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那场隆重的授衔仪式上,当所有人都已离场,却有一位军人依然笔直地站立在原地。
周总理走过去,轻声问他为何不走,那位军人坦然回答:"没念到我的名字。"这位军人是谁?他的坚持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个瓷厂童工的革命之路
1909年,黄火生(后来的黄火星)出生在江西乐安一个普通的农家。
命运对黄火生并不友好,从小就失去了依靠。才七岁,战乱让他不得不跟着家人逃难到景德镇。
祸不单行,母亲在逃难途中病逝,年幼的他被卖给了黄聚发家做养子。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残酷的经历。
十几岁的黄火生在景德镇公兴和烧瓷工厂做学徒,日子过得很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工厂里的环境恶劣,烧窑时的高温几乎让人窒息,很多工人都得了肺病。黄火生也不例外,他经常咳嗽,但从来不喊苦。
工厂老板对学徒们非打即骂,稍有不满就扣工钱。黄火星常常饿着肚子睡觉,但这段经历却锻炼了他坚强的性格。
景德镇是个工业城市,革命思想在这里传播得很快。20岁出头的黄火生接触到了进步思想,他开始思考工人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
1930年10月,黄火星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当时的红军条件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但黄火星从不抱怨。他经常说:"比起工厂里的日子,这里简直是天堂。"
加入红军一年后,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黄火星。这个名字寓意着革命的火种,要在中国大地上星火燎原。
黄火星学习能力强,很快就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基层干部。他对战士们很关心,从不摆架子,战士们都亲切地叫他"火星哥"。
"猛子政委"的战场传奇
1933年到1934年,黄火星参加了反"围剿"战争。
那是一段血与火的岁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围剿"。黄火星所在的部队承担了重要任务,他那时已经是政委了。
在一次战斗中,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火力很猛。黄火星不顾个人安危,带头冲锋。
他奔跑的样子像只猛虎下山,战士们都跟着他冲了上去。
就这样,他得了个绰号—"猛子政委"。战士们私下里说:"跟着火星政委打仗,心里特别踏实。"
黄火星作战勇敢,但从不莽撞。他善于分析战场形势,根据敌情灵活调整战术。
有一次,部队被敌人包围在山谷里,情况危急。黄火星冷静地观察地形,发现一条鲜为人知的山路。
他带领一小队战士悄悄绕到敌人后方,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次战斗不仅解了围,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战场上的黄火星是个狠角色,但在生活中却是个热心肠。
他随身带着针线包,战士们衣服破了,他就帮着缝补。冬天里,他常把自己的棉衣借给伤病员。
这些小事在部队里传开了,大家都敬佩这位既能打仗又关心战士的政委。
抗日中的铁血团长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黄火星被派往新四军,任第二支队第三团团长。
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黄火星感到责任重大。他常对战士们说:"咱们打的是民族解放战争,每一枪都要打在敌人心窝上。"
新四军活动在敌后,条件十分艰苦。缺武器、缺弹药、缺药品是常态。黄火星带领部队白天隐蔽,晚上行动,打的都是游击战。
他特别注重发动群众,建立了广泛的情报网。老百姓把日军动向告诉他们,他们就能打得又准又狠。
抗战时期,黄火星不仅关注眼前的战斗,还着眼于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他的努力下,第三团控制的区域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片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黄团长",遇到困难就找他帮忙。
黄火星不仅是个好指挥员,还是个好"后勤官"。他很会想办法解决部队的物资问题。
他组织战士们开荒种地,建立了被服厂、兵工厂,甚至还办起了小型医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硬是让部队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
解放战争中的沙场硬汉
1947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黄火星带领部队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
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更加出色,指挥更加成熟。战士们说:"跟着黄火星打仗,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黄火星特别注重战前准备。每次战役前,他都要亲自侦察地形,了解敌情。
他常对参谋人员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疏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使他指挥的战斗很少有失误。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黄火星的部队担任突击任务。敌人的火力很猛,突击一时难以推进。
黄火星观察到敌人左翼防守薄弱,立即调整战术,集中兵力突破敌人左翼。
这一变化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创造了胜利条件。战后,上级指挥员专门表扬了黄火星的临机决断。
解放战争后期,黄火星参与了多次城市攻坚战。城市战与野战不同,要特别注意避免平民伤亡。
黄火星要求部队严格区分敌我,不伤害无辜群众。在他的指挥下,部队多次攻克坚固城市,并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
黄火星在战场上英勇顽强,但也付出了代价。他多次负伤,身上留下了好几处弹痕。
尤其是右腿上的伤,让他在天气变化时常常疼痛难忍。可他从不因此消沉,反而常笑着说:"这些伤疤是革命的勋章,值得骄傲!"
一定要等念到我的名字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大授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隆重举行。
几千名军官聚集一堂,等待着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黄火星也在其中,穿着崭新的军装,心情无比激动。
授衔仪式按组进行,每组二十人上台接受授衔。工作人员宣读名单,被念到名字的军官上前一步,等待领导为其佩戴军衔。
黄火星所在的小组轮到了,他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名字。可是,工作人员把名单念完了,却没有念到"黄火星"。
黄火星愣住了,心想:"难道是我没有资格获得军衔?"
但转念一想:"不对,我参加革命这么多年,立过那么多功,不可能没有军衔。"他决定坚持等待,也许是工作人员漏掉了他的名字。
仪式继续进行,一组又一组的军官上台受衔,会场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黄火星一个人还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这时,周恩来总理注意到了这位孤零零站着的军人,走过去问道:"同志,仪式结束了,你为什么还站在这里?"
黄火星挺直腰板,实事求是地回答:"报告总理,没念到我的名字。"
周总理有些诧异,立即让工作人员查看名单。经过核对,发现黄火星的名字确实在名单上,而且授予的是中将军衔。
原来是工作人员口音问题,把"黄火星"的"星"读成了"青",导致黄火星没有反应。
周总理了解情况后,立即安排为黄火星单独举行授衔仪式。就这样,黄火星成为了那次大授衔中唯一享受"一人仪式"的军官。
当周总理亲手为他佩戴上中将军衔时,黄火星激动得热泪盈眶。
授衔后,黄火星的工作态度丝毫没变。他被任命为军事检察院首任检察长,为建立健全军事法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建立了许多重要的规章制度。同事们都说:"黄检察长办事,公正严明,一视同仁。"
黄火星的朴素作风始终如一。尽管身居高位,他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简朴生活习惯。
1971年4月27日,黄火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送别他的人群中,有当年的战友,有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许多素不相识但仰慕他的普通人。
人们怀念这位从贫苦童工成长为开国中将的传奇人物,更怀念他身上那种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可贵品质!
黄火星的一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写照。
从景德镇的童工到开国中将,他的成长轨迹印证了那个火与血的年代。
而1955年授衔仪式上的那一站,更成为了他一生的缩影——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
参考资料:《开国将领传记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传》、《红色家书》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