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两会笔谈 | 王耀璟: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工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04:52 2

摘要: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也彰显了整体政策的“民生导向”。以下笔者将探讨我国基础教

原创 王耀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文 | 王耀璟

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也彰显了整体政策的“民生导向”。以下笔者将探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政策方向。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正式实施,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到2000年左右基本实现了全面验收,确保了学位的供给。义务教育(1至9年级)在2006-2007年在农村地区率先实现全免费,2008年之后在城市地区也全面铺开。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在2023年达到了95.7%,总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20年约为4.23%,小学生均公共教育支出为12331元/生。在出生人口逐渐减少的长期预期下,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既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但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学位供给仍然不足。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由于学位数量基本稳定,而初中毕业生人数波动较大,导致中考竞争激烈,学生和家庭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发达国家都实现了高中阶段全民免费教育,例如美国、瑞典、芬兰等。以美国为例,2021年美国25至34岁人群的高中毕业率为94%,获得高等教育学位的比例为51%,公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而学前教育的学位供给不足,则直接影响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学前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免费,但学前教育既不免费,也没有学位上的保证。这使得学前教育成为许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重要负担。学前教育的收益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是长期的。以美国的“Head Start”项目为例。美国政府从1965年开始拨款为低收入家庭3-5岁儿童提供托幼服务和学前教育。最新数据显示,该项目每年花费约100亿美元,为100万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多项研究表明,该项目显著提升了儿童的认知和非认知的各项能力,并且有助于他们的长期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因此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不仅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还能为儿童的长期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

学位供给不足。我国高中阶段尤其是普通高中的学位数量自2004年以来基本保持稳定,每年招生人数在800万到900万左右。普高学位近年来有所增加,2023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967万人。然而,由于出生人口的波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出生人口高峰使得2000年中段的初中毕业生高达2000万人。2000万人竞争800多万个普高学位,也间接使得中考成为近年来学生及家庭的主要教育压力来源。由此可见,高中阶段教育的学位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升学机会和家庭的教育负担。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分配不均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种不均衡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此外,人口大规模流动也让学位的需求在地区间极度不均衡。尤其是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之后,人口流动导致教育资源的需求在空间上发生显著变化。流入地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而流出地教育资源则可能出现闲置。这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公平性。当前,教育资源的调配机制仍以静态规划为主,缺乏对人口流动和变化的动态响应能力。教育资源的配置往往滞后于人口流动的实际需求,导致资源浪费和供给不足并存。人口流入地的学位供给需要动态调整来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生人口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各教育阶段的学位需求,而人口老龄化则对教育资源的长期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00年到2018年,我国新生儿人数基本稳定在1500万到1800万之间,然而从2019年开始,新生儿人口数量急剧下降,2023年已经降到了900万左右。届时基础教育学位供给都将面临过剩的问题,如何根据人口变化动态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工程的政策方向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同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流动,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同时,应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提升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优质均衡发展,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减轻家庭负担、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增加学前教育的学位供给,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财政安排,逐步实现学前教育的全免费,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而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是缓解中考压力、提高升学机会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增加普通高中的学位数量,尤其是在学位供给不足的地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5年1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4年全年新增普通高中学位60万个。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有效缓解高中阶段教育的学位供给不足问题,提高学生的升学机会。未来,我们期待政府能够继续加大投入,增加优质普高学位,进一步缓解中考压力。同时,应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选择。

健全与人口流动和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随着我国人口分布和结构的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需要更加灵活和动态。政府应建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根据各教育阶段的学位需求,动态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同时,应加强对人口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提前做好教育资源的规划和布局,确保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基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工程,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还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和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不仅是服务民生、促进居民减负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举措。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提高社会的整体幸福指数。

作者简介

王耀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外期刊如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科学》等。多篇咨政报告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采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