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开陈先生位于上海某城区家中的那扇门,首先闯入感官的不是声音,而是一片温暖的昏黄——灯光从屋顶倾泻而下,光影中,线材像藤蔓般从器材背后延伸出来,又似溪流在其间蜿蜒缠绕于器材之上,器材上还叠满了各种调声小配件:总共约三十余套美国原点Increcable MVD-
原创 陈建华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2025年08月26日
推开陈先生位于上海某城区家中的那扇门,首先闯入感官的不是声音,而是一片温暖的昏黄——灯光从屋顶倾泻而下,光影中,线材像藤蔓般从器材背后延伸出来,又似溪流在其间蜿蜒缠绕于器材之上,器材上还叠满了各种调声小配件:总共约三十余套美国原点Increcable MVD-Earth第三代地盒如沉默的金属方块列队排开。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发烧屋”,我想,即便毕加索当年的画室里纵横交错的画笔和颜料,或许也不会如此纷乱。
陈先生收藏的夏普大三7收录机就有两台品相完好的
望着十几平米的客厅听音空间前部,密密麻麻的器材、线材、地线盒与避震垫将其填满,乍一看如同乱麻,估计大多发烧友都会看得眼花缭乱。恰好主人是学设计的,我在他的书架上看到一本《恐怖的艺术》,心想,主人这套与众不同的玩法,大概就是“密集的艺术”吧!主人这么多地盒、线材及小配件是怎么连接的?询问主人后我仍有些晕乎,最终陈先生耐心解释了每件器材的接法,我也拍下视频反复观看,才大致搞明白线材与器材的走向。
看着笔者惊讶的神情,陈先生递过一瓶饮料笑道:“第一次来的人都觉得乱,或许来再多几次,也未必明白这些线材与调声配件是如何连接的,但对我来说,这是声音的地图。”作为在上海工作了十年的香港设计师,陈先生的发烧哲学和他的设计理念如出一辙:在有限空间里,用小而多的器材追求极致细节,创造超出预期的体验。这种玩法,既带着八十年代香港发烧友在小空间玩小器材的“斗室发烧文化”基因,又融入了现代数码技术的理性,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密集艺术”。
斗室基因:小器材里的大乾坤
也许是年轻时受到日本组合音响小机身的影响,陈先生钟爱小型器材。三四十年过去,他依然坚守“半机身器材美学”。即便是最重要的后级功率放大器,也很少使用全尺寸机身的。本次陈先生的全机身尺寸机器只看到了一台Anthem圣歌STR前级。四台半机身的美国新派单声道后级被埋没在一堆线材中,一眼就能看到的最大机身或许是架子上的加拿大Paradigm(百里登)Signature S4三分频书架箱,这对书架箱也是陈先生从香港带过来的。
“单声道的好处是彻底分离左右声道,小体积则能减少振动干扰。”这些“小个子”被赋予明确分工:两台驱动加拿大Paradigm(百里登)Signature S4书架箱的中低音与高音单元,另外两台专门伺候先锋超高音——这台叠放在Signature S4三分频书架箱顶上的先锋超高音,串联着外置分频器和独立音量控制器,方便主人随时根据音乐需求做调整。
百里登Signature S4书架箱被放置在60厘米高的脚架上,陈先生打开手机里的声学测量软件,看着屏幕上的频响曲线说:“小空间的声学边界效应强,每移动10厘米,驻波位置就会大变。”他曾花很多时间测试不同摆位,最终找到目前的甜点位置。这种对“小而精”的执着,藏着设计师的空间哲学。我突然明白:他不是在玩音响,而是在设计声音的“户型图”。
总电源滤波器使用正弦
