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7:00 1

摘要:他拒绝稳定的工作,打短工,不愿做物质的奴隶,不愿把时间卖给工厂。

一个28岁的男人,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生活?若没有,就该苦苦寻找?

1845年的时候,梭罗也是28岁。

他拒绝稳定的工作,打短工,不愿做物质的奴隶,不愿把时间卖给工厂。

对他来说,生活,不仅仅是赚钱。

放在今天,这样的人,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梭罗还做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他要去做一个关于生活的实验,他要去森林里,看看真正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他宣布:

“我要到森林里,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实,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抛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会发觉白活了一场。”

你以为他很有钱吗?

其实并没有,他拿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森林,开始收工建造他的房子,那时候,三月初春,瓦尔登湖残冰犹存,但春天已经来临。

这年七月,梭罗住进了他的房子,尽管只是毛坯房,但他却已经有了一个房子。

他推开窗户,微风之下,瓦尔登湖碧波荡漾。

他用自己的实验告诉我们,抛开欲望和世俗的要求,一个人真正的生活,需要的并不多。

他提醒人们:

去过你想过的生活吧,别再过你应该过的生活了。

想过的生活,就是贴近内心和灵魂的生活。

1817年七月,在康科德镇的乡间,梭罗来到这个世界,呼吸了第一口新鲜空气。

关于梭罗小时候,记录不多,但从那些有限的记录里,也可以看见梭罗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人。

有一次,他下楼时摔倒,直接晕了过去,“用了两大桶水才把他浇醒”。

他从小就喜欢折腾,有一次玩斧头,将自己的脚趾砍了。

更奇葩的是,他将公鸡惹恼了,被公鸡追着跑,他还惹怒了带崽的母鸡,直接被母鸡撞倒在地。

他还有本事将奶牛惹怒,让她不愿继续下奶。

他光着脚丫,在大自然奔跑,与大自然为伴,这种生活,粗糙,简单,但健康,因此,在他身边,围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这种生活,让他从小就喜欢和大自然相处。

七岁左右,父亲开了工厂,家里有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有了钱,生活更加优越,但梭罗并不喜欢钱买来的热闹,他总是喜欢独自待着,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比起同龄孩子的游戏,他更喜欢大自然,更喜欢天上的云。

某个夜晚,他对着满天星星发呆,母亲问他想什么,他说:

“我在看能不能透过星星看到上帝。”

从小,梭罗就是一个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孩子,他喜欢各种手工,家里觉得,他是天生的学徒,想让他去做学徒,将来当掌柜。

可是,他学习太好了,成绩优秀,考上了哈佛。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考试之前,其他考生埋头学习,梭罗却将全部精力用来造船,整天在河边玩。

多年后,他说:

那些时间本应用来学习,但是我全部拿来探索我家乡的森林、湖泊和小溪。

让人羡慕的是,经常在大自然撒欢的梭罗,16岁的时候,考上了哈佛。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节奏,恰如有些花开得早,有些花开得晚,但只要继续生长,就不会辜负生命内在的张力。

02

大学时,只要完成课业,就有大量的时间,来充实自己。

而那些课业,4个小时就能完成。

课后,梭罗去郊外看鸟,寻找鸟巢和鸟蛋,每天都去拜访一只臭鼬。

除了大自然,梭罗最喜欢的,就是图书馆。

他看书,喜欢做笔记,喜欢摘抄,同学笑他是图书馆的矿工,每天都在图书馆挖矿。

读书,让梭罗内在越来越丰富。

他像一棵树,不断吸收成长的营养,终有一天,他会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可是,作为一个学生,并不自由,学校的规矩,他不得不遵守,尽管梭罗觉得,教育和信仰应该自由。

但此时的他,为了完成学业,只能小心翼翼不去触碰学校的纪律。

很多人还没毕业就开始焦虑工作,梭罗也是,他一个哈佛毕业生,要是找不到工作,实在丢脸。

对于工作,梭罗的梦想是每周工作一天,休息六天,但事实却是,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天需要工作六天,仅有一天休息。

终于,他找到了一份高薪的教职工作,一年能挣500美元,远超很多人的薪资水平。

可是,去了学校,梭罗发现,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自己相差很远,学校要求,对不听话的学生,必须鞭打惩罚,实行大棒教育,但梭罗不喜欢这样。

梭罗不打学生,还反对打学生,学校难以接受他,他也接受不了学校,就辞职离开了。

这份工作,他干了不到两个星期。

对别人的生活,我们无法评判,但对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1837年,20岁的梭罗,见到了自己的偶像爱默生。

爱默生问他:

你记日记吗?

