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美团饿了么还在撒币抢单时,京东外卖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不是没钱烧了,是它发现这游戏从根上就玩歪了——商家被抽佣抽得直哭,消费者吃着幽灵外卖,骑手跑断腿还赚不到钱,这破局的钥匙,京东藏在了供应链的仓库里。
当美团饿了么还在撒币抢单时,京东外卖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不是没钱烧了,是它发现这游戏从根上就玩歪了——商家被抽佣抽得直哭,消费者吃着幽灵外卖,骑手跑断腿还赚不到钱,这破局的钥匙,京东藏在了供应链的仓库里。
2025年夏天的外卖大战,像极了村口大妈吵架:美团饿了么扯着嗓子喊“我补贴5块”“我补8块”,京东蹲在旁边擦汗,突然掏出个计算器:“你们先吵,我算下商家到底能不能赚到钱。”
外人看不懂这操作,觉得京东怂了——毕竟上半年刚喊出“单日2500万单”,转头就不跟补贴了,莫不是钱烧光了?但你要是知道外卖行业的老底,就该给京东鼓鼓掌:这浑水,早该有人跳出来搅搅了。
先看组扎心的数据:2020年外卖渗透率就超过20%,到2024年才爬升到26%。三年口罩期本该加速线上化,结果渗透率跟蜗牛爬似的,为啥?因为商家被“卷死”了。
文通冰室的黄涛算过一笔账:线上卖一份50元的套餐,平台抽佣16%-17%(差不多8块),营销费再掏20%(10块),食材成本占30%(15块),门店运营成本一摊,忙活半天倒贴钱。所以人家刚开店时宁愿不做外卖——“堂食排队都忙不过来,凭啥给平台当免费打工仔?”
更恶心的是“幽灵外卖”。醉得意的郑文辉吐槽:“我们开在商场里,租金、装修、卫生样样合规,结果线上被那些没堂食的‘幽灵店’吊起来打。”这些店不用租好地段,不用雇那么多服务员,省下来的钱全砸营销,满减、折扣、返券玩出花,合规商家根本玩不过。
于是行业陷入死循环:合规商家嫌不赚钱,不敢扩大外卖业务;幽灵外卖靠低质低价抢占市场,消费者吃了拉肚子还没处说理;平台靠抽佣和商家营销费赚钱,越卷越不敢动既得利益。渗透率?拉倒吧,大家都在比谁先撑死。
这时候京东跳出来了。不是它想当“救世主”,是它早就看透了:这行业的脓疮再不挤,早晚烂透。美团饿了么为啥不动?因为既得利益太香——抽佣抽得手软,何必自讨苦吃?但京东不一样,它从出生起就带着“供应链基因”,眼里揉不得沙子:效率低、成本高、体验差的生意,根本不配叫生意。
所以别再说“京东发起外卖大战”了,这仗早该打了,只不过以前没人敢掀桌子。现在京东掀了,顺便把藏在桌布下的烂账抖了出来。
外界总把京东外卖当“第二个美团”,看到它7月后不咋补贴了,就嚷嚷“京东怂了”“钱烧完了”。这纯属用互联网思维瞎猜——你以为京东是来抢单量的?人家是来重构行业规则的。
互联网公司打仗啥套路?烧钱、抢流量、冲单量,等垄断了再涨价割韭菜。但京东从骨子里就不是这路数。它当年做电商,别人玩轻资产、赚差价,它偏要自建物流、搞仓储,被骂“傻大黑粗”,结果现在成了中国最牛的供应链公司之一。这次做外卖,还是老配方:不靠补贴抢存量,靠供应链造增量。
怎么造?先给商家“松绑”。文通冰室入驻京东后,技术服务费直接免了,履约服务费比行业低一截。黄涛说:“以前平台抽佣+营销费占40%,现在京东这边毛利率涨了快10%,终于不用赔本赚吆喝了。”醉得意更夸张,上线京东外卖后三个月,新老客比例还能维持五五开——要知道一般平台新客暴涨时,羊毛党能占到80%,三个月后全跑光。但京东外卖的用户不一样,复购率高,还愿意为品质买单,这就是“增量”:不是从美团饿了么手里抢用户,是把以前不敢点外卖的合规商家和注重品质的消费者拉进市场。
再看成本。互联网公司总觉得“补贴万能”,但京东心里门儿清:补贴是兴奋剂,不是特效药。郭庆(京东CEO顾问、达达董事长)最近说了大实话:“京东绝不会掉单量陷阱,单量泡沫没意义。”7月后京东不跟补贴大战,不是没钱,是觉得没必要——你撒币我也撒币,最后大家比谁亏得多,商家和用户没捞到好处,纯属浪费钱。
那京东的钱花哪儿了?供应链。它把自己攒了20年的“供应链家底”全搬了出来:生鲜直采、中央厨房、分布式净菜中心、智能调度系统……这些东西看着跟外卖没关系,其实是降本增效的关键。比如七鲜小厨,京东牵头找合伙人做招牌菜,源头直采食材比市场价低20%,中央厨房统一加工省人力,净菜中心配送到店省时间,最后卖15-20元还能赚钱,这就是供应链的魔力。
举个例子:以前商家自己买菜,要去菜市场挑,价格浮动大,损耗率高;现在京东直接把洗好切好的净菜送到店里,成本降了,效率高了,商家只要专注做菜就行。醉得意用了京东的供应链后,食材成本降了8%,出餐速度快了15分钟,消费者等得少,商家赚得多,这不就是“造增量”?
