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林徽因:为何被冰心、钱钟书“嫌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7-03 14:05 1

摘要:民国,热闹得像一张黏住尘埃的宣纸,风一吹,满天飞扬。林徽因在这样一个年代里出现,没有人怀疑过她的锋芒,诗人、建筑师、社交圈的女主角,她几乎站在所有聚光灯下。这事说起来挺新鲜,可这些“聚光”不光温暖人,偶尔也会让人刺眼。她写下“你是人间四月天”,连空气都变得轻盈

民国,热闹得像一张黏住尘埃的宣纸,风一吹,满天飞扬。林徽因在这样一个年代里出现,没有人怀疑过她的锋芒,诗人、建筑师、社交圈的女主角,她几乎站在所有聚光灯下。这事说起来挺新鲜,可这些“聚光”不光温暖人,偶尔也会让人刺眼。她写下“你是人间四月天”,连空气都变得轻盈。但这姑娘,真就那么讨人喜欢吗?

偏偏同样才气横溢的冰心却对她暗有成见。为什么?有人好奇,难道人人都是同路人?冰心的笔仿佛盛满水,流淌得温和又澄澈,《繁星·春水》都快甘露润物兼得。可遇到林徽因,水变成了暗流。两个人在文坛里算得上并驾齐驱,可私下相处,隔阂却也实打实。冰心信奉持家守节,她觉得理想人生应该稳重庄重。倒不是说她对林徽因没好感,就是她对于自由恋爱的那一套天生带点抵触。

林徽因小时候就游历欧洲,据说视野极开阔,写诗讲究新鲜意境,作品里边又插进许多社会思考。诗歌是诗歌,但她更像是把话写到心里,只不过出口太大胆。其实说林徽因感情生活复杂也行,不复杂也行,关键是她把事挑明了。一会儿徐志摩一会儿梁思成,金岳霖也在角落里等,她不觉得尴尬,别人倒是瞠目结舌。冰心悄悄不服气,不仅是林徽因的感情“层次丰富”,主要她那种又亲近又疏离的态度,让冰心总觉得哪里别扭。

再说了,冷热之间的碰撞,注定不合拍。林徽因喜欢热闹,客厅里天天开会,冰心呢,喜欢左手执笔右手安静。客厅变成了各路才子佳人的舞台,却也听得到过失落的回音。这不同性格,或许早已注定要生出摩擦。

冰心也不是那种放在心里啥都不说的人,有一次就把“不满”写进自己的小说里。这个手法冷峻,谁都能捏着指头数出来。小说里头有个“我们太太”,绕来绕去,一个女人绽放在众人中间,要说不是林徽因,谁信?小说发表后就像在平静水面扔进石头,激起一大片波澜。林徽因倒也风趣,“以醋还醋”,拿回一罐山西老陈醋,谁说她就不能幽默点回应?这醋送出去,外人看了都得一乐,谁能想到早就山雨欲来。

其实人都有棱角,林徽因活得率真,冰心更爱自己那套安静,大家各自有基调。偏偏遇在一起,就难免各执己见,你说她们算不算朋友?

换个角度,钱钟书也偶尔靠近林徽因,但不是怀着欣赏的心情。他锋利,独来独往,世俗喧闹跟他没什么关系。围城里人的困局,可以让大家都有话可说。但说到底,钱钟书其实对社交场合没好感,正好遇林徽因爱办沙龙,一帮文人雅士,说是文艺复兴其实就是凑热闹。有些人爱参与,钱钟书就觉得这太闹腾,他宁愿自己读书写字。

钱钟书跟林徽因还有段“猫”的小打闹。当时圈子里,各家都有猫,谁家猫厉害,好像谁人气也旺。林徽因家猫三番五次欺负钱钟书家的猫,他急得半夜拎竹竿吆喝。这点小事闹腾得像小孩打闹,外人笑谈,钱钟书却耿耿于怀。林徽因的“气场”,连猫也沾染上了?还是猫只是借口,根子里还是人和人的间隙?

钱钟书自己擅长讽刺,他写《猫》时明着不点名,其实暗中把林徽因和文化圈儿都编进去了。“李太太”形象栩栩如生,才华、美丽、交际手腕都不落下,可笔下冷着呢。钱钟书觉得这些人都很虚伪,爱热闹只为了证明自己高人一等。文人间的冷嘲热讽,其实比情场争夺更拧巴。

现实里,林徽因当年忙着学建筑,和梁思成丈量中国大地,一路泥泞,一路风霜。她参与国徽、纪念碑的设计,再没人能轻慢她。国家档案记载,林徽因1928年与梁思成跑了两年多,测绘记录共计273处古建(国家文物局数据),许多记录至今仍在用。这些实打实的工作量,不是话两句就能否定的。

民国的文人圈子,说矛盾也好,说互补也行。冰心,钱钟书,林徽因,他们各成一派,偶尔对话,却注定不会同频。有的人觉得冰心和钱钟书其实都挺刻板,林徽因才敢大胆追求自我。可又有人觉得林徽因过于流于表面,太热衷抛头露面。到底哪个更好?说不定冷的其实更痛快。

细细想来,人与人真的非得喜欢对方吗?或许他们身上都带着各自的坚硬和温柔,林徽因的光芒有人赞叹,也有人刺眼,冰心的钱钟书,欣赏的不多,警惕的反倒不少。你说林徽因真有那么多毛病,怪她一人未免也太随意。事实上,那个年代谁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偏偏撞在一起,难免有火花。谁叫那是民国呢?各路风流人物挤在同一个时代,就是要把事情搅得更热闹点才行。

往事圈子、老信件、日记,至今还有很多未解的谜。有学者翻遍资料,发现林徽因其实私下曾经写信感谢过冰心,口气谦和。这么一对,嘴上冷,心里热,说不定只是彼此太骄傲罢了。

钱钟书有时抛冷笑话、冰心端出说教,林徽因笑着,不见得都放在心上。北京大学档案馆里存着林徽因给同事的信,有对自己选择的迟疑,也有对未来的模糊期待。林徽因强调自己热爱古建,却也说“为什么我总怀疑自己的路?”矛盾本就是人的常态,谁也拿不准下一个转弯会是什么。

更奇怪的事,冰心晩年评价林徽因却说“她很有礼貌,也有点天真”,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有人琢磨再三,也想不清冰心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钱钟书早年写文章讽林徽因,后来在家书里却写“她有真性情”,反转得让人迷糊。

历史就是这样一点点被人填补,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对得上号。很多冷暖自知,注定只能让后人多做猜测。林徽因究竟是被误会,还是本就锋芒太盛,这个问题一直没人能说清,网络论坛、学术研讨,每年都有新说法。

单单说林徽因的贡献,国家认可,学界肯定,喜欢她的、嫉妒她的都混在一起。这种复杂远比表面看到的多。或许正是因为有冲突,有误会,有人冷有人热,历史才显得真实、有趣,不然都成了展览柜里的一张照片。

林徽因活得明亮,有时也会心虚。冰心、钱钟书在意的,是自己的坚持还是对方的独特?无论外界怎么讲,她们/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道路。鲜艳或平淡都有位置,民国的水面下,总有谁在暗暗划桨。

大人物的疏离和碰撞,始终让人觉得味道复杂,他们的故事还在被谈论着,细节拼起来也不总完整。热闹与冷清,本来也无高下。

来源:吃瓜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