那天晚上,梭罗写了人生的第一篇日记。

失去了教职工作,梭罗不得不重新思考生计问题,他不愿啃老,决定去父亲的工厂打工,做了一名铅笔生产工。

梭罗工作,是带着脑子在工作。

他发现,工厂生产的铅笔,虽然能写字,但质量真的很差,粗糙,易断,不好写。

梭罗一边工作,一边思考,怎么才能改变这种质量问题?

通过不断实验,梭罗成功了。

经过他改良后制造出的铅笔,质量顶呱呱,在美国首屈一指,当他拿到专家的鉴定证书的时候,朋友都觉得,梭罗要发财了。

只要他继续生产这种铅笔,就一定能大赚一笔。

朋友们向梭罗发出祝贺。

梭罗却决定不再造铅笔了,他说:

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绝对不做。

巨额的财富,说不要就不要。

这是真正的洒脱。

人生只有一次,他不想为了挣钱活着,他想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就和哥哥一起办学校。

然而,他招生困难,要不是哥哥的帮助,他根本搞不下去。

梭罗是名誉校长,但哥哥才是主力。

一校之长,这是梭罗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

两年后,学校关闭,他的教育理念,终究没能实现。

此后,梭罗再也没干过什么稳定的工作,而是不断打零工,挣生活费,长期兼职土地测量员。

他不怕苦,不怕累,一天挣75美分。

虽然少,但足够生活了。

在这期间,梭罗和爱默生的交往,也进入了蜜月期,他在爱默生家打零工,成了爱默生家的园丁。

对梭罗来说,生活所需,并不多。

若没有多余的欲望,人生就会非常简单。

很多时候,复杂的不是生活,而是我们内心的欲望。

梭罗喜欢在大自然散步。

这是他最喜欢的事情,他想去湖边居住,朋友问他为什么?

他告诉朋友,那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四季变化。

他说:

因此,他总是去大自然徒步。

他是爱默生家的勤杂工,其他人有事情,也会找他。

诗人钱宁,新房装修,请了梭罗,甩给梭罗一个长长的修理单:粉刷房屋,修葺地窖,建造楼梯,修整水井,建造篱笆。

这种种事情,简直是一个施工队的工作量。

可是梭罗一个人,就将这些事情做完了。

以至于钱宁调侃梭罗:

“他永远成不了一个作家,他像鞋匠一样积极。”

梭罗也写文章,写他的所见所闻,写他看到的自然。

有时候,他出去旅游,连回来的路费都没有,只能一边打工一边看,妥妥的穷游。

有次去国外旅游,要不是爱默生给他打了10元稿费,梭罗只能在国外风餐露宿。

对于旅游,梭罗有自己的看法:

不用住高级宾馆,在农家借宿最好。

不用吃豪华网红餐,只要吃饱就行。

所以,他的旅行,不用花太多钱。

很长时间了,梭罗一直想去瓦尔登湖建一个房子,可是他没钱买地。

1844年,爱默生在瓦尔登湖旁边买了一块地,地里开满野蔷薇,随后又买了一块地,长满松树。

诗人钱宁对梭罗说:

