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作中进入“心流”模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9:21 2

摘要:许多调查报告显示,后新冠疫情时代,人们普遍难以投入工作,导致工作表现受到严重影响。晏和唐纳森(2023)系统性地回顾了投入感和心流这两个相关概念的科学文献,这两个概念常被用于不同类型的职场。然而,心流干预更常见于体育领域及体育导向的职场和组织。这些心流干预的评

许多调查报告显示,后新冠疫情时代,人们普遍难以投入工作,导致工作表现受到严重影响。晏和唐纳森(2023)系统性地回顾了投入感和心流这两个相关概念的科学文献,这两个概念常被用于不同类型的职场。然而,心流干预更常见于体育领域及体育导向的职场和组织。这些心流干预的评估结果大多是积极的,由此可见,在组织中创造更多工作中的心流和最优体验也可能给员工、领导者和组织带来价值。

在《好生意》一书中,米哈里详细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和工作最优体验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工作已成为当代生活的中心,已取代宗教和政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他的著作描述了员工、管理者和商业领导者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心流,并创造积极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可以培养员工的信任、个人成长和最优体验,在追求自身利润和可持续性的同时,专注于服务更广泛的公共利益。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匈牙利籍心理学家,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精神熵”和“自成目标”提出者

以下是米哈里关于工作中的积极心理学和心流的一些重要引述:

注意力就像能量一样,没有它,人们就无法完成任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力会被消耗。我们使用注意力能量的过程,也是塑造自己的过程。我们的记忆、思想和感受均由我们使用注意力的方式塑造。这是一种可控制的能量,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因此,注意力是我们改善体验质量最重要的工具。

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并非那些被动接受、松弛安逸的时光——尽管如果我们在努力之后收获这些体验,也很愉快,但是最美好的时刻往往发生在一个人自愿挑战身心潜能的极致,去完成某项艰难而有价值的事情的过程中。因此,最优体验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可能是用颤抖的手指将最后一块积木放在他所搭建的高塔上,这座塔比他以往搭建的任何塔都要高;对一个游泳者来说,这可能是尝试打破自己的纪录;对一个小提琴手来说,这可能是能够熟练演奏一段复杂的乐章。每个人都有成千上万的机会去挑战自我,超越极限。

领导者需要了解,是什么激励他们的追随者:在工作中,人们感到自己有技能且面临挑战,因此感到更快乐、更强大、更有创造力,且有满足感。在闲暇时间里,人们感觉通常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他们的技能没有得到发挥,因此他们往往感到更悲伤、虚弱、无聊和不满。然而,他们还是希望能少做一些工作,在休闲活动上多花时间。这种矛盾的模式意味着什么?

可能有多种解释,但有一个结论似乎是必然的:工作时,人们往往不会注意到他们感官体验的证据。他们忽视了即时体验的质量,而是基于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关于“工作该是什么样”的刻板印象,来决定他们的动机,他们将工作视为一种负担,一种约束,一种对他们自由的侵犯,因此会尽可能地逃避它。

在纷扰的时代保持对工作的专注

数字技术的兴起对人们的专注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微软公司的一项研究(Borreli 2015),人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已经

减少至8秒,比2000年发现的12秒减少了4秒。虽然可获取的信息量大幅增加,但人类摄入信息的能力提升速度却远远赶不上技术与信息增长的速度。人类神经系统在既定时间内可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据米哈里总结,人脑在单位时间可处理的信息量是7比特(包括不同的声音、特定的思想或情绪、视觉刺激等),相当于每秒最多可处理126比特的信息,而人的一生总共可处理的信息量为1850亿比特,包括处理从思想、情绪到行动的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

随着现代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被信息的洪流淹没,包括面对面交流和环境刺激,以及来自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短信等各种信息。米哈里指出,关于信息的这些数字是具有启发性的,人们可能不断想出有效的策略(如“组块”)来应对信息摄入量的增加。然而我们有理由认为,人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的缩短也是一种适应性策略,试图帮助我们满足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加的注意力需求,即对信息获取的需求。

诚然,技术进步使我们今天在工作中可以即时访问、共享和传输海量信息,然而,这一切也造成信息过载,如果海量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则可能严重阻碍工作中心流的发生。在许多情况下,信息就等同于干扰。比如,在网络会议中,你可能会同时接收到的信息包括正在讲话的人、屏幕上其他人的面孔、你自己的面孔、你的电子邮件收件箱、网页浏览器、手机上的短信和社交媒体,以及你所在的物理空间里可能发生的其他事情(比如,你在家工作,家里的狗在叫;如果你在办公室,身边有同事走过)。

在这样的现代工作环境之下,人们怎么可能聚精会神地沉浸式远程工作呢?米哈里的研究中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叫作“工作悖论”。尽管大多数人逃避工作,更愿意花时间休闲,但他们也报告说自己在工作中拥有一些最积极的体验,而在休闲时间里却常常情绪低落。这可能是因为许多工作本质上具有心流的特性,比如,工作为个人提供了挑战和使用技能的机会,即时反馈和清的目标,以及全神贯注的可能性。