说白了,互联网公司玩的是“流量游戏”,京东玩的是“效率游戏”。流量游戏靠撒钱,效率游戏靠基建。短期看撒钱热闹,但长期看,谁能把成本压下来、把体验提上去,谁才能活到最后。美团饿了么现在还在比谁补贴多,京东已经在仓库里偷偷焊水管了——等人家把“效率自来水”接到商家门口,你还在靠撒币解渴,谁赢谁输不是明摆着?
最近有人担心:京东搞七鲜小厨,15-20元的现炒餐品,会不会抢了夫妻老婆店和堂食餐厅的生意?这纯属瞎操心——你见过卖白菜的抢了卖海鲜的生意吗?
七鲜小厨的定位很明确:解决“20元吃饱吃好”的需求。它的客单价15-20元,主打上班族、学生党,跟客单价60元以上的堂食餐厅八竿子打不着;至于夫妻老婆店,大部分根本不擅长线上运营,外卖订单占比不到10%,七鲜小厨的竞争对手从来不是它们,是那些靠低质低价骗流量的幽灵外卖。
反而七鲜小厨会帮中小商家。怎么帮?共享供应链。京东把生鲜直采、中央厨房、净菜配送这套体系搭好,中小商家可以直接“拎包入住”:食材从京东供应链拿,比自己采购便宜还新鲜;净菜直接下锅,省了洗菜切菜的人工;甚至连招牌菜配方都能共享——比如某家小面馆的爆款牛肉面,只要味道好,京东可以帮它标准化,放到七鲜小厨卖,商家躺着赚分成。
郑文辉就说了:“我们现在跟京东合作,连辣椒、食用油都是它直供的,价格比批发市场低5%,还不用担心掺假。以后要是七鲜小厨能帮我们把招牌菜‘山茶油炒土鸡’做成预制菜,卖到全国,那简直是做梦都笑醒。”
更关键的是解决“安全+便宜”的矛盾。以前消费者想吃便宜饭,只能选幽灵外卖,卫生没保障;想吃安全的,就得花大价钱。七鲜小厨直接把厨房直播给你看——明厨亮灶,24小时监控,食材来源可追溯,15元就能吃到现炒的两荤一素,谁还去吃幽灵外卖?
这才是京东的“阳谋”:用七鲜小厨当“样板间”,证明“安全+便宜”能共存,然后把这套供应链能力开放给全行业。中小商家缺啥?缺稳定的食材、高效的供应链、合规的运营。京东把这些都给它们,它们就能从“被幽灵外卖吊打的受害者”,变成“靠品质赚钱的玩家”。
到时候行业会怎样?合规商家敢扩大外卖业务,渗透率自然上去了;消费者能吃到便宜安全的饭,复购率高了;平台靠供应链效率赚钱,不用再靠抽佣割韭菜。这不就是“多赢”?京东要的从来不是“外卖老大”的位置,是把整个行业的效率提上去——行业好了,它作为“供应链基础设施提供商”,自然能分到最大的蛋糕。
现在外卖市场还在比“谁单量高”,但热闹过后,大家早晚会发现:单量是泡沫,价值才是底气。美团饿了么靠补贴冲单量,商家赚不到钱,用户薅完羊毛就跑,骑手累到猝死,这模式根本不可持续。最近美团财报里“外卖亏损扩大”,饿了么“市场份额下滑”,就是信号:靠撒币堆起来的繁荣,一戳就破。
京东外卖走的路难多了:不搞恶性补贴,不追单量泡沫,埋头建供应链、搞技术、帮商家降本。短期看,它可能不是“单量第一”;但长期看,它在做“难而正确的事”——让商家赚钱,让用户满意,让骑手轻松点,让行业回归理性。
郭庆说京东准备打“5年甚至10年的马拉松”,这话不是吹牛。供应链基建、技术研发、生态搭建,哪样不需要时间?但只要方向对了,慢就是快。等美团饿了么补贴烧完,发现商家和用户都跑到京东那边了,才会明白:商业的终局从来不是“谁赢了谁”,是“谁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
最后说句大实话:现在骂京东“怂”的人,过两年可能会反过来夸它“有远见”。毕竟在这个习惯了“赚快钱”的时代,愿意沉下心搞基建、做实事的公司,太少了。京东算一个,这就够了。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