在这个星球上,我看到适合你的,只有那片我曾命名为‘野蔷薇’的土地,去到那儿,给你自己造座木屋,在那儿开始伟大的自力更生的生活。

这就是梭罗一直想要的。

我们终其一生,只为了能贴近自己的内心去活着。

1845年三月,梭罗拿着找朋友借来的斧头,走进瓦尔登湖,开始建造房子。

他将房子建在湖边斜坡上,面朝瓦尔登湖,那时候,还是初春,残冰犹存,阳光落在湖面上,金光闪闪。

他砍来白松,劈成大小差不多的圆柱,用来做房子的骨架。

他努力保存树皮完整,到时候用来盖房子。

到了中午,他手上沾满厚厚的松油,躺在松树枝之间,开始吃午饭。

那是用旧报纸包裹着的面包,他拿起面包,手上的松油粘在面包上,入口,一股松油味。

有些路过的人,见到梭罗,对他充满好奇,过来和他聊天,梭罗就放下手里的活儿,和人聊天。

干活到下午,太阳落山,他在云雀的歌声里,回家。

为了方便和便宜,梭罗买了一些旧木材。

买来的旧木材上,满是灰尘,他将木材运回来,洗干净,晒干。

准备好所有材料,梭罗找来朋友,帮忙搭建房子的骨架。

房子建完了,那是一个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屋,虽然小,但足以遮风挡雨。

房子建完后,梭罗算了一下总账,一共花了28.115美元。

只有房子,还不行,梭罗在房子周围,开垦了菜地,种上豆子、玉米。

1845年7月4日,梭罗搬进了湖边的房子,远离人群。

爱默生说:

被文明驯化的人,无法生活在棚屋里。

梭罗的房子,在爱默生的眼里,就是棚屋。

不止爱默生,就连梭罗的家人,都觉得,梭罗的房子,实在太简陋了,住着一点都不安全。

最可怕的是,住这样的房子,实在丢脸。

可梭罗并不这样觉得,他在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至于别人的评价,都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

住进瓦尔登湖的那一天,梭罗拿出一个新的日记本,开始写下他的新生活,记录他的生活实验。

后来,在《瓦尔登湖》里,梭罗说: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住进瓦尔登湖的时候,梭罗28岁。

没钱,没工作,没结婚,没前途,只有一个十几平米的房子。

他什么都没有,就连出人头地的野心也没有,可是,他好像有了一切,内心的富足,无人可比。

有人问梭罗:

怎么能下定决心放弃更好的生活,来过这种穷困的日子?

梭罗说:

喜欢,就是最好的生活。

有些人向梭罗抱怨,生活太难,到处都要花钱,要买肉,要买茶叶,要买咖啡,还要应付那些生病的日子。

梭罗不语,他看看自己的房子,觉得生活没那么复杂。

因为在他看来,人不必要一天吃三顿,如果有必要,一天吃一顿也行。

他不精神内耗,只是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有三把椅子:

一把留给孤独,两把留给朋友,三把留给社会。

没钱的时候,他就打工,爱默生需要弄个栅栏,梭罗就是最好的工匠。

他干着各种临时工。

这种工作不稳定,但梭罗的人生,很稳定。

他开垦荒地,种上粮食:蚕豆、豌豆、玉米、萝卜,还种了一些山核桃和松树。

他想试试,这样到底能不能活下来。

有土拔鼠来地里搞破坏,他向他人请教治理土拔鼠的方法,他不想打死土拔鼠,可人家告诉他:

“开枪打死它们,你这个蠢材。”

梭罗试了一次,就再也不忍心下手了。

第一年,他靠自己的种植,除去各种生活开销,结余8.72美元。

第二年,他翻了土地,收获更多。

他算过自己八个月的开销,8个月,他总共吃了8.74美元。

最后,他得出结论:

我从两年的经验里认识到,倘若一个人简朴地生活,只吃他种植的粮食,而且吃多少种多少,不用粮食去交换没完没了的奢侈品和昂贵东西,那么他只需要耕种几十平方码的土地就够了。

他还说:

人们免不了面临这样一个境遇,那便是经常挨饿(烦恼)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没有奢侈品。

确实,很多人慌慌张张,不是因为缺少吃的,而是因为他们内心膨胀的欲望和不自知的虚荣。

唯有抛开这些东西,才能简单地活着。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实验,持续了两年。

两年的时间,他已经得出了实验的结果。

有人说,梭罗才生活了两年,可是,再来两年,他的需求也不会因此变得更多。

两年后,梭罗离开了森林。

他不想重复过一种生活。

离开瓦尔登湖的梭罗,再次成了爱默生家的勤杂工。

他将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笔记整理成书稿,将在瓦尔登湖的经历编成讲座,进行演讲,受到很多人欢迎。

他想出书,朋友以为他要出版瓦尔登湖系列,对他大力支持,可他出版的却是《河上一周》。

作品出版后,门可罗雀,梭罗不仅没赚钱,还倒欠出版商290美元。

为了还清这笔钱,梭罗花了4年时间。

他兼职土地测量员,带上工具,丈量土地。

实际上,哈佛毕业的梭罗,可以干很多体面高薪的工作,但他不喜欢。

他说:

