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9 岁的刘大爷,患有高血压与冠心病多年,确诊后一直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身体状况相对稳定。前几日午饭后,他像往常一样回房间午睡,家人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休息,却没想到,这一觉成了永别。直到傍晚准备晚饭时,家人才发现刘大爷迟迟未醒,进房查看时,只见他面色青紫,早
69 岁的刘大爷,患有高血压与冠心病多年,确诊后一直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身体状况相对稳定。前几日午饭后,他像往常一样回房间午睡,家人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休息,却没想到,这一觉成了永别。直到傍晚准备晚饭时,家人才发现刘大爷迟迟未醒,进房查看时,只见他面色青紫,早已没了呼吸。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医生分析,刘大爷的猝死,大概率与午饭后立即午睡,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密切相关。
这一悲剧让家人难以接受,也让不少人疑惑:午睡本是公认的健康习惯,为何会成为 “夺命杀手”?事实上,午睡的健康与否,关键在于 “方式是否正确”。不良的午睡习惯,不仅可能打乱夜间睡眠节律,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尤其对中老年人而言,错误的午睡方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了解科学的午睡方法,牢记 “四不要” 原则,对中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午睡并非 “越长越好”,权威研究揭示时长与健康风险的关联
很多人认为 “午睡时间越长,休息越充分”,但多项权威研究表明,午睡时长与健康风险存在密切关联,过长或不规律的午睡,反而可能增加死亡与疾病风险。
1. 《睡眠》期刊研究:过长午睡与死亡风险上升
《睡眠》(Sleep)期刊曾发表一项针对 8.6 万余名平均年龄 63 岁受试者的追踪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受试者 24 小时的活动与睡眠状态,经过多年随访分析发现:
午睡时间≥40 分钟的受试者,死亡风险比午睡 15-30 分钟的人群高出 20%;
午睡时间忽长忽短(如今天睡 10 分钟,明天睡 50 分钟)的不规律人群,死亡风险增加 14%;
中午 11 点至下午 3 点间频繁午睡(每天多次短暂午睡)的人群,死亡风险增加 7%。
研究人员解释,过长时间的午睡可能打乱人体自然的昼夜节律(生物钟),导致夜间睡眠质量下降,而长期睡眠节律紊乱,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与代谢健康,进而增加慢性疾病及死亡风险。
2. JAHA 研究:长时午睡与心衰风险飙升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布的一项研究,对 1140 名平均年龄 80.7 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长达 14 年的追踪。结果显示,午睡时长与心力衰竭风险呈正相关:
午睡时间超过 30-60 分钟的人群,心衰风险比午睡 15-30 分钟的人群增加 68%-111%;
午睡时间超过 60 分钟的人群,心衰风险比午睡 30-60 分钟的人群进一步增加 26%。
老年人心脏功能本就有所衰退,过长时间的午睡会使心率、血压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若本身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等问题,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长期下来增加心衰风险。
3. 《欧洲神经病学杂志》:高血压患者长时午睡增加中风风险
《欧洲神经病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的研究则聚焦高血压人群,发现午睡时长与中风风险密切相关:
高血压患者午睡时间超过 30 分钟,中风风险比午睡 1-30 分钟的患者增加 27%;
午睡时间超过 60 分钟,中风风险进一步增加 37%。
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过长时间午睡可能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若血管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诱发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脑部血管,引发中风。
综合多项研究,医生给出明确建议:中老年人午睡时间应控制在 30 分钟以内,最佳时长为 15-30 分钟。有午睡习惯的人群,可设置闹钟提醒,避免放任自己长时间沉睡,给健康埋下隐患。
二、夏季午睡益处多,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尽管错误的午睡方式有风险,但在炎热的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期间,科学适度的午睡对中老年人健康有诸多益处,是一种低成本的 “养生方式”。
1. 养心安神,缓解夏季烦躁
