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靶斑病如何用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07:39 3

摘要:黄瓜靶斑病,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当前设施与露地黄瓜种植中危害重、防控难度大的病害之一。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周期短、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可导致黄瓜叶片大面积枯黄、光合作用受阻,严重时减产30%~50%,甚至绝收。科学选择药剂、规范用药方式,是控制病害蔓延、保

黄瓜靶斑病,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当前设施与露地黄瓜种植中危害重、防控难度大的病害之一。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周期短、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可导致黄瓜叶片大面积枯黄、光合作用受阻,严重时减产30%~50%,甚至绝收。科学选择药剂、规范用药方式,是控制病害蔓延、保障黄瓜产量与品质的核心手段。本文将从病害识别特征切入,系统梳理不同发病阶段的用药方案、药剂类型及科学用药注意事项,为黄瓜种植者提供全面的技术参考。

一、黄瓜靶斑病的识别特征与发病规律

准确识别病害是科学用药的前提,需明确其与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同时掌握发病规律以把握用药关键期。

(一)典型症状识别

黄瓜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秆及果实偶有发病,其症状具有明显“靶心”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初期症状:叶片出现针尖大小的褪绿水浸状斑点,直径1~2mm,无明显边缘,易与蚜虫危害或环境胁迫斑点混淆;

2. 中期症状: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0mm,中心呈灰白色至黄褐色,边缘为深褐色,形成类似“靶心”的同心轮纹,轮纹间可见稀疏的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

3. 后期症状:多个病斑相互融合,形成大面积黄褐色枯斑,叶片边缘上卷、干枯脱落,仅留顶部少数新叶,植株失去光合能力。

需特别注意:该病与霜霉病的区别在于,霜霉病病斑无“靶心”轮纹,且背面霉层浓密(霜状);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在于,细菌性角斑病病斑呈透明状,遇水易溢出菌脓,而靶斑病病斑不透明、无溢脓。

(二)发病规律与用药关键期

黄瓜靶斑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栽培管理密切相关,把握发病规律可精准锁定用药时机:

- 病原菌越冬: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也可附着在种子表面传播,翌年条件适宜时通过气流、雨水、农事操作(如整枝、采摘)扩散;

- 适宜发病条件: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时发病最重,设施黄瓜因通风不良、高湿环境,发病时间比露地早10~15天,且病情更易爆发;

- 用药关键期:①预防期:黄瓜定植后至初花期,此时植株叶片鲜嫩,需提前用药保护;②初发期:田间发现零星病株(病叶率≤5%),需立即用药控制扩散;③盛发期:病叶率超过10%,需采用“喷雾+灌根”结合的方式强化防治,避免病害蔓延至整棚。

二、黄瓜靶斑病常用药剂类型与作用机理

根据病原菌致病机制及药剂作用方式,当前防控黄瓜靶斑病的药剂可分为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及复配制剂三大类,不同类型药剂的适用场景与使用方法存在差异。

(一)保护性杀菌剂:预防为主,降低发病基数

保护性杀菌剂通过在叶片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病原菌孢子萌发与侵入,适用于发病前预防或初发期辅助治疗,具有安全性高、抗药性风险低的特点,常用品种如下:

- 代森锰锌类: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作用机理为抑制病原菌丙酮酸氧化酶活性,破坏能量代谢。使用时需均匀喷雾,重点覆盖叶片正面与背面,稀释倍数为600~800倍,间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2~3次;

- 百菌清类: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通过抑制病原菌呼吸作用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阻断能量供应。稀释500~600倍喷雾,对黄瓜安全性高,可在定植后至坐果期定期使用,避免与铜制剂混用;

- 唑醚菌酯类:如25%吡唑醚菌酯乳油,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呼吸链,抑制ATP合成。稀释1000~1500倍,兼具保护与轻微治疗作用,且能促进黄瓜光合作用,提升抗逆性,适合预防期与初发期使用。

(二)治疗性杀菌剂:对症治疗,控制病害扩散

治疗性杀菌剂可渗透至叶片内部,抑制或杀灭已侵入的病原菌,适用于初发期至盛发期,需注意交替使用以避免抗药性,常用品种如下:

- 苯醚甲环唑类: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属于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机理为抑制病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合成,破坏细胞结构。稀释1500~2000倍喷雾,对靶斑病治疗效果显著,尤其适合发病中期使用,注意避免在黄瓜幼苗期高浓度使用,以防抑制生长;

- 氟吡菌酰胺类:如21.4%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复配制剂(氟吡菌酰胺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肟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兼具内吸传导与治疗作用。稀释1500~2000倍,喷施后药剂可通过叶片传导至发病部位,对已形成的病斑有修复作用,持效期可达10~14天;

- 噻唑锌类:如40%噻唑锌悬浮剂,属于噻唑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菌巯基酶活性,干扰代谢过程,同时具有一定内吸性。稀释800~1000倍喷雾,对真菌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均有防治效果,适合靶斑病与角斑病混合发生的田块;

- 戊唑醇类:如43%戊唑醇悬浮剂,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作用机理与苯醚甲环唑类似,但活性更高。稀释2000~3000倍,仅在发病中期使用,避免连续使用超过2次,以防黄瓜叶片出现轻微黄化。

(三)复配制剂:协同增效,应对抗药性菌株

由于长期单一用药,黄瓜靶斑病病原菌已对部分药剂(如苯醚甲环唑、百菌清)产生抗药性,复配制剂通过不同作用机理的成分协同,可提升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产生,当前主流复配制剂如下:

