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人认为,一个学校的成立应该大多是在秋季开学之初,比如9月1日等,因此其校庆日也应该是这个时间。但是,福清一中的校庆日却异乎寻常,定在4月7日,清明节后,这是为何?
一般人认为,一个学校的成立应该大多是在秋季开学之初,比如9月1日等,因此其校庆日也应该是这个时间。但是,福清一中的校庆日却异乎寻常,定在4月7日,清明节后,这是为何?
福清一中百年校庆到来之际,让我们追溯历史,揭晓这个答案……
(一)
1949年,国民党反动政权土崩瓦解,福清县立初级中学、私立文光高级中学、私立闽海初级中学这三所中学,由于人心未定,经费不继,也几近瘫痪状态。
1949年8月16日福清解放,福清县立中学等三所学校绝处新生。
当时福清刚刚解放,百业待兴,新建立的人民政府面临无数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在强化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人民政府仍然腾出手来,高度重视、全力抓好教育建设。根据1994年版《福清市志》,“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设秘书室、建教科、财粮科;9月,建教、财粮两科撤销,分设建设、教育、财政、粮食四科”,教育优先保障和发展的思路可见一斑。
(二)
1949年9月,南下干部和地下干部会师福清后,中共福清县委为了实现党对学校的领导,派龚龙祥、徐佩辰等同志,分赴县中、私立文光高级中学当联络员,执行“整顿、巩固、逐步发展提高”的教育方针。学校取消了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训育制度和公民、童军、军训等课程,组织成立了校务委员会,陈云官仍任县中校长,俞谨仍任私立文光中学校长。创建于1944年秋、原校址依托在城隍庙内的私立闽海初级中学,其办学原由商人、企业家热心资助,由于此前国民党政府金融崩溃,其所办实业相继破产,“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办学经费难以维系,秋季经福清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并归福清县中。
解放之初,私立文光中学的办学经费十分困难,几至不能维持,幸得福清县人民政府李毅县长洞悉实情,向闽侯专署反映,力请改为公办。1950年1月,由经闽侯专署研究批准,改为县立。根据林智彪老校长1951年撰写的《自传》,改为县立公办学校之前,俞谨校长辞职,时任私立文光中学生指会主任的林智彪,在同事们的鼓励和人民政府的同意下,接代了校长职务,直到1951年3月。
私立文光中学改为公立学校,而后仅1年零3个月,又与县中合并办学,总体时间较短,在《福清一中70周年校志》等校史编纂中,这段史实没有得到全面梳理。
文光中学单设为公立学校的一年多时间里,南下服务团的施达德同志到校与吴章钟、洪德望等老师配合,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与革命宣传工作,演出大型歌剧《王秀鸾》《王贵和李香香》等,新解放的学校充满了革命气氛和积极向上的活力。
(三)
1951年4月7日,福清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县立初级中学和县立文光高级中学,并把两校合并,称为“福清中学”。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福清中学由闽侯地委宣传部和专署教育局管理,政治中心运动由县委领导。其时,由县长李毅兼任福清中学校长,林智彪、陈云官任副校长,林智彪主持工作。学校将凤凰山东麓校区定为校本部,文光中学校园定为二部,龚厝祠定为三部,明义中学的部分定为四部,较场埔作为学校的运动场。
1955年7月,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福清中学”正式改名为“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
1951年4月7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福清县立初级中学与县立文光高级中学两校强强合并,福清中学新校诞生的好日子,于是这一天,后来就被确定为福清中学的“校庆日”。学校更名福清一中后,4月7日自然作为“校庆日”保留了下来。
1953年4月7日,原任福清中学主持工作副校长的林智彪先生,在其日记中写道,“今天校庆二周年,在福华堂开庆祝会,即席报告开会意义。1.福中的诞生和壮大。2.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共同把学校办好,为完成祖国所交给我们的任务而奋斗。3.热爱学校,关心学校的荣誉,为争取模范学校而努力。4.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10时20分开完会,中午会餐,下午有拔河、篮球比赛、体育图片展览,晚上开文娱晚会”。
林智彪老校长在1954年4月7日的日记中又写道,“今日校庆,学生会布置文化宫,各社团都出特刊庆祝,学校门口也张灯结彩,晚上开纪念会并举行文娱晚会。因天下雨,我报告后就叫同学解散,改期举行”。
1951年4月7日,是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含私立闽海初级中学)、县立文光高级中学强强携手办学的日子,也是福清一中及其广大师生沐浴党恩、走向新生的日子。在福清一中迎来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铭记4月7日校庆日,厚植爱党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强化“红心向党、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via知福清
作者:何华龙,福清一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福清市社科专家
来源:看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