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退回到2017年6月22日,那一夜,杭州一场大火带走四个至亲,那一晚,杭州某高档住宅突发大火。浓烟滚滚中,一位母亲和三个孩子被困家中,最终全部罹难。唯一幸存的,是当时据称因“出差”不在家的丈夫林生斌。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你是否还记得2017年那场震惊全国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吗,一家五口,四人丧命,唯留男主人林生斌一人在世。
林生斌妻儿丧命后,高举悲痛大旗,背后却将流量变现,可笑的是,他要以亡妻子名义创办公司,不到三个月再婚生女,然后定居澳洲富人区。
近日有人拍到他抱着年幼的孩子在池塘边嬉笑玩闹,满面春风。不少网友愤慨道,“原来深情可以演,流量可以变现,人血馒头真的能吃八年”。
但也有人冷静发言:“人总得向前看,难道要他痛苦一辈子”吗?
事实的背后,到底是真苦难还是假深情,是网络的“反噬”,还是人性的复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这起令人心绪难平的案件。
时间退回到2017年6月22日,那一夜,杭州一场大火带走四个至亲,那一晚,杭州某高档住宅突发大火。浓烟滚滚中,一位母亲和三个孩子被困家中,最终全部罹难。唯一幸存的,是当时据称因“出差”不在家的丈夫林生斌。
很快案件侦破,真相令人荒唐,纵火者竟是他们家雇佣的保姆莫焕晶,她本想自编自演一场“立功救火”戏码,借此向雇主借钱,却失控酿成惨剧。
一夜之间,林生斌失去了妻子朱小贞和三个孩子。面对媒体的镜头,他痛哭流涕,憔悴不堪的样子让无数人为之心碎。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悲剧发生之前,林生斌与朱小贞曾是一对从无到有、共同打拼的夫妻。当年他还是个一穷二白的理发师,而她家境优渥,却义无反顾选择爱情。两人共同创业,经营服装生意,一步步跻身中产。然而这一切,都被一场大火彻底吞噬。
悲剧之后,林生斌开始以“受害者家属”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他在微博持续发文悼念妻儿,文笔真挚,情绪浓烈,迅速引发全网共鸣。无数人被他所谓的“深情感”打动,称他为“最痛的男人”“林爸爸”。
但很快,事情走向开始微妙,他注册了以妻子和孩子名字命名的品牌,开始直播卖货,创立公益基金会,大众同情心转化为真金白银,林生斌也从悲情男主角变身网红企业家。
然而质疑也随之而来:“真的那么深情,怎么会这么快就把家人当作卖点”;“一边哭诉思念,一边注册公司变现,这操作是不是太熟练了”,更引人怀疑的是,有知名人士刘信达曾在微博公开质疑林生斌“事发当晚是否真的出差”,并称查无实据。
尽管后来林生斌通过法律途径告赢了刘信达,但舆论的疑点从未彻底散去。
如果说一开始大众还对他抱有同情,那么他后续的一系列操作,则彻底让很多人反转看法。妻儿离世不足三年,林生斌被曝已重组家庭并生下一女;此前他经营的“潼臻一生”品牌公司也被悄悄注销;而最近的消息更是令人瞠目,他已携新妻子和孩子移居澳大利亚,住在某富人区,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近日流传出一段视频,画面中他抱着一个小男孩跨越池塘,笑容满面,身旁的女子注视两人,氛围温馨。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画面格外刺眼。
网友@小陌评论“不是不让他重新开始,但一边利用亡妻和孩子吃尽流量红利,一边迅速重启新人生,这吃相真的难看”;也有人无奈道“也许人性本就如此,只是我们太高估了悲伤的期限”。
八年过去,真相之外,我们还该思考什么?
如今,纵火案已过去八年,莫焕晶早已伏法,而林生斌也走向了新的人生阶段。但从舆论反应来看,很多人仍难以释怀。
也许我们所在意的,并不是他能否重新获得幸福,而是他是否曾利用公众的善意与同情,是否真的如他所说那样“永远铭记”。
也许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悲剧是否正在成为某些人变现的密码,大众的情绪是否太容易被煽动和利用。
道德与法律之间,本来就有一段模糊的界限。法律可以审判罪行,但难以衡量一个人内心的真实。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无论曾经如何,如今的林生斌似乎已选择远离舆论、重启人生。而我们所能做的,或许是在下一次类似事件中,保持理性的同情,不让情绪轻易被收割。
最后,谨以此文纪念朱小贞与三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愿悲剧不再重演,愿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能被真正尊重和铭记。
听别人的故事,看清眼下的自己,关注我,带你深挖热点背后的真实故事,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出你们的看法。
来源:陈二狗影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