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1年9月,朝鲜也迎来了美丽的秋天。久居潮湿又黑暗的矿洞,陈赓没有机会外出感受金秋时节的爽快和美好,时常感到“洞内空气缺乏,使人头痛欲裂,窒息得呼吸不灵”“曾几次想出洞换换空气,终因警报,不敢远离”。
1951年9月,朝鲜也迎来了美丽的秋天。久居潮湿又黑暗的矿洞,陈赓没有机会外出感受金秋时节的爽快和美好,时常感到“洞内空气缺乏,使人头痛欲裂,窒息得呼吸不灵”“曾几次想出洞换换空气,终因警报,不敢远离”。
9月22日,陈赓的日记只写了十多个字:“会完结。人在病中。给67军指示。”
“人在病中”,短短的四个字,背后又有多少难以想象的付出和艰难。
陈赓每日每夜都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上与病魔做着斗争,那是他一个人在战斗,需要意志,需要忍耐,需要精神的力量,有苦,有痛,还有难以言说的折磨。
每天,陈赓带病开会、看电报、写电报文稿、研究问题、下达指示,一刻不停地工作,且感觉“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有些麻烦之感”。
陈赓一直感到身体不适,这可能就是他心脏病疾患的症候和前兆,但他没有跟任何人说,依然努力工作。
在9月29日的日记中,他还欣慰地说:“彭总迫我写东西,倒给我以锻炼。写成一个约500字的战术指示,自己觉得还写得不错。”
9月23日,为了给停战谈判施加压力,“联合国军”指挥美第24师试探志愿军第67军战斗力,竟以8个营、60余辆坦克,在20余架飞机的支持下,袭击我军阵地。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美军留下千余具尸体和14辆被炸毁的坦克,落荒而逃,而志愿军阵地仍屹立未动。
看到第67军打得如此漂亮,陈赓十分高兴,立即去电嘉奖。与此同时,志愿军空军也开始进入战斗。
9月26日,陈赓听取了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震的汇报,对空军提出了希望,要求他们能够保护运输线及掩护炮兵进入阵地。
到9月30日,空军先后进行了3次空战,均获得了胜利。陈赓喜不自禁,在日记中写道:“初出茅庐的我空军一开始就是在战斗中锻炼,前途不可限量。”
身体的不适,战事的紧张,环境的恶劣,导致陈赓常常失眠,经常睡不了一个囫囵觉。
9月25日,忽然有人从国内给他捎来了妻子傅涯的来信,陈赓如获至宝,内心有“说不出的愉快。将来信读之再三”。
普普通通的一封家书,陈赓却好像是收到了初恋的情书一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痴如醉,读了一遍又一遍。让邓华、洪学智等人看见了,开玩笑地说他是一个“痴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仔细品味爱妻的柔情蜜语,他心中泛起对妻子和儿女深深的思念。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笑我痴,我却痛快。”
进入10月,战事更加频繁,炮火连天。我们可以从陈赓每日寥寥数语的日记中看到当时战斗的激烈、工作的紧张和精神的劳苦。
“10月1日 国庆节,我仍是紧张地工作。美敌企图控制驿谷川东及东南地区,以掩护其铁原至涟川交通。数日来向我猛攻。夜月山战斗敌死伤惨重。今日攻势暂停。我写成两个电报发19兵团及47军,给予基本指示。
10月2日 敌猛攻我天德山及418高地。电令第19兵团及47军,必须组织一次火力猛击敌人,必要时组织出击,达到歼灭其一部,并给以极大的杀伤。
10月3日 今日敌两攻天德山及418高地,均被击退。
10月4日 谈判是拖下去了,根本无人想到谈判会获取和平。今日敌又沿大马里、天德山60里之正面攻击,死伤惨重,未获进展。去电慰勉47军,令其尽量坚持天德山,大量杀伤敌人。据说这敌两日来死伤2500余人。
10月5日 西线战争仍激烈进行中,64军及47军均打得很好。敌人虽有些进展,但代价甚大。
10月6日 杜义德来,谈三兵团工作。
10月7日 失眠病,使我烦恼已极。敌之西线进攻,已经受挫,伤亡9000余人,完全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我仅伤亡约1500人。
