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年期是每位女性生命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多种慢性疾病高发的关键时期。随着女性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慢性病患者进入更年期,她们在面对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的同时,还需兼顾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管理。如何在保护既有健康的前提下,科学、个体化地应对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轻松应对更年期:慢性病管理、激素治疗与生活方式全景指南。
撰文:医学界编辑组
审核专家:陈蓉教授、邹世恩教授
更年期是每位女性生命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多种慢性疾病高发的关键时期。随着女性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慢性病患者进入更年期,她们在面对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的同时,还需兼顾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管理。如何在保护既有健康的前提下,科学、个体化地应对更年期,是近年来医学界和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
2025年8月8日,《更年期患者指南》在北京重磅发布,该指南由北京协和医院郁琦教授、陈蓉教授、王亚平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金鸿雁教授,太原市妇幼保健院李艳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邹世恩教授等权威专家编写。借此指南发布良机,医学界与指南编写者、国内知名妇科内分泌专家北京协和医院陈蓉教授,以及在更年期健康管理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邹世恩教授进行深入探讨,从临床实践和指南角度,为女性更年期管理提供了全面解读。
慢性病:女性的更年期挑战
陈蓉教授指出,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分泌异常。在更年期阶段,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代谢调节能力减弱,常伴随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症状[1]。这些慢性病患者常常难以区分症状来源:究竟是长期疾病引起,还是更年期生理变化导致。
由于个体发生规律、伴随体征和时间特点通常存在差异,不同人群的症状差异有较大区别。陈教授强调,细致的症状询问与监测至关重要。通过观察症状发生的时间、特点及伴随表现,医生可以较为准确地区分疾病与更年期相关症状。
更年期潮热多从前胸开始,伴随面部或上身阵发性热感,常呈周期性[2],而糖尿病相关多汗多表现为夜间或餐后,且伴随血糖异常[3];高血压引起的头晕通常与体位变化或血压波动直接相关,而更年期女性的头晕往往与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并可能受月经周期及激素水平变化影响[4]。
邹世恩教授则强调,对于这一复杂情况,管理策略应采取“双线并行”:
➤ 一方面维持原发病控制,包括血糖与血压的规范管理;
➤ 另一方面进行更年期干预,需实施个体化的绝经期激素治疗(MHT):
优先选择与内源性结构一致的17β-雌二醇及天然/近天然孕激素;
对存在静脉血栓栓塞(VTE)高危因素(如既往VTE、明显肥胖、长期制动或遗传性血栓倾向)者,应优先采用经皮给药(贴剂/凝胶)的17β-雌二醇,尽量避免口服雌激素:大量指南与研究显示口服雌激素与VTE风险升高相关,而经皮途径对凝血/炎症标志物影响较小或中性[5-8];
同时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如严格限盐(每日少于5克)、控糖饮食和抗阻运动增肌。
这种双线管理既能缓解更年期不适,又能协同改善代谢,同时明确慢性病本身并非绝经激素治疗的禁忌,精准区分症状来源是避免误治的前提。
绝经治疗的策略与相关风险考量
陈蓉教授强调,对于绝经激素治疗(MHT)的使用,慢性病本身并非禁忌(图1)。相反,科学、合理的雌激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具有潜在益处。长期雌激素治疗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同时对血压控制也有一定帮助[9]。
激素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在开具MHT时需结合患者的慢性病类型、用药史及潜在风险,选择适宜剂量和给药途径,并进行动态监测疗效与安全性[10]。
图1:MHT介绍
对于存在血栓、脑梗等明确用药禁忌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或选择替代方案。必要时,可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优化、适度运动和心理调节,以增强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
生活方式管理同样是更年期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图2)。邹世恩教授指出,无论是否使用MHT,女性在饮食、运动和睡眠等方面都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以积极应对更年期症状。
饮食方面,应减少盐、油、糖的摄入,同时保证优质蛋白的供应,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维护骨骼健康,并保证膳食多样化和适量饮水[11-12]。邹教授强调,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更年期女性,也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合理的饮食可以协同改善代谢指标。
运动方面,既要保持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也要辅以抗阻训练以增加肌肉量和骨强度,并进行防跌倒训练,尤其针对骨质疏松女性。他还指出,每周至少应保持四到五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频率。
睡眠与心理调节同样重要,保持规律作息、家庭支持与社交活动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更年期心理症状。
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以缓解更年期不适,还能积极改善慢性病控制,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
图2:更年期女性如何做好自我管理
更年期综合管理策略与健康目标
在整体治疗策略的基础上,还需关注具有特殊病史的人群。针对乳腺癌家族史、乳腺良性肿块或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史的特殊类型女性,陈蓉教授强调,乳腺癌家族史需明确风险等级,但并非是MHT的禁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等特殊情况涉及专业判断和个体化风险评估,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风险筛查和管理,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保障安全和疗效[13]。
