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的时代重任。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职“大思政”课堂,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以抗战精神为价值引领,以校地共建为制度保障,以青年成长为旨归,实现“价值—制度—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打造可亲可信、理实一体
□ 苏菡丽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的时代重任。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职“大思政”课堂,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以抗战精神为价值引领,以校地共建为制度保障,以青年成长为旨归,实现“价值—制度—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打造可亲可信、理实一体的“大思政”课堂。
价值维度:伟大抗战精神对高职青年的独特引领
推进从“历史记忆”到“精神基因”的活化工作。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学生,虽对战争之残酷缺乏切肤之痛,却常陷入技术变革与竞争压力的焦虑漩涡。将伟大抗战精神深度融入课堂,能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精神指引,使其深刻理解在锤炼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应铭记青年的家国使命与时代责任。
着力实现从“宏大叙事”到“个体成长”的创造性转化。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学生更易在真实场景中深化认知。要抓住这一特征,善用红色基地中的实物遗迹,将宏大历史叙事细化为具体的人物、事件与鲜活的历史瞬间,使伟大抗战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与学生成长紧密联结的人生体验,深化认知并促进精神成长。
制度维度:伟大抗战精神与“大思政”课堂的融合机制
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共建“大思政育人基地”。传统思政教育以单向讲授为主,缺乏案例讨论、情境重现等互动手段,容易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而红色基地资源丰富,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这一缺陷。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签订校地共建协议,将红色基地纳入“第二课堂”模块,实现资源与供需匹配,拓展思政课堂的空间和资源,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双导师”共同体。红色基地讲解员熟悉史实但教学技巧不足,高职教师擅长教学设计却缺乏生动的案例。建立“双导师”制度,邀请场馆讲解员担任校外思政导师,负责情境教学和仪式主持;高职思政教师则作为课程学术导师,为红色基地做学理提升和价值升华,共同打造完整的校内外教学链,提高思政教学的参与感、获得感。
优化文化传承机制,打造“三循环”认知系统。新生入校第一学期,通过“红色体验周”进行情感启蒙;第二、三学期,借助“红色调研+微党课设计”深化认知;第四学期,通过“红色讲解志愿服务+技术赋能红色展陈”实现行为外化。三个层次的认知提升,确保伟大抗战精神教育的连贯性和高职教育的知行合一。
实践维度:构建“共建—共享—共育”的现实路径
开展校地共建,把红色基地变成“学校课堂延伸”。依托校地共建,打造“AR虚拟战场”思政实践基地,虚拟复原枪林弹雨、烽火电台等抗战场景,学生扫描标识可置身“数字战壕”,与英烈跨时空对话;同步上线微课程,把英雄事迹转化为项目化教学案例。通过沉浸式体验、任务式学习,让红色基因融入课堂与实训,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的强国一代。在红色基地或革命烈士陵园设立“青年马克思主义文化林”,新生入党积极分子认领“信仰树”,毕业时形成“树—人—精神”共成长的文化景观。
推动资源共享,让红色资源与成果“双向奔赴”。红色基地可开展“抗战精神老兵宣讲团”“抗战文物修复工作组”等项目,与高职学生共同完成抗战英烈事迹史料整理、抗战文物修复、抗战历史口述史采集等任务,丰富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依托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红色基地提供史料、音视频等资源,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双方共享成果,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学生创作的红色微电影、旅游研学路线、文创产品等,形成学生作品与红色基地展陈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红色创作热情。
实现人才共育,让青年学子成为“红色基因传承人”。学生从被动的参观者、受教者转变为主动的讲解员、宣传者,在红色基地为中小学生和社区群众生动讲述英烈故事,在校内创新开设“微团课”,推动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学生在红色志愿服务、技术研发、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突出成果,直接纳入奖学金评定与推优入党评价体系,深化伟大抗战精神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评价维度:构建“三元量化”效能评估模型
以情感效能评估学生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价值认同。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学生在红色教育场景中的生理指标,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动态分析其情感波动,精准评估思政教育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认知效能勾勒学生的红色精神成长轨迹。创设学生“红色成长档案”,完整记录学生参与红色活动的过程与成果。运用大数据技术绘制个人精神成长曲线,动态追踪学生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认知深化与价值内化轨迹,清晰描绘学生思想成长历程。
以行为效能评估伟大抗战精神对学生的职业影响力。追踪学生毕业后投身西部建设、乡村振兴、国防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就业情况,统计学生在单位参与红色宣讲、技术攻关、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表现,以此评估伟大抗战精神对学生职业行为的深层影响力。
高职“大思政”课堂与红色基地的深度交融,是教育场景的创新性重构,更是红色精神的赓续传承。当青年学生将伟大抗战精神融汇于学习实践、工作探索与日常生活,红色江山必将在代代技术技能型青年的接续奋斗中,铺展出更加壮丽的时代画卷。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