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不是历史自己写的,谁会信最后一任“九五之尊”,要命地栽在一份普通体检?1945年八月,长春沦陷,溥仪心底的最后一点自尊和幻想像满洲国的青天白日,一下子干裂。就那一年,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凭借皇族身份轻易脱身,事实上不过成了苏军手下那个“外国囚犯”编号零零一。当
如果不是历史自己写的,谁会信最后一任“九五之尊”,要命地栽在一份普通体检?1945年八月,长春沦陷,溥仪心底的最后一点自尊和幻想像满洲国的青天白日,一下子干裂。就那一年,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凭借皇族身份轻易脱身,事实上不过成了苏军手下那个“外国囚犯”编号零零一。当时他坐在飞机仓内,神情恍惚,外头天阴灰得像张发霉的宣纸,他的手指一下一下敲着膝盖,手指细长,夹着些不成样子的犹豫和紧张,非常滑稽。飞机停下来,守卫推门,浓烈的寒气灌进来,没人高喊,他怔了一阵,就被苏军团团堵住出口。泄气,脸红,这种窘迫真是历史里少写的东西。他闭上眼,不明白幸运和厄运哪个更近。
大部分囚徒谁敢指望优待?溥仪却例外。押解路上,他像件瑰宝似的小心护着,被送进苏联赤塔专属两层小楼。楼内暖气十足,有侍者、餐点、书桌,还给他30卢布零花。他还以为是愚人节。翻译每天往返,监视员在门边踱步,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没什么太大不同,就是少了点“天家不可侵犯”的味道。外面大雪封路,他可以在院子里看植株。其实没人管他对花草感兴趣,他种下的月季隔年就要抽芽。
医生例行体检。溥仪先很配合,直到有人盯着他手看。他的手指,骨节间像拉伸过的橡皮筋。所有苏军医生都凑上来,忽然喧哗起来。这一幕让溥仪不自在,像小时候第一次试穿满清官服。苏军医生查一通资料,最后说是马凡氏综合征。遏制不住的好奇让他们翻阅了清末舆论关于溥仪的报道,发现“这个皇帝身上真的有点异样”。也奇怪,从慈禧太后选他那一天开始,恐怕所有人都没多想过皇家基因缺陷会落到一个小皇帝身上。
溥仪不是第一次注意到这些异样。他自个儿记得,从小太监就帮他剪指甲,说小皇帝骨瘦如柴,手脚细长。他近视得厉害,换上金丝眼镜,小太监们觉得可怜,有人私底下揣测是不是祖上出了问题。可惜,那时没人用马凡氏综合征来解读皇帝的脆弱。多年后,外国医生面对这组症状,才说这是遗传,清皇室近亲通婚闹出来的祸。
苏军当局其实比溥仪想象得还聪明。优待政策,不过是为了将来让他在远东法庭上当证人。不必虐待,反而要保养好将来这个“活证据”。溥仪并不情愿,却只能按部就班,一边写日记一边回味过去。可过日子得找出路,苏联大楼里他连擦桌子都要学习,过去在宫里他连套餐都不会点,如今学起自己叠被子。这很讽刺,他曾以为帝王都该被伺候。
国际法庭上,溥仪出现。他瘦削、语速偶有急促,有人觉得他是在为自己洗白,有人觉得他总算说了人话。他讲日本特务如何操控伪满政权,他如何被安插监视,翻译帮他把字句交给听不懂中国话的法官。溥仪眼里偶尔有种涩然,有段话说不顺,卡着回忆停在嗓子里——他说自己不想当伪满皇帝,是日本人威逼他,夜里不敢睡,怕被秘密处决。现场有沉默,有耳语,还有远东记者在记录。
所有人都透过这场诉说审视当年的旧秩序。溥仪的朝代倒得太快,人们总觉得这是书里才有的传奇,现实却更像彻彻底底的失败。苏军为何给了他特殊待遇?有说这卑琐皇帝能落网已是奇迹,何况留他的命是效率最大化。可事实上可能只是苏联政治的反复算计而已。
法庭之后,他被送回新中国。事情到这儿暂停下来。想象一下,这个男人回国后住进管理所,各路人等关心他怎么生活,网友都问:他能干什么?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他真过得挺自在。起初还装腔作势,不久就学会用缝纫机,缝补衬衫与缎面扑克牌。他第一次自己做饭,米饭夹杂味精,难吃得要命还硬装没事。后来他在博物馆修文物,院子也种满了花——同事调侃:“这皇帝终于像个人了。”
也许他真的逐渐喜欢上了平民的日常。有天晚上邻居见他在胡同口遛弯,他穿旧棉袄、老花镜依稀滑落鼻梁。楼下有人笑说皇帝成了自家大爷,谁信?小孩喊“溥大爷,给讲段故事!”他顺手掏糖,说不定还有点自得。
对比早年的风光,溥仪晚年确实平静得可疑。他也许本打算低调隐居,却意外成为被笑谈的普通人。这里矛盾来了:有人说他甘于平凡,是主动选择;还有人认为不过时势裹挟,被现实拖行。他有没有自省过?有人猜他凡事一团和气,就是因为太怕惹事。其实呢,可能压根不在乎什么身份标签,过日子谁都有难处。
铁的事实在前——溥仪的手型和视力,确实填上了清朝近亲结亲的空白证据。他的身体是家族基因的“活化石”。可扯远点说,历史到底需不需要这种事实真相?一场意外体检,反倒令这个人物多了几分凡人色彩。他也偶尔觉得自己命运无常——前脚还是皇帝,后脚种起花。有时他不爱多想,索性搁下以前的一切,该干嘛干嘛。
有没有人好奇过,如果溥仪身体正常,这一切是不是都会推翻重来?或者说,哪怕一切都不变,基因这东西,绝不是当皇帝的筹码。不排除有种可能:他即使没有马凡氏综合征,也得落到普通人行列。只是过程难堪,结局也照样乏善可陈。
互联网上翻查数据,可以确认迄今马凡氏综合症发病率极低,全球约有五千人一例(卫生健康191杂志2022统计),遗传途径明确。与清室王朝合婚记录勾兑,可以推断溥仪确实概率极高。医疗机构认定:溥仪手指、身高皆参照马凡氏综合征表现。细节都对上了。
回头看这些杂乱的轨迹,溥仪的故事已经和大多数人产生了某种隐约的联系。不管谁怎么看,他的人生总会被不断评判、调侃、误读。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他真是个被动翻篇的倒霉蛋,一不小心变成了别人嘴里的素材。
这段历史最后也就这样停住了,没有什么再起波澜的机会。溥仪终究活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命运兜兜转转,谁又能提前猜中呢?
来源:独特的卡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