立秋过后,天气依旧炎热,高温环境容易让人出现烦躁、失眠、心慌等不适。中医认为,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季节,而中午(11 点至 13 点)是一天中阳气最亢盛的时段,此时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大。适当午睡能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减少阳气过度消耗,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缓解高温带来的烦躁与心慌,改善夜间睡眠质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指出,夏季中午不宜进行户外活动,此时身体的血液更多分布在体表以散热,内脏供血相对减少,适当午睡可让身体 “休养生息”,平衡脏腑功能。
2. 减少津液损耗,维持身体平衡
夏季高温,人体通过出汗散热,容易导致津液(水分与电解质)流失。若长时间处于清醒状态,身体持续产热,会进一步增加津液消耗,可能引发口干、乏力、头晕等不适。午睡时,人体代谢速度减慢,产热减少,出汗量降低,能有效减少津液损耗,帮助维持身体内环境平衡,避免因津液不足引发健康问题。
3. 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保护心脏
《心脏》(Heart)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进行 1-2 次、每次 15-30 分钟午睡的人群,与不午睡的人群相比,中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降低 48%。适度午睡能让心脏得到短暂休息,减少心脏泵血负担,同时降低血压波动幅度,对保护心血管健康有积极作用。
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中老年人而言,夏季高温会增加心脏负荷,适当午睡可缓解心脏压力,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4.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经过一上午的活动,中老年人身体容易出现疲劳感,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体力消耗更快。15-30 分钟的午睡能让身体快速 “充电”,缓解肌肉紧张,恢复精力,让人在下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5. 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精神病学与临床神经科学》(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的研究发现,适度午睡对情绪调节有积极作用。午睡时,大脑会进入浅睡眠状态,减少负面情绪相关神经递质的分泌,醒来后人体会分泌更多多巴胺、血清素等 “快乐激素”,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心理舒适度。
夏季因高温导致的烦躁情绪,也能通过午睡得到有效缓解,让中老年人保持平和的心态。
三、中老年人午睡 “四不要”,每一条都关乎健康
要让午睡真正发挥养生作用,避免风险,中老年人必须牢记以下 “四不要” 原则,从细节入手,养成科学的午睡习惯。
1. 不要趴着睡:压迫器官,影响循环与呼吸
很多中老年人(尤其是在办公室、公园等户外场所)习惯趴着午睡,这种姿势存在诸多健康隐患:
压迫胸部:趴着睡时,胸部受到手臂与桌面(或椅子)的挤压,会限制胸廓扩张,影响肺部正常通气,导致呼吸变浅、氧气摄入不足,可能引发头晕、乏力;
影响血液循环:头部偏向一侧,颈部肌肉紧张,会压迫颈动脉,减少脑部供血;同时,手臂长时间受压,会导致上肢血液循环受阻,醒来后容易出现手臂发麻、手指僵硬;
损伤颈椎与脊柱:趴着睡时,颈椎处于过度弯曲状态,长期如此会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增加颈椎病风险;腰椎也会因身体重量压迫出现过度前凸,引发腰部疼痛。
若条件有限,无法平躺午睡,可选择 “仰头靠坐睡”—— 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头部向后仰靠,颈部垫一个柔软的靠枕,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双腿放松,这样能减少对身体器官的压迫,降低健康风险。
2. 不要饭后立即睡:血液分流,增加心脏与脑部负担
午饭后,人体消化系统开始高速运转,大量血液会集中到胃肠道,帮助消化食物,此时脑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减少。若饭后立即午睡,身体代谢速度进一步减慢,心率、血压下降,会导致脑部与心脏供血 “雪上加霜”:
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引发头晕、视物模糊,醒来后仍感觉精神萎靡;
心脏供血不足,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中老年人而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缺血,严重时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猝死(如刘大爷的案例);
胃肠道供血虽充足,但午睡时胃肠蠕动减慢,会影响消化效率,可能导致腹胀、消化不良。
医生建议,午饭后应先进行轻度活动,如在室内缓慢散步 15-30 分钟,待食物初步消化、血液分布相对均衡后,再进行午睡。这样既能减少对心脑的负担,又能提高午睡质量。
3. 不要睡醒后立即站起:血压骤升,易引发头晕与摔倒
午睡时,人体处于放松状态,心率、血压、代谢速度均处于较低水平。睡醒后,身体各器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恢复到清醒状态,若此时突然起身,会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即 “体位性高血压”),引发头晕、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等不适。