- 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如30%苯醚甲环唑·醚菌酯悬浮剂(苯醚甲环唑:醚菌酯=1:1),兼具保护与治疗作用,稀释1500~2000倍,适用于初发期至盛发期,对耐药性菌株效果显著;

- 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如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吡唑醚菌酯:代森联=5:55),保护作用突出,同时具备内吸治疗性,稀释1000~1200倍,适合预防期与初发期使用,安全性高,可在黄瓜全生育期使用;

- 氟菌·肟菌酯: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氟菌唑:肟菌酯=12.8:30),内吸传导性强,对靶斑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药剂,稀释1500~2000倍,盛发期使用可快速控制病情,持效期长达14天。

三、不同发病阶段的科学用药方案

根据黄瓜靶斑病的发病轻重程度,需制定针对性的用药方案,兼顾防治效果与农药残留控制,确保符合绿色生产要求。

(一)预防期用药方案(定植后至初花期,病叶率=0)

此阶段核心目标是建立“药剂保护屏障”,降低病原菌侵染概率,推荐方案如下:

1. 基础保护:定植后7~10天,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重点喷雾叶片背面与叶尖(病原菌易附着部位),间隔10天喷施1次,连续2次;

2. 强化预防:初花期(第1雌花开放时),喷施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或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兼具保护与促生长作用,间隔10~14天喷施1次,可与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混合使用,提升植株抗逆性。

(二)初发期用药方案(病叶率1%~5%,零星病株)

此阶段病原菌已开始侵染,但未大规模扩散,需以“治疗性药剂为主,保护性药剂为辅”,快速控制病情,推荐方案如下:

1. 喷雾治疗:选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21.4%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或30%苯醚甲环唑·醚菌酯悬浮剂1800倍液,任选一种,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2~3次,注意喷雾时覆盖病叶与健康叶片(预防扩散);

2. 辅助措施:发现病叶后,及时摘除并带出田间深埋(避免病原菌扩散),同时加强通风降湿(设施黄瓜可开启风机、放风帘,将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提升药剂防治效果。

(三)盛发期用药方案(病叶率>10%,连片发病)

此阶段病害已形成蔓延趋势,需采用“喷雾+灌根”结合的方式,内外兼治,推荐方案如下:

1. 叶面喷雾:选择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40%噻唑锌悬浮剂8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2500倍液,任选一种,间隔5~7天喷施1次,连续3次,可在药剂中添加0.1%有机硅助剂(如农用有机硅消泡剂),提升药剂附着力与渗透性;

2. 根部灌根:针对发病严重的植株,采用30%苯醚甲环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或21.4%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2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ml,间隔10天灌根1次,连续2次,通过根部吸收传导至叶片,杀灭体内病原菌;

3. 环境调控:设施黄瓜需严格控制温湿度,白天温度保持25~28℃(抑制病原菌生长),夜间15~18℃,避免夜间结露;露地黄瓜需及时清理田间积水,避免雨水飞溅传播病原菌。

四、科学用药注意事项与抗药性管理

黄瓜靶斑病的防控需避免“盲目用药”,需兼顾药剂有效性、作物安全性与环境安全性,同时加强抗药性管理,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一)用药安全规范

1.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不同药剂的安全间隔期不同,需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如43%戊唑醇悬浮剂安全间隔期为7天,21.4%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为5天,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为10天,确保采收时农药残留符合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要求;

2. 控制用药剂量与次数:避免超剂量用药(如将1500倍液改为1000倍液)或频繁用药(如间隔3天连续喷施),以防黄瓜出现药害(如叶片黄化、畸形、落花落果),三唑类药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全生育期使用不超过3次;

3. 安全操作防护:施药时需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避免药剂接触皮肤与吸入;施药后及时清洗手、脸及衣物,剩余药剂需妥善存放,避免儿童、畜禽接触。

(二)抗药性管理措施

1. 药剂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需交替使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类药剂,如预防期使用“代森锰锌(保护性)”,初发期使用“苯醚甲环唑(治疗性,三唑类)”,盛发期使用“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复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交替周期为1~2个用药回合;

2. 避免同类药剂复配:禁止将作用机理相同的药剂混合使用(如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均为三唑类,混合使用会加速抗药性产生),复配药剂需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成分(如保护性+治疗性);

3. 监测抗药性水平:规模化种植基地可定期采集病叶样本,送专业机构检测病原菌抗药性,若发现某药剂防效下降(如喷施后7天病情仍扩散),需立即更换药剂类型,避免继续使用。

(三)协同防控措施

化学防治需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结合,形成“综合防控体系”,提升整体防控效果:

-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春4号”“中农16号”);实行轮作(与非瓜类作物轮作2~3年,减少土壤病原菌基数);基肥增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菌肥(如枯草芽孢杆菌菌肥),提升植株抗病性;

- 生物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生物制剂,如10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3%丁子香酚水剂800倍液,与化学药剂间隔3~5天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符合绿色生产要求。

五、结语

黄瓜靶斑病的化学防治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核心在于准确识别病害、把握用药关键期、科学选择药剂类型,并通过交替用药、协同防控等措施,在提升防治效果的同时,延缓抗药性产生、控制农药残留。种植者需结合自身种植模式(设施/露地)、发病程度与药剂特性,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同时关注最新药剂研发进展(如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药剂),不断优化防控技术,最终实现黄瓜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