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修平,这名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兰州其实多么微不足道,一家人守着旧桥旁的红砖小院,孩子出生得极其安静。她的父母,一边是桥梁工程师,一边是中学教师,各自的生活轨迹互不交集,却在女儿的成长中异曲同工。严厉,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底色,和那年月的冬天一样,冷冽干净。也没人
李修平,这名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兰州其实多么微不足道,一家人守着旧桥旁的红砖小院,孩子出生得极其安静。她的父母,一边是桥梁工程师,一边是中学教师,各自的生活轨迹互不交集,却在女儿的成长中异曲同工。严厉,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底色,和那年月的冬天一样,冷冽干净。也没人觉得有什么特别,说到底,这样的家庭中国太多了。
母亲唠叨不断,小修平从小就被要求衣着整洁、守纪律,成绩不能落下,甚至待人接物的分寸都要讲究。父亲话少,但只要开口,肯定是有道理的那种大实话——成长过程中,这些要求像随时砸下来的砖头,其实没谁会喜欢。可渐渐地,小姑娘的性格就像日复一日泡在家常米饭里的那点咸淡,慢慢熬成了习惯。该说是被温吞的琐碎磨出来的内敛沉着,还是早就刻在骨子里的本分?真不好说。
这么一路长大,转眼就到八十年代。1983年,李修平拍着胸脯进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考上那天家里煮了一锅大饭——母亲说是奖励,其实味道一般。她性格还没完全定型,和身边人比起来也不算最聪明醒目,却异于常人的踏实。教室里自习到夜里十二点,不是因为她心灵鸡汤喝得多,完全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学会就没底气。
这才真有意思。四年学习,奖项倒是小有收获,可李修平对那些光环并不上心。别人太在乎面子了,她像是天然屏蔽了攀比心。更重要的是,实习遴选考的时候,她没玩那种故作高深的花活,反倒播了一则冷门广告词。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这招还真奏效。评委对她的冷静和精准播音很认可,觉得眼前这姑娘不像“假把式”。是硬茬,谁不愿意用呢?这事情放到今天,估计又要被说成是“人设成功”,其实当时压根没有这么多算计。
毕业后,李修平没留在京城。别人觉得首都才有前途,她却硬是回了兰州。甘肃电视台的工作很普通,最早只让她报天气、做经济新闻,没啥分量。有意思的是,她自己居然不觉委屈。偶尔夜里会失眠,那时候会怀疑:是不是早知道“成不了气候”,才这样逆向选择?
但实际上她压根没想这么多,反倒是那几年积累让她懂得了,所谓的大奖、头衔其实没那么神圣。播天气预报不能出错,经济新闻也得查数据,天长日久倒是逼着人把底子夯实。一有空,她就蹲在图书馆练播音,捏着嗓子跟着磁带学腔调,晚上看报抢新闻点。说“刻苦”太虚了,说白了,就是不想被人看不起。
慢慢地台里主编注意到这个小姑娘,2000年初,甘肃台每年春晚、国庆晚会上都有她的身影。很多观众兜里没有手机,回家只能开电视,可她的嗓音明亮,不管开什么类型的节目,观众都能记住她是“那个很朴实的”。有时候我觉得,这正是那代播音员特有的气质——既不抢眼也不会让人觉得虚伪,他们在镜头前只负责自己的分内事。
1992年,是她人生的又一个节点。这一年全国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正在变化,李修平参加央视《新闻联播》主播选拔考试,阴差阳错地被录取。29岁,对于主播而言是个不尴不尬的年纪,说她年轻吧也不小,说年长又没沉淀。好些观众不买账,甚至公开说她“太小了,不配播重磅新闻”,直接在观众意见本上留言。你说她在乎这些点评吗?或许也在乎,但是她嘴上不说。
更反常的是,她为此动了真格——大刀阔斧剪短长发,一改自己早年温婉的形象,甚至往身上加了三分生硬。台里的前辈这样做过吗?大多都顺其自然。每天逼自己多读两篇国际时政,增强临场反应;晚上独自在屋子里练稿,反复对着镜头试镜头语态。结果,三年不到,那些最初反感她的观众不仅没离开她,反倒越来越习惯,最后成了她的“忠实粉丝”。
不过,在工作取得突破的时候,她的个人生活却并不圆满。1992年,李修平在一场看似普通的婚礼上和建筑师范宇步入婚姻。两地分居,简直像双轨铁路,各走各路。三年后,丈夫从兰州调到北京,两人终于团聚。可生活本来就不擅长考古复原,原本想象中的美满,其实只是耗尽激情的消耗战。李修平拼命工作,范宇不善言辞,两个人生活像极了剧本,彼此都知道结局但还是不停翻页,最终走到离婚。
父亲离世,对她打击很大。人总会有这种阶段,想要归属,想抓住生活里最温暖的那一面。2005年的再婚和“最佳主播”称号像是奖赏,也许没那么波澜壮阔,却让她的世界温暖起来。
52岁,正值新闻主播职业最黄金时期,李修平突然宣布离开主播台。有人说她是主动转型,其实私人理由更复杂。很多同龄人认为,她的那股“执着”劲早就该用来投资自己,而不是死守在岗位前线。说到底谁会因为事业错过生活呢?但事实摆在那里,李修平反而活得洒脱,不愿意再被台本困住,一心想过平静生活,这种决定本身已经超越了世俗的追求。
退休后,她是真的放下了。一身朴素衣服,吃饭走路都不刻意。没有了舞台聚光灯的束缚,她反倒更坦然。有意思的是,她再也没有执念要“证明自己”,倒是开始注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偶尔公益活动露脸,更多时候任性地宅在家里。说是落寞,可能外人觉得心疼;可换个角度讲,这或许才是真的自在。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说李修平的两段婚姻都是失败的例子,但说实话,失败也未必只有失败那一个定义。某种意义上,当一个人可以在职业和人生选择里找到平衡,不再计较别人如何定义“成功”,这就是最真的“赢”。当然,也有人觉得,她若不是“本分守旧”,可能走得更高,成为行业第一人。可如果这样,那她就不是我们熟悉的李修平了。
回头看,这一生绕来绕去,居然也没留下多少老照片。台里至今还用她在岗位时候的海报,观众要找她当年视频得翻很久的资料库。她的声音、眼神、话风,在播音史上是一面旗帜;但她更像个无声无息的匠人,坚持了数十年认真和坦然。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多次提到她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素养,曾经参与过16分钟长时段直播无瑕疵,底层数据可以在央视资料馆查到,绝非空穴来风。
**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朴实之美”呢?**
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定答案。有时是工作上的坚持与纯粹,有时是生活里的忍让和不羁。李修平用自己的人生,把这些抽象而松散的追问,全都活成了实实在在的日常。而且有趣的是,你很难用一个词完美定义她,更不用说下个“模板”去复刻她。
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记住了她端庄的面孔、温和的嗓音和新闻前线的稳重,却未曾真正了解她背后的不安、思虑、挣扎和随性。到了最后,她自己都未必能理清每条分岔路的缘由;可这正是生活真实的样子—既有温度,也有偶尔的棱角。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收尾,只能说李修平这一路走来,把“朴实”三个字,用力活了出来,仅此而已。
来源: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