对中老年人而言,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群,血管弹性较差,血压调节能力减弱,突然起身引发的血压波动更为明显,可能增加脑血管破裂、中风的风险;同时,头晕、站立不稳还可能导致摔倒,引发骨折、颅脑损伤等二次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睡醒后先保持平躺或坐姿 3-5 分钟,可缓慢活动手指、脚趾,或轻轻按摩头部、颈部,待身体逐渐适应后,再缓慢起身,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4. 这三类人不要午睡:盲目午睡可能加重病情
并非所有中老年人都适合午睡,以下三类人群盲目午睡,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对健康不利:
(1)失眠人群:打乱睡眠节律,加重失眠
夜间经常失眠、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差的中老年人,若白天再进行午睡,会进一步减少夜间的睡眠需求,导致夜间更难入睡,形成 “白天睡不够、晚上睡不着” 的恶性循环。
例如,一位 72 岁的老人,因夜间失眠,白天常通过午睡弥补睡眠,结果导致夜间失眠愈发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情绪。医生建议其取消午睡,通过调整夜间作息、营造舒适睡眠环境等方式改善失眠,经过 1 个月调整,其夜间睡眠质量明显提升。
这类人群若白天感到疲劳,可通过闭目养神、听轻音乐等方式短暂放松,避免进入深度睡眠,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2)低血压人群:进一步降低血压,加重不适
低血压患者(收缩压低于 90mmHg,舒张压低于 60mmHg)本身血压偏低,常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午睡时血压会进一步下降,可能导致上述症状加重,甚至引发晕厥。
同时,长期低血压会影响心脏、脑部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午睡时供血不足的情况会更加明显,可能增加心肌缺血、脑缺血的风险。因此,低血压人群应尽量避免午睡,若白天感到疲劳,可通过少量多次进食、适当饮用淡盐水等方式提升血压,缓解疲劳。
(3)年龄较大、身体肥胖的人群: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年龄超过 75 岁、身体肥胖(BMI≥28kg/m²)的中老年人,通常存在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问题,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午睡时,人体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若血管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诱发斑块脱落,堵塞心脑血管,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疾病。
某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数据显示,在因午睡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中,年龄超过 75 岁、身体肥胖的人群占比高达 65%。因此,这类人群应谨慎对待午睡,若确实需要午睡,需将时长控制在 10-15 分钟以内,且避免饭后立即午睡,同时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降低疾病风险。
四、科学午睡的其他细节:从环境到姿势,全面保障健康
除了牢记 “四不要”,中老年人还需注意以下午睡细节,让午睡更安全、更舒适:
1. 选择合适的午睡环境
温度适宜:午睡环境温度应控制在 22-26℃,避免过高或过低。夏季使用空调时,避免风口直接对着身体吹,可在腹部盖一条薄毯,防止受凉;
光线柔和:拉上窗帘或使用眼罩,避免强光刺激眼睛,帮助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环境安静:选择安静的房间,避免噪音干扰,必要时可使用耳塞,提高睡眠质量。
2. 选择舒适的午睡姿势
优先平躺:在家中可选择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午睡,平躺时身体肌肉放松,对心脑供血影响最小;
使用辅助工具:若躺在沙发上,可在颈部、腰部垫上靠枕,支撑身体,避免肌肉紧张;若坐在椅子上,可使用 U 型颈枕,保护颈椎。
3. 午睡后适当补充水分
午睡时身体可能会流失少量水分,醒来后可适量饮用温开水(约 100-200 毫升),补充水分,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午睡本是一种有益健康的习惯,但对中老年人而言,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避开风险误区,才能让午睡成为 “养生助力” 而非 “健康隐患”。牢记 “四不要” 原则,结合自身健康状况调整午睡方式,才能在享受午睡舒适的同时,守护心脑血管健康,安享幸福晚年。
(本文内容参考《睡眠》期刊研究、《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研究、《欧洲神经病学杂志》研究及《健康时报》《生命时报》等权威资料,旨在科普健康知识,具体健康建议需结合个人病情,由专业医生制定。)
来源:众看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