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首次传递投降意愿并非直接对盟军,而是1945年7月通过瑞士驻日公使馆,试探盟军对“保留天皇制”的态度,因密码翻译延误,盟军4天后才收到消息。
1、日本首次传递投降意愿并非直接对盟军,而是1945年7月通过瑞士驻日公使馆,试探盟军对“保留天皇制”的态度,因密码翻译延误,盟军4天后才收到消息。
2、1945年8月9日御前会议上,主战派陆军大臣阿南惟几以“须保障皇国荣誉”反对无条件投降,主和派外相东乡茂德以“再打将导致民族灭绝”反驳,双方争执近8小时,最终由裕仁拍板“终战”。
3、1945年8月,日本军部曾秘密制定“决号作战”计划:动员15岁以上、60岁以下男性组成“国民义勇队”,用竹枪、手榴弹抵抗盟军登陆,因投降未实施,相关文件1970年才公开。
4、“玉音放送”录音并非一次成功:首次录音因天皇紧张语速过快、发音模糊被否决,最终使用的是8月14日深夜录制的第二版,录音时天皇全程站着,双手紧握文稿。
5、签署投降书的“密苏里”号战列舰,并非美军主力舰——因舰长哈尔西与麦克阿瑟私交甚好,且舰名源自杜鲁门家乡,才被选为受降地点,舰上甚至临时加装了遮阳棚供签字用。
6、日本代表重光葵(外相)因1932年在上海被朝鲜义士尹奉吉炸伤,腿部残疾,登舰时需副官搀扶,签字时因手抖钢笔两次滑落,最终由副官托着他的手完成。
7、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佩戴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文虎勋章”参加受降——意在表明中国对日本侵略的抵抗从清末民初延续至抗战胜利,具有历史连贯性。
8、南京受降时,日军代表冈村宁次曾拒绝宣读降书,称“军人不擅文辞”,最终由中方参谋宣读,他仅低头聆听,这一细节在当时新闻报道中被刻意淡化。
9、南京受降仪式上,日军提交的降书原件有两份:一份由中国政府保存(现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另一份由冈村宁次带回日本,1946年东京审判时被作为证据收缴。
10、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并非全部即时投降:驻关岛的日军中尉横井庄一躲入丛林,未收到投降通知,靠野果、昆虫为食,1972年被当地猎人发现,距投降已过去27年。
11、1945年8月15日“玉音放送”后,东京陆军省发生“宫城事件”:少数主战派军官试图抢夺录音带、推翻政府,但因未获部队支持,6小时后失败,带头军官香田清真自杀。
12、投降时日本国内粮食储备仅够维持3个月,东京、大阪等城市出现“以物易物”风潮——有人用首饰换大米,用和服换土豆,这种情况持续到1946年美军粮食援助抵达。
13、日本宫内省曾秘密将皇室珍藏的黄金、珠宝分装成200多个木箱,藏于东京郊外地下仓库,以防盟军没收,1947年被盟军发现后,大部分用于支付战争赔偿。
14、投降后日本有超过200万退役军人无家可归,盟军组织他们参与东京、大阪重建,这些人后来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的重要劳动力。
15、1945年8月,大阪、神户等地有军国主义分子煽动民众“玉碎”,甚至有家长带孩子跳河自杀,但多数民众更关心“如何活下去”,极端行为未形成规模。
16、美国曾制定“没落行动”计划,预计盟军登陆日本本土将造成100万美军伤亡,这成为杜鲁门政府投放原子弹的重要考量,计划详细伤亡数据1973年才解密。
17、中国在战后接收日本赔偿舰34艘,其中“雪风”号驱逐舰(原日军“祥瑞舰”,多次躲过击沉)改名“丹阳”号,编入台湾海军,1966年退役后拆解,零件制成纪念物。
18、中国接收的日本战俘中,10万人编入“中国派遣军战俘总队”,遣返时中方提供口粮和医疗,死亡率仅0.3%,远低于其他交战国。
19、美国起草《波茨坦公告》时,中方代表顾维钧坚持“明确日本归还台湾、澎湖给中国”,这一条款最终写入公告第八条,成为战后台湾回归的法律依据。
20、东京审判中,日本前外相松冈洋右因患肺结核,未等到判决便死于监狱,成为唯一未被判刑的甲级战犯嫌疑人。
21、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最初否认罪行,直到中方提交大量照片、证人证言,他才被迫承认“对部队管束不力”,最终被判处绞刑。
22、投降时日本工业产值仅为1937年的30%,大部分工厂被炸毁,东京夜晚仅有少数区域有路灯,1948年“马歇尔计划”对日援助后才逐步恢复。
23、南京受降时收缴的日军“旭日旗”(陆军旗),一面保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日军投降时使用的陆军旗,旗面仍可见弹孔痕迹。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