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村”里种菜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5 04:43 2

摘要:在青海高原的最东端,湟水河南岸的平坦谷地上坐落着一个小村落,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全村40余公顷水浇地上菜田纵横、拱棚错落,这里便是被外界称作“蔬菜村”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的下东川社。

菜农为菜瓜秧苗搭建保温小拱棚。 通讯员 石延寿 摄

本报记者 杨红霞 通讯员 石延寿

在青海高原的最东端,湟水河南岸的平坦谷地上坐落着一个小村落,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全村40余公顷水浇地上菜田纵横、拱棚错落,这里便是被外界称作“蔬菜村”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的下东川社。

眼下正值一年春耕劳作的农忙时节,也是下东川社菜农育苗定植、播撒收获的季节。3月17日,记者驱车来到下东川社,一条硬化路伸向巷间深处,银白色的拱棚棚膜映衬着土黄色的庄廓院墙,棚内菜农定植菜苗的身影随处可见。

坐落于青甘交界、湟水南岸谷地的马场垣乡以盛产水果、蔬菜而有着民和“果蔬之乡”的美誉,下东川社因全社常年种植蔬菜而被熟知的人们称为青海东大门上的“蔬菜村”。

温润的气候资源、便利的区位优势,成为大自然赋予当地村民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数十年来,勤劳的下东川人不跟风、不盲从,家家户户都一门心思只做一件事——种蔬菜。

在一栋种植红笋的拱棚内,冯更才仔细打量着长势喜人的红笋苗,眼里满是对蔬菜丰收的新期待。

“我家有8亩地,多年来全都种蔬菜,其中5亩露天蔬菜、3亩拱棚蔬菜,去年收入六七万元,盼着今年这些蔬菜再卖上个好价钱。”冯更才说,今年头茬种了2棚菜瓜、1棚娃娃菜,“五一”过后就能上市,上市结束拉秧后紧接着要种二茬蔬菜。

今年60岁的冯更才记忆中下东川社种菜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十年之久。“起初大多数村民都做蔬菜育种,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后来全部改种蔬菜,一直持续到现在。”冯更才回忆说,目前主要种植甘蓝、西兰花、散花、水果玉米、菜瓜、红笋、辣椒、西红柿等品种,露天种两茬,拱棚能种三茬。

“种菜有盼头,但也得有一年四季忙碌到头的勤快劲。”冯更才说,他们下东川的菜农一年四季除了过年那几天能闲一点,其余时间几乎天天在田间、棚内忙碌。只要有苦心,每一棵蔬菜都能变成钱。冯更才告诉记者,他家共有9个拱棚,年收入能达9万元。

为提高蔬菜的种植效益,下东川的菜农们从起初的露天种植,逐渐向拱棚种植过渡。2024年秋冬季,马场垣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260万元涉农项目资金,在下东川社扶持下新建了63栋装配式日光拱棚,赋能“蔬菜村”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目前,下东川社已累计建起240多栋(120亩)拱棚,正催生着“蔬菜村”释放新生机。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为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马场垣乡党委政府计划新建渠道2200米、拱棚100栋、育苗温棚7栋,加大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品牌化建设。

下川口村党支部委员张先杰说,目前下东川社种的全部是蔬菜,计划引导菜农延伸发展草莓、西甜瓜等特色水果,丰富种植结构,打造下东川特色果蔬种植基地,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拓展增收路径,让下东川的菜农勤耕细作的汗水,结出更多硕果。

《青海日报》(2025年03月25日 第6版:省内要闻)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