从二十岁开始,他就经常写日记,就连散步的时候,都带着纸笔,随时进行记录。

他的朋友钱宁也学他,可是很快就放弃了。

梭罗喜欢旅行,喜欢徒步,他不喜欢乘坐交通工具旅行,所以他的旅行,出门的时候就开始了。

他饮食简单,并且不挑剔,有人问他喜欢吃什么菜,他回:

“离我最近的一碗。”

简单的生活,需要一个丰富的灵魂。

内心若是贫瘠,就越是需要外在的装饰。

1852年,梭罗离开瓦尔登湖已经几年了。

他整理的《瓦尔登湖》书稿已经沾满了灰尘。

这年1月,梭罗重新翻开这本稿子,书中还只写了春夏两季,没有秋冬。

一年四季,还不完整。

他重新开始创作,一年后,《瓦尔登湖》终于有了一年四季,书稿也终于出版了。

这本书一出版,就为梭罗带来名声,可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变得复杂,依旧是散步、写作、打工。

他去大自然,收集喜欢的植物做标本。

出名后,有人请他讲学,他也不拒绝,他告诉其他人: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如果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在讲学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要做喜欢的事情,不要用讨厌的事情来谋生,这一说,他突然悟了,他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不喜欢的。

有人请他出国讲学,他担忧地说:

“如果我出国演讲,我要怎么补偿我失去的冬天?”

开讲座,演讲,虽然有了名声,却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然,梭罗甚至嫉妒那些大自然里的孩子。

于是,他回到大自然,研究鸟儿,有人开玩笑说:

梭罗先生,你研究鸟的时候难道不会把它打下来吗?

他怼了一句:

那你觉得如果我想研究你,是不是应该把你先打死?

梭罗有一首诗说: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

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力;

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现在每一刹那都生活,

以前只知道学问,现在却能辨别真理。

尤其是在这宗教性的诗里──

其实现在就是我诞生的时辰,

也只有现在是我的壮年;

我决不怀疑那默默无言的爱情,

那不是我的身价或我的贫乏所买得来,

我年轻它向我追求,老了它还向我追求,

它领导我,把我带到今天这夜间。

这个世界,每一扇窗后面,都应该有一种独特的生活。

但很多人过着过着,就忘了自己的生活。

梭罗不一样,他可以忘了很多,唯独不会忘了自己。

他想要旅行,然后在旅行中创作,每次旅行,他都能写下许多文字。

1860年,梭罗带着朋友钱宁去徒步,途中遇到暴雨,穿过暴雨,才找到安营扎寨的地方。

等到安顿下来,梭罗很开心。

整个山里,只有他们两个人。

面对群山,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朝圣者。

露营的时候,每天早上四点,梭罗就起床,看日出,摘野生果子吃。

晚饭的时候,边吃面包,边看落日。

晚霞红了满天。

旅行结束,梭罗写了25页手稿。

9月,他又写了28页。

10月,写了104页。

11月,写了81页。

他经常旅行,旅行好像就是他灵感的催化剂。

1861年,梭罗感觉身体不适,甚至没法好好写作,他抱怨说:

每一阵风都在为自己做记录。

后来,这成了他日记本的最后一句话。

第二年春天,梭罗的病,变得更严重了,他甚至不能去大自然徒步了,朋友来看他,说路上听到了知更鸟在唱歌。

梭罗听后,告诉朋友:

两天后,梭罗离开了这个世界,去往他的更美好的世界。

1862年5月,梭罗去世的时候,是个美丽的春天,太阳已经出来了,他见了太阳最后一面,然后就走了。

走时,世界光明,阳光明媚。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振聋发聩地提醒人们:

“从今以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吧!”

这世界有很多应该过的生活,但我们想过的生活,只有一种,我们需要自己去将自己的生命活出来,将自己喜欢的生活活出来。

因为,若我们自己不去活出来,也没人替我们活出来。

10

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一次实验。

但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做人,所以对自己的选择可能不太自信,想要听听他人的意见。

但别忘了,别人的人生,也只是他们的一次实验,哪怕最后他们的人生被证明是成功的,但也只是他们的实验而已。

把别人的实验数据草率地用来作为自己人生的指导,实在是不明智的行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人生,会有很多人告诉我们,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师长,可能是我们的亲人,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希望,我们能用黑塞那句话去回应他们:

我知道你说的那种生活很好,但我还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文|不有趣灵魂

来源:每日轻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