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非常有名的诗句,是晚唐诗人曹松写的,写于公元880年,是追忆公元879年(己亥岁)时事而作。唐朝黄巢起义发生于公元878年到公元884年,起义席卷大江南北,国家政局陷入动荡,曹松的《己亥岁二首》正是写于这一历史时期。
——曹松与西樵山
《七律· 曹松》
翠微石室隐高踪,顾渚茶香绕碧峰。
万骨枯吟游子意,五更寒琢浪仙容。
黄龙洞外耕春雨,紫陌朝端沐晚钟。
莫道樵山文脉薄,千年薪火自君浓。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非常有名的诗句,是晚唐诗人曹松写的,写于公元880年,是追忆公元879年(己亥岁)时事而作。唐朝黄巢起义发生于公元878年到公元884年,起义席卷大江南北,国家政局陷入动荡,曹松的《己亥岁二首》正是写于这一历史时期。
曹松(828-903)于昭宗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松年已70余,大器晚成。岌岌可危的唐王朝急需起用人才,昭宗特敕授官,松得校书郎,同时得官者王希羽等4人均年已老,时谓此举为“五老榜”。唐王朝冀“五老”威望挽回颓势,谁知黄巢起义已然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五老”老矣,无力回天。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曹松喜游历,曾栖于洪州西山,与贯休、方干唱和,又曾游吴越、湖南、岭南等。曹松漫游岭南的时间应是唐咸通年末至乾符年间,当时五十余岁,年富力强,筋强体健,登山览胜,足下轻松。
曹松游罗浮山,写下《罗浮山下书逸人壁》:“海上亭台山下烟,买时幽邃不争钱。莫言白日催华发,自有丹砂驻少年。渔钓未归深竹里,琴壶犹恋落花边。可中更践无人境,知是罗浮第几天。”葛洪炼丹,山中修炼,犹如“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照见人类对时间永恒的焦虑与叩问。
曹松游广东龙川霍山,写下《霍山》:“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未必展来空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月将河汉分岩转,僧与龙蛇共窟眠。直是画工须阁笔,况无名画可流传。”以“非人间”的笔法重构自然,诗境奇崛,诗具神话色彩,堪称晚唐“山水诗中的志怪笔记”。
曹松隐居西樵山,对西樵山应有吟咏。“西樵山色好,归去抱琴眠。”此诗句提及“西樵山”,但全诗已佚,仅存残句。“归去抱琴眠”的隐逸超脱,体现隐者情趣。这两句诗虽短,却凝聚了曹松对岭南山水的眷恋与隐逸理想,是晚唐士人精神世界的缩影。
曹松游岭南,到达西樵山,隐居于黄旗峰下黄龙洞,筑翠微石室,构身林泽,寓情耕读,诗书度日。
这样,在公元874-879年间,西樵山迎来了第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曹松。借着樵山之灵气,二十二年后曹松中了进士,樵山进士,前有曹松,后来南海。901到1895,相隔994年,千年之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康曹生于末世运偏消,才自清明志自高。
曹松之时的西樵山,文化尚为荒漠。曹松的到来,照亮樵山未来;樵山明朝理学兴盛,可以说肇始于松。曹松对西樵山的贡献,还有茶业,他用浙江带来的顾渚茶种教山民拓荒种茶,教山民焙制茶叶,茶区一度发展至上千人从事。现在官山墟还有“茶行街”,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名街了。
顾渚茶香,西樵山茶业贡献,曹松可记一功;文脉奎光,西樵山理学肇始,曹公可属。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