一项工作越是复杂且有内在吸引力,心流就越可能发生,个体就越可能进一步追求这项工作。尽管工作中的心流与其他情境中的心流体验类似,巴克(2005)将工作中的心流定义为一种短暂的高峰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一个人完全投入于他正在做的事情,伴随着时间扭曲感、行动与意识的融合等常见的心流体验特征。

巴克(2005)对职场心流体验的前提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自主性、社会支持和反馈这些工作特征可以预测工作中心流的发生。同时,各类资源也有助于增进工作中的心流体验的普及,不论是个人资源(比如,自我效能感)还是组织层面的资源(比如,社会支持、清晰的目标、创新等),而且工作中的心流还被发现可以缓解工作疲劳(Zitoetal.2015)。

其他可能增进工作中的心流的工作特征包括技能多样性和工作任务的重要性(Demerouti2006;DonaldsonandKo2010;FullagarandKelloway2009)。研究还发现一些可预测心流的具体工作活动,包括解决问题、规划和评估(NielsenandCleal2010)。一项研究分析了参与者在连续10个工作日里所写的日记,结果发现,员工当天的心流体验在其当天的情感认同和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天里,员工对工作的情感认同更高,那么工作中的心流体验也更多,从而员工当天的幸福感也更高,而且日常心流体验有助于员工更有效地实现自控(Rivkinetal.2016)。

研究还发现,工作中的心流体验与员工的创造力相关,在真实领导力与员工的创造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ZubairandKamal2015)。对于责任感高的个体,频繁的心流体验可以全面提升工作表现,包括在分内职责和额外职责上的表现(Demerouti2006)。

心流体验还与工作中的动机、积极情绪和乐趣相关(DonaldsonandKo2010;FullagarandKelloway2009;MartinandJackson2008)。理论上,像清晰的目标、即时反馈、自主性、挑战等这些征在工作中仍然可以实现。然而,干扰之坝已经建成,其在未来无疑将持续成为工作中心流的最大阻碍。

新冠疫情迫使数百万习惯于在办公室工作的人改为居家办公,许多公司已永久调整了它们的政策,允许完全远程工作,或者更常见的是,采取混合型的工作方式。关于哪种方式最适合协作和绩效,存在激烈争论,许多高管强烈要求员工回到办公室全勤办公。然而,这场辩论忽视了关于幸福、绩效和心流的一个重要真理: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对每个人来说,心流的获得因人而异,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人们天生的性格特质、他们所在的组织和团队、职位级别、工作地点,以及个人经历和职业经历。

促进工作中的心流

在杜宾(2018)的博士论文中,他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了采访,以更好地理解心流的促成因素和阻碍因素,

基于这项研究和心流体验的总体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在工作中促进自己心流体验的发生。

1. 识别自己的喜好、创造力、生产力高峰时段。有些人喜欢在宁静的清晨完成个人工作,而有些人则属于夜猫子,他们在太阳落山后感到精力充沛。有些人喜欢先自己思考,再和他人讨论,而有些人则喜欢大声说话来整理思路。为了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 心流体验,我们首先需要提升自我觉察,清楚我们能量的来源, 然后基于此构建我们的生活,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心流的方向发展。

2. 创建自我反馈机制。在工作中,当我们做一项任务时,往往很难知道自己的进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虽然来自管理者的持 续反馈很重要,但很多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反馈,或者根本没有这样一位管理者。因此,每当我们在工作中创造出令自己感到自豪的东西,或者从管理者、客户或同事那里收到积极反馈时,我们都应该像篮球队回顾比赛录像一样,“研究”这些胜利时刻,看看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当我们未来处理类似的事情时,就可以参考这一成功经验,并开始给自己反馈,知道我们是否在正确的轨迹上做着有意义的努力。

3. 批量完成相似的任务。想象有这样一个时间表:1 点到 1 点半开会,1 点半到 2 点休息,2 点到 2 点半再开会,然后 2 点 半到 3 点休息,3 点再开会。如果是这样的时间安排,那么我们 就该和任何心流或成就感说再见了。更可能创造心流的做法是,将三个会议安排在一起,连续进行,之后给自己 90 分钟不被打 扰的时间,投入另一项工作。当我们如此频繁地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时,我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度投入某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且频繁地切换工作场景也会给心理造成负担。碎片化的一天会 让人感觉忙碌,但通常缺乏能量或成就感。

4. 在关系互动中保持临在和专注。从杜宾(2018)的博士论文中,我们个人最喜欢的一个发现是,心流具有传染性——在与他人互动时,我们的能量和投入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的能量和投入状态,反之亦然。因此,我们要在每一次人际互动中投入关心和关注,这样他人也更可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并且更可能在当天的更多关系互动中传递这种态度。

5. 养成你的心流准备习惯。为确保身心都准备好迎接心流体验的到来,我们事先也需要养成一些习惯来帮助我们完全投入某件事情。通常人们早上起床后会有一套习惯程序来开始新的一天,比如遛狗,和家人共度时光,悠闲地边吃早餐边读报,或是锻炼身体等。留出时间进行这些准备活动,能让我们一整天的工作都事半功倍,并且在心理上准备好去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积极心理学奠基人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