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至50%的关税正式生效;没多久,路透社就放出一记“逆风球”——三位直接参与对印石油销售的贸易商证实,印度打算在9月把俄油进口量在8月基础上再抬10%到20%,折算成日量,就是多买15万到30万桶。刚落锤的制裁,还没来得及在账本上翻出波纹,买家
据报道,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至50%的关税正式生效;没多久,路透社就放出一记“逆风球”——三位直接参与对印石油销售的贸易商证实,印度打算在9月把俄油进口量在8月基础上再抬10%到20%,折算成日量,就是多买15万到30万桶。刚落锤的制裁,还没来得及在账本上翻出波纹,买家的油船计划已经排队靠泊了。
印度自俄乌冲突爆发后,迅速攀升为俄罗斯海运石油的第一大买家,Vortexa给的数是今年1–6月日均约160万桶,8月前20天约150万桶,仍然稳居第一;俄油在印度总进口里的占比大约四成。这条“折扣原油—炼厂利润—外汇节省—通胀缓冲”的链条,几乎成了印度过去两年能源安全的“压舱石”。这回加码,背后有两个推手。
其一,乌克兰无人机连续袭击俄炼厂,导致约10座炼化设施受损、17%炼油产能短时下线,炼油加工量下降,出口原油可供量反而上抬,卖方为去库而下调贴水、扩大可谈价格区间;其二,欧盟计划自9月2日起把俄油价格上限压到每桶47.6美元并绑定运输与保险限制,即“超价就不给西方服务”,这等于给“能接得住、能绕得开”的买家额外溢价空间。
华盛顿把对印关税叠加到50%,对外的公关语言是“切断俄油收益”,对内的政治语言是“强势执法”。副总统万斯也不藏着掖着,直说这是“次级关税制裁”的一环,要用经济杠杆逼迫俄方接受停火谈判。可问题来了,你把锤子挥向印度,油却还是要卖、船还是要走、账还是要算。
CLSA的研判很直白:除非出现全球性禁令,否则印度停止进口俄油的可能性非常有限;若印度突然停购,全球供应可能骤减约每日100万桶,油价有上冲100美元的短期风险。换句话说,美国的“强势经济杠杆”,很容易变成全球能源市场的“价格杠杆”。你敲得越响,油市弹得越高。
莫迪这边的姿态同样有戏。先是被爆“四次不接特朗普电话”,再是外访走得很密,开口强调“无论压力多大,也要护住农民和小企业”,还用谈判与沉默演了“一软一硬”。印度两大俄油买家对“加码采购”不置可否,能源部门保持沉默,但沉默不是犹豫,是战术。
在关税生效当天不正面顶牛,让市场信号替政府发话;在对外话术中强调“独立自主”“国家利益”,把与俄罗斯的能源生意从“地缘政治”拉回“经济理性”。更妙的是,印方不断指出“美欧双重标准”——你们自己每年还进口数十亿美元的俄商品,却要我们做脱钩样板?这种话,国际受众很吃。
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国内两大俄油买家和能源部门这次都保持沉默,既没有否认也没高调宣扬。对莫迪来说,这既是给本国民众的“定心丸”,也是对外传递“不妥协”的信号。外交层面,印度不仅没被美方拉下水,反而继续和俄罗斯、伊朗等国加强合作,还在部分美印军购项目上踩了刹车。QUAD(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凝聚力都因印度的“顶牛”变得微妙。美媒、德媒、印媒这轮全线爆料,直接把特朗普的“外交败绩”摆上了台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还在对外疯狂“自吹自擂”,声称自己阻止了印巴核战争,吹嘘自己为世界和平立下汗马功劳。可现实呢?印度外交团队直接点破,莫迪不接特朗普电话,是怕他扭曲通话内容、把正常沟通变成自己的政绩广告。美国的单边制裁和“电话外交”这套剧本,到了印度这里彻底失灵。
从全球产业链和地缘格局来看,这一轮美印博弈,绝不仅仅是谁多买了几桶油、谁多收了几个亿关税那么简单。美国用关税武器化,想要强行重塑全球贸易秩序,结果反而加速了世界多极化和区域化。印度这次顶住压力,坚持采购俄油,说明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有能力、有意愿对抗西方的单边霸权。全球贸易体系的“碎片化”、大国之间的“去美元化”、区域合作的“去美化”,都在加速推进。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特朗普想用关税和单边制裁管住全球,结果连印度都敢“顶风作案”,不仅让美国的国际威慑力大打折扣,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硬抗美国”并非不可能。印度的决定,无疑在国际舞台上打响了一记“破局之战”的信号枪。
来源:掌中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