综合陈蓉教授与邹世恩教授的建议,更年期女性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应遵循个体化评估、规范使用激素治疗、强化生活方式管理、早期识别和专业就医以及长期随访与动态调整等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激素水平、慢性病状况及病史进行综合评估,制定量身化方案。激素治疗可缓解更年期症状,同时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管理具有积极作用,而健康生活方式则进一步优化血糖、血压、骨密度及心理健康。
综合管理不仅关注当前更年期症状的缓解,更强调长期健康维持与慢性病风险控制。整体而言,更年期健康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激素治疗、生活方式优化以及动态随访,实现生理、代谢和心理的全面平衡,从而提升女性整体生活质量。
结语
更年期女性的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学干预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对于慢性病女性,科学、个体化、长期管理显得尤为关键。陈蓉教授和邹世恩教授的经验与指南建议表明,即便存在慢性病或家族高风险史,只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规范管理,女性依然可以平稳、安全地度过更年期,减少症状困扰,并降低未来慢性病风险。在面对复杂的个体差异时,专业医生的评估与个性化方案不可替代。通过科学的激素治疗、生活方式优化和持续的健康管理,每位女性都可以在更年期实现生理、心理与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专家简介
陈蓉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副主任,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副主任
民建中央现代服务业分委会副主任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更年期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殖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殖内分泌科普培训中心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
第二届妇幼健康研究会更年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妇科分会秘书
国际绝经学会及欧洲男女更年期协会会员
担任《Climacteric》(中文版)副主编,《协和医学》《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生殖医学》《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健康管理杂志》《中国妇幼保健》《中国综合临床》等10个杂志的编委
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牵头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专家简介
邹世恩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内分泌科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生殖内分泌组委员
参考文献:
[1]. Yang JL, Hodara E, Sriprasert I, Shoupe D, Stanczyk FZ. Estrogen deficiency in the menopause and the role of hormone therapy: integrating the findings of basic science research with clinical trials. Menopause 2024; 31(10):926-939.
[2]. Freedman RR. Menopausal hot flashes: mechanisms, endocrinology, treatment.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14; 142:115-120.
[3]. Tesfaye S, Boulton AJ, Dyck PJ, Freeman R, Horowitz M, Kempler P, et al. Diabetic neuropathies: update on definitions, diagnostic criteria, estimation of severity, and treatments. Diabetes Care 2010; 33(10):2285-2293.
[4]. Santoro N, Epperson CN, Mathews SB. Menopausal Symptoms and Their Management.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5; 44(3):497-515.
[5].The 2022 hormone therapy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Menopause. 2022;29(7):767-794.
[6].Vinogradova Y, Coupland C, Hippisley-Cox J. Use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nested case-control studies using the QResearch and CPRD databases. BMJ. 2019;364:k4810.
[7].British Menopause Society. BMS tool for clinicians: HRT guide. November 2022.
[8].British Menopause Society. Use of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in women on HRT. April 2025.
[9]. Article J, 陈蓉 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 《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 T, 协和医学杂志 J, 2023 D, et al.
[10].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 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
[1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2]. 刘湘, 敖凯, 高艺苇, 吴琼, 穆玉兰. 维生素E对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健康的影响.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4; 51(01):93-98.
[13]. Rossouw JE, Anderson GL, Prentice RL, LaCroix AZ, Kooperberg C, Stefanick ML, et al. Risks and benefits of estrogen plus progestin in healthy postmenopausal women: principal results From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2; 288(3):321-333.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健康最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