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苹果炭疽病又叫苦腐病或晚腐病,是一种对苹果成熟和贮藏期都有较大影响的真菌病害,严重制约了黄河滩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笔者通过对苹果园长期的调查研究和翻阅大量资料,针对苹果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规律、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广大苹果种
如何有效防治黄河滩区苹果炭疽病?
徐英慧
苹果炭疽病又叫苦腐病或晚腐病,是一种对苹果成熟和贮藏期都有较大影响的真菌病害,严重制约了黄河滩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笔者通过对苹果园长期的调查研究和翻阅大量资料,针对苹果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规律、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广大苹果种植户防治炭疽病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1 发病症状
苹果炭疽病主要侵害果实部分,对果台、伤枝、弱枝也会造成侵害。当病菌侵入果实后,在果实内部会先处于潜伏状态,在果实接近成熟时才会出现症状。在发病早期,果实表面会出现类似水渍的小圆形斑点,这些斑点呈淡褐色,表面稍微凹陷,周围呈现红色晕圈;病斑在后期发展迅速,颜色从褐色逐渐变为深褐色,受害的部分凹陷,果肉变得柔软并腐烂,腐烂的组织逐步向果心蔓延,情况严重时,可能直接进入果核,引起果实早落。果实表面的病斑数量是不固定的,通常几个到几十个,当病斑扩展至果肉 1~2 厘米时,在病斑中央有一小块稍隆起的暗棕色小颗粒,这就是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以同心圆状的轮纹状排列。病菌侵入后,在病部产生许多黑色细线状菌团,并逐渐扩大。当遇雨水天气或湿润的空气时,黑色的小颗粒上经常会溢出粉红色的黏性物质。
发病初期,叶片先呈水渍状暗斑,随后呈圆形棕色大霉斑。当枝干遭受损害时,受害部位为衰弱的枝条或受到病虫侵害的枝条。在病害早期阶段,枝条的表面会出现褐色的小斑点,这些斑点看起来并不规则,病斑会慢慢形成溃烂点,表皮开裂,木质部裸露,病斑上有细小的黑色颗粒,并分泌出淡粉色的液体,严重时,病部以上的枝干会枯萎而死。
2 发病规律
炭疽病的病原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 球 壳 菌 目 真 菌 , 围 小 丛 壳 菌 [ Glomerellacingulata (Stonem.)Schr.et Spauld.]在自然界中较为罕见,大多数处于无性阶段;无性世代主要是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真菌,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炭疽病病原菌的菌丝在 10~35℃的温度范围内就可以生长,而 28℃是其最佳的生长温度,25℃是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在低温的环境中,病原菌菌丝的增长和孢子萌发都会受到限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萌发过程中对湿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 80%时,才会开始萌发。
炭疽病是通过分生孢子盘或菌丝体的方式,在染病组织中长期存活并潜伏越冬。翌年春季,随着天气变化,分生孢子可通过昆虫、雨水等传播途径侵入果实,也可直接通过果皮伤口、皮孔等造成侵染。炭疽病最初是在越冬菌源附近形成发病中心,随后逐渐向周围区域扩散和蔓延。炭疽病表现出显著的隐性感染特性,最初侵入时,症状并不明显,不易发现,但炭疽病的侵入速度极快,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侵染可以在 5~10 小时完成,其潜伏期一般在 3~13 天,时间长的话能有 50 天或更久。在黄河滩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苹果炭疽病一般从幼果期开始侵染,在 5月中下旬,随着气温的上升和雨水的增多,病害也会逐渐蔓延;到了 6 月,病原菌的侵染情况最为严重,达到高峰;在 7 月中旬,早熟和中熟苹果品种接近成熟阶段,炭疽病开始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病害的暴发达到高峰。病害果实能够生成大量分生孢子,并通过传播机制完成对果实的多次侵染。
当年的气象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当季苹果炭疽病的暴发程度、传播速率和影响范围。在苹果生长周期中,降雨的频率与炭疽病的暴发和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降雨量越大,病害发生的次数也越频繁,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和传播。每年 7 月下旬到 9 月,黄河滩区处于高温和多雨季节,这段时间又是苹果快速生长期,同时也是炭疽病的高发时期。
田间管理技术也与炭疽病的暴发和传播存在密切关联。在地势低洼、排水困难、种植过于密集、采光不足的果园,或者果园的枝叶生长过于茂盛、果园郁闭、通风条件不佳、氮肥和有机肥的使用不合理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炭疽病的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清园
将苹果园内的枯草、枯枝、残枝等彻底清除并带出果园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害的发生。在花芽萌动之前,全园喷施 5 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消杀,消灭越冬的病菌。在生长期,应密切观察并及时移除树上受病害影响的果实和枝条,以减少果园内的病害中心,并防止病菌的进一步扩散。
3.2 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依据果树树龄及全年营养需求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避免盲目施肥。建议增施有机肥或农家肥,适当减少施用化肥,并适当添加中微量元素肥。二是果园生草,保持水土养分,防止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增强土壤肥力,改善根际土壤的微环境,从而增强树木的生长势和提高其抗病能力。三是降低果园湿度,优化排灌水设备,平时小水勤补,并在雨后迅速进行排水,防止积水成涝。四是科学修剪,去除过密枝、弱小枝、枯枝以及受病害影响的叶片和果实等,维持树体营养与树体结构的平衡,保证树体通风透气,减少苹果炭疽病的发生与蔓延。五是调节负载量,做好疏花疏果工作,把过密的花朵、畸形果、病果等摘掉,保证每个果实都有足够的叶片供给必需的养分,从而达到丰产的目的。六是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套袋可以减少果实因裸露而被炭疽病病原菌感染的风险,同时抑制炭疽病病原菌孢子的附着,减少果实中农药的残留量,从而提高果实的品质。
3.3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的重点在于在果树生长的关键节点及时喷施药剂。萌芽前,可施用 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 400~600 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00~600 倍液、45%代森铵水剂 200~3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 300~400 倍液等。生长季在落花后 7~10 天喷施药剂,每隔 10天喷施 1 次,连续喷施 3 次后再进行套袋。针对晚熟品种,应在 9 月中下旬开始喷施药物防治,雨季结束后停止。根据具体的降雨情况,可灵活掌握药剂喷施的次数和时间,降雨多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降雨少可减少喷药次数,应在下雨前喷施耐雨性的药物,或雨后及时补喷。
要选用符合食用产品安全标准的低毒、高效、无残留的药剂,有效防治炭疽病的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 1000~12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 500 克/升悬浮剂)800~1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45%咪鲜胺乳油 1500~2000 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 2000~25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可溶性粉剂 600~800 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1500~2000 倍液等。为防止炭疽病对某一种药剂产生耐药性,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交替用药、轮换用药。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