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主席2018年6月在青岛峰会上提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解决这一广阔区域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的“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引起成员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上合组织各国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开展多边外交、推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总论)
习近平主席2018年6月在青岛峰会上提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解决这一广阔区域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的“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引起成员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上合组织各国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开展多边外交、推进地区合作、维护中国和其他成员国长远战略利益的重要平台,已经拥有十个成员国、两个观察员国、十四个对话伙伴,覆盖亚欧大陆约三分之二的地理区域,无论是合作空间还是合作潜力,都是全球最重要的区域机制之一,随着面积的扩大,议题也日益增多。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取得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各成员国要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通过深化务实合作,使这一目标能够逐步成为现实。因此,探讨共建地区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要树立“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理念,为“上海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上海精神”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在世纪之交,成为指导多边合作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相互之间的依存度更高,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多变,需要树立新的合作理念,凝聚成员国的共识,为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提供基本的准则和依据。“命运共同体”应该是求同存异,首先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自觉,要承认和尊重成员国之间的差异,通过协商解决分歧,以合作促安全,以合作谋发展,主张共同安全,共同发展,这是上合组织框架下多边合作的前提和出发点,更是“命运共同体”最基本的要求。
二、进一步夯实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和人文基础
要把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具体化为成员国合作的成果,增强其吸引力和说服力,需要切切实实在经济和人文领域取得成果,让普通民众有获得感,激发成员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增进成员国民众间的友谊。经济和人文合作需要上下结合,仅靠官方的投入和努力难以持续,要发挥中小企业、地方、社会组织的作用,在一些既有人文属性又有经济效益的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如卫生、科技、环保、旅游、体育等,加强扶持相关产业,使成员国能够从中受益。
三、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形成机制保障
目前的上合组织有数十个各种各样的机制,有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怖机构两个常设机构,但基本都是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的会晤机制,缺少工作层面的落实机制。“命运共同体”目前还更多停留在外交倡议层面,没有形成具体的合作规划,难以体现其具体的实践成果,应该围绕建设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打造一些相关的机制,或者为现有机制赋予新的职能,把全新的理念变成指导具体合作的原则,转化成宣传、解读、实践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案。
四、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形成法律支撑
区域机制作为独立的国际行为体,其开展各种活动需要有法律依据,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有的是国际通行的,有的是针对本组织特点专门制定的。随着伊朗和白俄罗斯的正式加入,上合组织的地理范围扩大,成员国的制度和文化差异更为明显,需要加强法律和规则方面的协调。有必要对上合组织框架内已签署的条约、公约、协定、声明等文件进行梳理,确定下一步制定和修订法律文件的程序。在法律上规范合作的议程,明确成立内部争端的原则和办法,同时加强对成员国,特别是新成员国的约束力,维护创始成员国的权益。
五、借助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促进“民心相通”
上合组织成立后,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双边关系不断提升,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民心相通”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借助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来强化成员国对中国的友好情谊,争取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利用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正面的、良好的国际形象。
六、通过加强公共安全领域合作体现命运共同体应有之义
命运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密切,认同感强,地缘上、人文上难以分割。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处在欧亚大陆的东半部,人口密集、气候和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和疫病发生的频率较高,考验各国政府减灾、救灾、公共卫生等部门处置问题的能力。上合组织已经开展了减灾、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建立了部长级会晤机制,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共同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如果上合组织能够在公共安全领域有所作为,将会充分体现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增强该组织的威望和影响。
七、上合组织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中国领导人在国际组织中率先倡导建设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就是在上合组织峰会上,可见该组织对中国外交的特殊意义。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上合组织成员国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相向而行、彼此信任、友好相待,这恰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秉持的原则。命运共同体不是传统的区域合作机制,应该更为灵活,更为持久,更为平等,更为开放。从双边来讲,中俄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中国和中亚国家是大小国家平等合作的典范,实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覆盖”;从多边来讲,上合组织也应该成为新型区域合作、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新书推荐: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Pandect)
孙壮志 著
定价:128元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ISBN:978-7-5227-5691-2
内容简介:
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峰会上正式提出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为解决这一广阔区域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引起成员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总论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的原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以上合组织20多年的发展为重心,结合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对外关系等具体领域合作,深入、全面探讨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分析其机制建设和平台打造的主要特征,系统总结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作者简介:
孙壮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专业为国际政治,研究方向包括共建“一带一路”、欧亚地区国际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等。2010年获得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兼任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社会变迁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理事等。代表作有专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1999)、《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2001)、《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2011)以及论文《上海合作组织与新时代中国多边外交》(2021)等。
即将推出: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分论)
孙壮志 高焓迅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期出版
供稿人:曹潜
发布人:邢瑞
审核人:王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