本书收录安东尼奥尼关于电影的随笔、为《放大》《奇遇》《中国》等九部个人作品写下的文章,以及导演生涯最全访谈,包含同戈达尔等人的对话。本书借文字重新展示安东尼奥尼对现代社会的肢解与观察,带我们领略他独特语汇下的二十世纪孤独。
关于译者
卢玲
拥有十年多不同语种翻译与编辑经验,常年往返中国和意大利两地,精通意大利语、法语及英语。长期关注并深耕欧洲现代电影发展流派,深入研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重要电影运动,对影像叙事与文化跨界表达有独到见解。
重磅新书 |《未实现:伯格曼文集》首次译介
来源: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