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白求恩抗战足迹④丨用手术刀建起生命守护防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07:05 2

摘要:“对抢救重伤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将士们在前方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杀敌。我们在后方工作,三五个晚上不睡觉,又有什么关系呢?能抢救一个伤员,能为伤病员减轻一分痛苦,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愉快。”

冀中·火线坚守——

·王珊 陈江文 张彬楠·

“对抢救重伤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将士们在前方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杀敌。我们在后方工作,三五个晚上不睡觉,又有什么关系呢?能抢救一个伤员,能为伤病员减轻一分痛苦,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愉快。”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保定涞源县孙家庄小庙,写下了一段战地医疗传奇。“寻访·白求恩抗战足迹”的第四站,记者来到保定涞源县。

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扫荡的日军已逼近至小庙3.5公里处,但白求恩仍弯着腰,一丝不苟地进行手术。在冀中这片土地上,白求恩用手中的手术刀,为生命的守护建起一道坚实防线。

战火记忆

枪林弹雨里的生死时速

孙家庄小庙位于涞源县王安镇南约3公里处,从路边看,并不算显眼。小庙面积只有大约5平方米,除去墙壁厚度和神龛所占空间,勉强容得下一张手术台实施手术。然而,这方寸之地,却是白求恩生命最后阶段战斗的“主战场”。

1939年10月,日军对晋察冀的北岳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冬季“大扫荡”。得知消息,白求恩立即率领医疗队奔赴战场,并将手术室设在了离前线不远的孙家庄小庙。

■白求恩在涞源前线手术站外检查伤员

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馆讲解员向记者还原了那个危急时刻:敌人逼近,白求恩拒绝撤离,坚持为伤员朱德士完成手术。手术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划伤,却只是简单消毒后继续工作。缝完最后一针,白求恩才随担架队转移至山沟。随后,敌人就冲进了村庄。

八十余年过去,凝望弹痕斑驳的庙墙,记者依然能感受到当时境况的危急。“谁也没有权力将你留下,你是我们的同志!”——可以想象,在炸弹轰鸣、枪声四起的环境中,白求恩曾以这般坚定的态度,回应劝他撤离的同志。那一刻,他所坚守的不仅是医者的职责,更是一种跨越国界与生死的信念。

精神追寻

医者仁心的崇高信念

10月29日,白求恩手指的伤口开始发炎。11月1日,在易县甘河净为一名患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八路军战士做手术时,白求恩受伤的手指受到致命感染,之后发展为脓毒败血症。

严重感染导致白求恩高烧,体温达40℃。聂荣臻司令员下达指示,要不惜任何代价把白求恩安全护送到后方医院治疗。

这一次,白求恩没有争辩,他知道自己已无法再尽一个医生的职责,但仍不愿离开战斗岗位。“我十二分忧虑的是前方流血的战士,假使还有一点支持的力量,我一定留在前方……可是我现在已经站不起来了。”1939年11月11日,白求恩在给自己的第二任翻译郎林的信中这样写道。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战士在生命尽头对战友最后的牵挂与坚守。

这种在枪林弹雨中的坚守,将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到了极致。在孙家庄小庙里,白求恩的坚守展现出医者仁心的崇高境界——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希望留给伤员。白求恩精神的崇高之处,正在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不仅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极端尊重与敬畏。

历史回响

方寸之间的精神守望

有这样一张照片令人过目难忘,它定格了白求恩在孙家庄小庙为伤员手术的瞬间:他身系白色围裙,袖子高高卷起,正全神贯注为一名八路军伤员实施手术。这张诞生于战火之中的影像,已成为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的永恒象征。

■白求恩在前线给伤员做手术

随着时光流逝,孙家庄小庙内的彩绘已斑驳不清,但人们心中对白求恩的崇敬和怀念却永远无法磨灭。

“当年,乡亲们主动把小庙保护起来,特意在外面垒了一圈围墙。今天,除了小庙台基有水泥修补痕迹外,其他地方都保留了原貌。”讲解员向记者介绍。

尽管这座小庙极为简陋,却曾托起了无数生命的希望。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至今仍如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座仅约5平方米的小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之地。它提醒人们,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正是有无数像白求恩这样的英雄,以他们的信念与行动,支撑着革命事业,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走向辉煌。

人才强院,欢迎优秀的你!

审核:陈江文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