10月8日 敌人连续局部轮番地向我攻击,西线攻势已挫。现铁原金化地区敌运输频繁,似有进攻金铁以北之企图。我起草一作战计划,指示各兵团、各军,准备迎敌,继续大量削弱敌人。彭完全同意。”
从10月13日起,“联合国军”指挥美军第24师、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第7师等4个师,向志愿军第67军阵地正面展开进攻,以30多架飞机和200多辆坦克助阵,对志愿军每一阵地,每天发炮300发到600发,阵地化为焦土,树木不翼而飞。
经过8天的激烈战斗,美军仅仅前进了5公里,死伤惨重,遗尸累累。对此次战斗,陈赓在10月20日的日记中总结道:
“在这次战斗中,证明近代作战,阵地是可以攻下的,但代价是非常惨重的;另外证明我军若是装备改善,能操有制空权,美国是完全可以击败的。
在现在情况下,敌要把我赶回鸭绿江,那是幻想;但我想把美敌赶下海去也是不容易。这证明战争将是持久的与艰苦的长期的。我们准备长期坚持吧!逐渐改善我军装备与交通,争取最后胜利。”
在中心线战场,战斗亦空前激烈。经过9天的激战,敌死伤重大。虽然我放弃了一些阵地,但敌气焰已衰。陈赓和彭德怀等志司领导研究后,决定命令第12军加入第20兵团作战。
现在,又该如何与美军进行较量呢?陈赓发电报指示第12军:
在换防后,第一线兵力要节约使用,要加强纵深,构筑据点式工事要坚固。各种火力特别是炮火,必须能随时支援前沿部队。组织隐蔽火力,突然杀伤美军。
守备二线的部队,要切实熟悉情况,地形道路,就地演习。应设法选择美军的落脚处或突出部位,进行攻击,目的是要消灭其1~2个连,但必须要妥为准备,特别是炮火的准备与集中,不要心急。
攻击一点时,要准备他们的反击,志愿军不必死守已得阵地。在给敌人大量杀伤后,及时转移,乘敌立足未稳,再组织反击,这样可不断歼灭敌人。这次西线第47军采取这种打法,几次均歼灭了敌人。
此时,因为战场上一个接一个的胜利,造成敌人伤亡很大,使得板门店的谈判有了新的进展。
陈赓说:“停战似乎还有可能,但和平将是幻想。不管怎样,我们努力打下去,困难虽有,总是可以克服的。管它和平不和平。”
在10月底的时候,志司就准备于11月上旬在中线与西线,同时举行一次反击作战,收回一些失地,目的是“使敌之一切努力与伤亡所取得的有限进展,化为乌有”。
随后,志愿军一线部队,遵照志司的指示,经过充分准备,自10月30日~11月底,均在各自正面,选择敌人突出、暴露或防守薄弱的营以下阵地,进行连续不断的攻击。
此次反击作战,志愿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歼敌1万余人,攻占敌阵地21处,经过与敌反复争夺,巩固地占领了9处。
由此可见,在前线,彭德怀和陈赓等志愿军指挥员,已经把毛泽东的“零敲牛皮糖”战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战争是残酷的,打仗消磨人。
数月来,陈赓常常“失眠大作战,不吃多量安眠药,就不能睡觉,弄得精神恍惚。加以战斗紧张,无论怎样身体不好,每日都必须看上百份电报。
关于作战问题,必须亲自及时草电答复,不然就成问题。因此弄得每天总是头晕目眩,头又如升空时一样的晕”。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陈赓的身体每况愈下,彭德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催促他赶紧回国治疗。
虽然请缨出国作战时,毛泽东幽默地说他闻战则喜,“病也好了一半”,但老病未愈,新病又来,腿疾、牙病,还有未及发现的心脏病,也悄悄地在偷袭着他,所以又出现了胸闷、头昏脑胀和失眠等症状,苦不堪言。
1952年2月下旬,陈赓的身体实在无法支撑他在朝鲜战场上紧张繁重的工作,不得不服从命令,回国治疗。
志愿军五任司令员【第60期】
作者简介
自小喜欢文字,小学生时,作文已常做范文。文青时期,多篇文章获奖。风雨几十年,爱好未改,喜读文史,坚持写作,擅长撰写回忆录、家族传承史、企业发展史,如有需求咨询刘老师,欢迎交流。
来源:一平之声pY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