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传真丨追寻时代记忆 共赴强军征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06:11 2

摘要:为深化“铸牢政治忠诚,打好攻坚之战”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效果,近日,武警福建总队莆田支队组织官兵走进莆田市东圳精神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研学、战位化讨论、军地联动实践等形式,开展了一堂生动且丰富的“时空对话课”。官兵们在参观研学中铭记东圳水库建库历史,在“团结协作

为深化“铸牢政治忠诚,打好攻坚之战”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效果,近日,武警福建总队莆田支队组织官兵走进莆田市东圳精神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研学、战位化讨论、军地联动实践等形式,开展了一堂生动且丰富的“时空对话课”。官兵们在参观研学中铭记东圳水库建库历史,在“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中叩问初心使命,感悟东圳精神与新时代强军使命的血脉联结。

东圳水库,这座莆田人民为根治水患、保障民生而集体铸就的“生命库”,已在延寿溪中游巍然屹立了60余年。面对1950年代频发的水旱灾害,莆田市动员10万军民以“歇人不歇工”的斗志,用木轨火车、竹索吊桶等土法工具,肩挑手推完成了2007万立方米的土石工程:常太镇一千户人家含泪拆毁祖屋、两个月迁离故土、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驻军工兵爆破攻坚,最终建成了这座总库容4.35亿立方米的大坝,形成了集防洪、灌溉、供水于一体的综合水利枢纽。在建库过程中孕育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宝贵的东圳精神,至今仍是莆田治水文化与生态治理的精神丰碑。

步入教育基地展厅,斑驳的竹编斗笠、泛黄的工程手稿、生锈的铁锹、熏黑的燃油灯等300余件工具实物,与墙上老照片复现的“万人凿山”场景,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场域,瞬间将官兵们拉回了1958年莆田人民战天斗地的沸腾岁月。

影视厅内,正播放着《东圳水库兴建史》的纪录片。在黑白影像中,2.7万名建设者高喊着“大雨巧干、小雨大干”口号,无数身影用双手推着独轮车穿梭于泥泞工地之间,蓑衣斗笠与夯土号子交织成劳动的交响。来自山东的一级上士杨克顺看着画面中的女子打夯队感慨:“当年60%建设者是妇女,她们用‘闪电突击队’‘十仙女模范’的称号,诠释了何为‘巾帼不让须眉’。”

现场同步播放了珍贵的口述史视频:94岁的参建老兵朱文荣回忆道:“1958年我们从金门炮战前线转战到水库工地,住草棚、啃地瓜干,所有人三班倒,就为了早一点将大坝筑成,除夕夜还有2万多人留守工地,就着柴油灯夯土!”战士倪福生在笔记中写道:“展厅仿建的草房工棚,与老兵的讲述相互印证,让我们触摸到了最真实的奋斗史诗。”

讲解员还为官兵们讲述了在建库时,从常太镇搬迁离开故土的移民的故事:“爷爷拆毁祖屋三次搬迁,父亲用GPS测绘木兰溪,我用无人机巡库——祖孙三代人都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小我与大义’的选择题。”战士林杰祥听后动容:“建库时常太镇移民选择‘拆房让家园’,这种牺牲精神在我们军人身上就是‘一家不圆万家园’的驻守。”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镌刻着368位建设者姓名的纪念墙和展开的党旗前,官兵们激昂的誓言冲上云霄。宣誓完毕后,支队还组织了“感悟东圳精神,涵养清风正气,奋力担当作为”签名活动,并合影留念。

此次活动时间虽然较短,但让全体官兵们在参观研学的过程中真切触碰到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林桢总结道:“东圳水库建设者用两年凿出生命渠,我们也要将东圳精神融为火炬,照亮胜战之路——因为强军兴军的‘水位线’,永远在下一座高峰!”

作者:严修鉴 李发兴 李东昇

主 办:武警福建总队政治工作部

监 制:袁宏国

责任编辑:李信表

值班编辑:徐兴泽

投稿邮箱:fjwj81@163.com

福建武警

福建武警

我就知道你“在看”

来源:福建武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