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身边的好样子|谢亚祥的四枚“军功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08:56 2

摘要:3月21日,国家消防救援局湖南机动队伍在长沙举办第二届“咱身边的好样子”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5名先进典型走上讲台,讲述个人成长经验,分享消防救援故事。

编者按:3月21日,国家消防救援局湖南机动队伍在长沙举办第二届“咱身边的好样子”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5名先进典型走上讲台,讲述个人成长经验,分享消防救援故事。

谢亚祥的四枚“军功章”

——湖南机动队伍长沙分队中队长助理 谢亚祥

谢亚祥,一个普普通通的消防兵,十八年时光,从大漠孤烟到洞庭波涛,从青涩新兵到三级消防长,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被烟火熏染的岁月褶皱,被水枪刻出的时光年轮,四枚“军功章”记录了谢亚祥的故事。

第一枚

戈壁铸就的“奋进初心章”

初心是每个人内心坚守的品质,也是我们梦想最初的模样。2007年12月,一列绿皮火车,载着18岁的谢亚祥驶向完全陌生的新疆。刚到新兵连,干燥的寒风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连续七天流鼻血,每天早晨枕巾都像浸了血纱布;跑五公里时没注意手套破了个洞,等冲过终点线,左手食指冻得跟冰棍似的。一开始谢亚祥以为没事,等到晚上还是冻得僵硬,告诉新训班长,班长赶紧带他到外面抓了把雪使劲搓了半小时,指甲盖还是掉了。夜里疼得睡不着,谢亚祥咬着被角在日记本上写:“掉个指甲算什么,流血流汗不流泪,当兵掉个指甲算什么!”

在那些日子里,谢亚祥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别人午休他绑沙袋练冲刺,每天早中晚都跑一个5公里。2011年支队比武时,他愣是把五公里跑进17分09秒,打破了支队保持了三年的纪录。

十四载边疆淬炼,从体能垫底的“吊车尾”到带出12名班长的“兵教头”,九年前冻掉的指甲早已长成责任的铠甲,此刻正托着这面用血汗织就的荣誉之旗。

第二枚

水火淬炼的“使命担当章”

当新疆戈壁的风沙还在骨缝里呼啸,三湘大地的江河已把“赴汤蹈火”四字冲刷得熠熠生辉。从郑州地铁下的寒水到华容溃堤处的浊浪,再到火场的焦土,他们既是丈量使命的标尺,也是使命必达的印记。

2021年郑州地铁排涝,由于队伍第一次执行这样的排水任务,很多队员都是第一次上一线,面对齐腰深的积水,年龄小的队员都很害怕,谢亚祥作为分队长,第一个穿好了防护装备跳了下去,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大家都争先恐后,迅速跳进积水,连成一条橙色“长龙”开展连续作业。

去年华容县抗洪战场,在38℃高温高湿环境下,藿香正气水当“战时饮品”,毒蛇盘踞的豆田成为“特殊战场”,被晒脱皮的脊背叠成“人肉传送带”……谢亚祥和队友们还创造了“单日装填万袋砂石”的纪录。

还有无数次奋不顾身的火灾扑救。火海无情,最危急的时候,现场多点突发、多处同时出现险情,谢亚祥带领分队坚守十天十夜,两个班组利用地方三辆供水车,成功扑灭越线火,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枚

砺学笃行的“建设发展章”

有人问谢亚祥:十八年的守护不枯燥吗?他的答案刻在岳麓山的27条山径坐标里,融进队伍的防汛沙袋阵型中,最终凝结成覆盖三湘四水的600余双铁肩。

2023年的通辽之行,恰似一粒火种。兄弟单位的分层分级考核像一把钥匙——按年龄结构分档,让“跑不动”的消防员重燃斗志,“飞毛腿”的潜能彻底释放。回湘后,看着分队五公里合格率从87%飙至97%,新消防员也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时,谢亚祥忽然懂了:封闭环境困不住求索的心,只要找对了钥匙,顽石亦能雕琢成玉。

去年4月,由于中队干部少,组织便安排谢亚祥带队组建岳麓山驻防分队。4月30日进驻首日,他带着战士对驻防点逐一“扫雷式”排查,将27条山路的水源点织成“活地图”,有队员开玩笑说:“谢队长把整座山装进了手机里。”

数字是最忠实的编年史,5600张防火传单化作星火,熄灭在500个被劝阻的烟头里;120次携装巡护踩出的脚印,连起来能从爱晚亭铺到橘子洲头;12次找回走失儿童的背影,叠成比观光塔更高的灯塔。

第四枚

默默支持的“后盾家功章”

以上三枚都是谢亚祥的“军功章”,但在这三枚“军功章”背后,其实还有一枚看不见的“家功章”。

妻子产房里的两次“单兵作战”,铸就了这枚勋章最坚硬的底托。小女儿出生时,护士举着手机让谢亚祥看皱巴巴的小脸:“恭喜啊,史上最省心爸爸。”视频那头,妻子把镜头转向窗外璀璨的灯火:“看,这里有你守护的星星。”去年父亲节,大女儿的作文更让谢亚祥在食堂红了眼眶:“我的消防员爸爸是台永动机,载着别人的爸爸穿过火海回家。”

十八年,足够一棵胡杨苗长成戈壁的脊梁。从大漠到洞庭,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初心。消防员的荣耀不在勋章柜里,而在百姓幸福安康的笑声中;不在立功受奖的证书上,而在万家灯火次第亮起的星光里。这条路,谢亚祥将会继续走下去,让这三枚特殊的“军功章”和一枚“家功章”持续闪光,永远不熄!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