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宣布重大消息:欢迎台湾同胞出席阅兵,岛内一路人马先行抵京,赖清德彻底失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02:35 1

摘要:八月末,国台办发言人把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北京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欢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人士出席。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政治邀约,更是对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公开确认。对比一下台湾当局的手忙脚乱和岛内媒体、团

据人民日报报道,八月末,国台办发言人把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北京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欢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人士出席。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政治邀约,更是对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公开确认。对比一下台湾当局的手忙脚乱和岛内媒体、团队悄然进京的热度,赖清德的算计,这回算是彻底翻车。

9月3日,北京将如期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阅兵是重头戏。大陆高调宣布,邀请台湾同胞参与,不限身份、不设门槛。国台办发言人在发布会上的措辞很直接,抗战是全民族的史诗,台湾同胞流过血、吃过苦,为民族独立和尊严作出贡献,纪念日他们理应到场。邀请函发得坦坦荡荡,现场氛围开放包容。

而对于岛内当局,尤其是赖清德团队来说,这种局面简直是“寒冬腊月遇上倒春寒”。台“陆委会”第一时间出面,禁止公职人员涉足这类活动,退役将领也被重点盯防,台籍艺人、媒体人更是被点名敲打。台当局搬出所谓“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警告少将以上人员就算过了管制期也不能去,谁去谁倒霉。配合岛内部分媒体的舆论攻势,这种“管控”几乎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

但大陆这边的邀请,并没有因为岛内的“封锁令”而收敛。恰恰相反,国台办直接批评民进党当局阻拦历史纪念、歪曲历史事实,强调两岸抗战记忆不可切割,台湾同胞对民族独立的贡献不容抹杀。这种态度上的反差让人一目了然。一边是“欢迎光临”,一边是“门都没有”,谁更有自信、谁更站得住道义,岛内外都看得清清楚楚。

岛内其实并非铁板一块。禁令一出,反弹声浪立刻泛起。不少台湾媒体公开呼吁,应自豪面对九三阅兵,正视台湾人自己在抗战史上的角色。国民党等蓝营势力也表示,抗战胜利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台湾军民当年和大陆同胞并肩作战,这段历史值得所有人纪念。岛内电视台团队已经抵达北京,准备现场报道九三盛况。这些动作,明明白白地说明,台湾社会的声音远比外界想象得更丰富、更难被“行政命令”一刀切。

岛内的不安,其实已蔓延很久。台当局这些年在“去中国化”上动作频频,从教科书到课纲,

从军事视角看,阅兵本就是国家自信的展示。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在重要纪念日阅兵,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现实力的自信公开。中国的九三阅兵,既非炫耀武力,也不是“军国主义”,而是一种和平承诺和历史警示。阅兵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守护和平、保卫家园的决心。那些人把阅兵和“威权”“威胁”挂钩,不过是外行看热闹,真正懂军事的人都明白,这种仪式更多是一种国家自我认同和社会动员,是全社会的情感共振。

国台办这次邀请台湾同胞,其实传递了三层信号。第一,历史层面,抗战不是哪一边的独角戏。纪念日,他们理应有一席之地。第二,现实层面,你那边封锁、我这边欢迎,让大家自己看,到底谁在拉近两岸感情,谁在制造隔阂。第三,舆论层面,大陆的信息公开透明,欢迎不同声音现场报道,而不是只许一种声音独大。

新加坡《联合早报》有篇评论就很直接,二战胜利的国际格局本就包含“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逻辑。中国邀请台湾同胞参加九三纪念,不是喊口号,而是展示大国自信和历史正当性。反观岛内当局的反应,越是遮遮掩掩、越是限制民众自由,越显示了历史自信的匮乏。

赖清德当局这次禁令,实打实“失算”了。岛内部分人马已经抵京,台湾媒体团队也公开直播九三阅兵,民进党想通过行政高压营造“全岛一致”氛围,结果只换来更大反弹。网络上,民众对禁令的嘲讽和质疑,远比对阅兵本身的质疑更激烈。岛内的现实已经证明,历史根本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切割的。

再说说技术层面的象征意义。九三阅兵不只是回顾历史,更是对中国现代国防力量的集中检阅。随着近年中国军工的快速发展,诸如歼-20、运-20、东风系列导弹等装备,已成为维系国家安全与战略威慑的中流砥柱。阅兵现场,装备的出场顺序、编队方式、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展示,都是对外界释放的明确信号。对岛内来说,这不是“威胁”,而是现实警示:中国有能力、有意志守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一场阅兵的背后,是几代人的努力和牺牲,是技术、经济、组织、政治的全面集成。

有意思的是,台湾当局长期以来鼓吹“美日保护伞”,把两岸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解释为“外援可期”。可事实是,岛内的军事现实和社会士气早已今非昔比。大陆阅兵展示的不仅是硬实力,更是全社会的动员能力和历史自信。对比之下,岛内对抗战史的逃避和自我设限,反而显得更加被动和脆弱。

大陆这次纪念活动,不仅是一次军事和历史的复合展演,更是对两岸话语权的主动争夺。谁能把抗战的历史说清楚,谁就能在民族认同和国际舆论上抢占先机。岛内一味封锁、回避,终究是自废武功。历史没有断点,民族认同也不会被一纸禁令切断。九三阅兵,既是技术层面的“家底亮相”,更是情感层面的“身份认同”。只要还有一批台湾同胞愿意到现场、愿意被历史打动,这种认同就不会消失。

岛内社会的多元声音,也在证明这点。即便行政命令再严,谁都挡不住新闻团队赴京采访,挡不住网络言论的涌流。历史共识和民族大义,终究会在一次次现实碰撞中得以确认。九三阅兵,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岸谁更有底气、谁更有自信、谁更能团结自己的人民。赖清德当局的失算,不在于“技不如人”,而在于历史自信的崩塌和现实操作的拙劣。

如果说纪念抗战胜利、欢迎台湾同胞,是大陆向历史和未来递出的一张“邀请函”,那赖清德当局的禁令,就是把两岸关系推向死角的一纸“闭门羹”。历史不会被抹去,民族认同不会被隔绝。九三这一天,无论谁走到现场,谁打开直播,都会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开放、更有信念的中国。岛内想封锁,终究封不住人心。

来源:锐览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