房间角落的电源处理器是系统的心脏。SINE正弦电源处理器的显示屏泛着幽蓝光芒,从它身上延伸出两条主线,分别连接“数码”与“模拟”的排插。“电源是声音的血液,”陈先生摸着处理器的金属外壳,其温度十分稳定。更关键的“净化装置”是串联在主线上的美国马素Noise-Trap电源噪声陷波器。
这个手臂大小的椭圆形金属盒像个精准的猎手,专门捕捉50Hz基频以外的杂波——电梯启动产生的120Hz谐波、冰箱压缩机的300Hz干扰、空间中飘荡的静电与超高频无线讯号干扰,都能被它“吞噬”。他曾做过对比测试:拔掉Noise-Trap电源噪声陷波器,噪讯显示数据高达七八百;插上后,噪讯降低到四五十,声音平滑得像奶油一般。人声齿音不再刺耳,像被裹上一层绒布,声音背景立马宁静,而频宽与动态一耳朵就能感受到。
其他与发烧线路无关的插座上一律接插电源接地降噪器
陈先生对电源的“洁癖”蔓延到了全屋。洗手间的插座和客厅等其他与发烧线路无关的插座上,都插着迷你消噪器。“洗衣机的电机干扰会顺着地线跑,机顶盒的高频噪声能串进音响线。”很多人觉得电源处理是玄学,其实是逻辑问题:陈先生的电源玩法是使用三个美国马素Noise-Trap电源噪声陷波器净化电源,与电源最前端的正弦电源处理器配合使用,两者缺一不可。
地盒矩阵:多套金属方块的抑噪哲学
最震撼的视觉奇观藏在器材架周围,但照片可能拍不到:多条美国原点G3、 G4 及G4pro 地线连接地盒。照片中拍不到的GMM大地匣,他用了3个GMM大地匣……iBOARD GDC-1大避震板上用了灰色数码大地匣再串联一个金啡模拟大地盒。美国马素Noise-Trap电源噪声陷波器NT-1用了3个。2个用在前级、后级的电源排插上,一个用在电视、数播的电源排插上,蓝色的GMM地盒用在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网络交换机,咖啡色的地盒用在解码器上、而在音箱顶上还有两套原点的地盒,箱体上也压着原点避震器……
粗略一数,仅美国原点Increcable地盒二代、三代的以及加起来不会少于25套,并且音箱用、音频用与视频播放器用的地盒还有区分,加上原点避震垫和其他品牌地盒,整个房间像个地盒与避震器陈列馆。据陈先生说,未来还会增加两个GMM银镜大地匣分别使用在推主音箱的两台单声道后级上。
咖啡色的原点地盒用在解码器上
“地盒是‘振动吸尘器’。”陈先生拿起一个地盒,里面填充着特殊合金与石墨,“器材工作时,变压器的磁振动、芯片的电子振动会让声音发毛。原点Increcable地盒并非像一般地盒那样把震动导入地线,而是将机械震动转化为热能消化掉。”他演示着拔掉其中一组的地盒,播放同一首钢琴曲,高音瞬间多了层“毛刺”;重新接上,声音像被清水洗过,连钢琴踏板的摩擦声都有了“方位感”。
蓝色的GMM地盒用在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网络交换机
银色的地盒用在音箱上
这种“密集布置”有严苛的逻辑:增强振动吸收效率,避免信号衰减。“就像海绵吸水,一张不够就叠三张。”他笑着说,“有人觉得夸张,但听人声时,你能听出歌手喉咙的细微振动,这就是振动控制的魔力。”
线材底下必须做好避震,做到乱中有序
线材同样讲究。虽然陈先生不会用非常昂贵的线材,但笔者看到很多线材上缠绕着一圈圈的小电线,这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屏蔽,还能作为减少线身自身振动的缓冲。不仅如此,跨越器材顶部的众多线材,每条线都做了避震处理。美国原点最新的iBOARD GDC-1避震板+GMM接地匣一推出,他就买了回来,用来垫加拿大ANTHEM圣歌STR前级,这是一台在陈先生这里难得一见的全尺寸机箱,ANTHEM圣歌STR底部垫iBOARD GDC-1避震板+GMM接地匣虽然不至于甚出现“酱油贵过鸡”的情况,但也很疯狂了。
这种极致在旁人看来或许是疯狂,但在他眼中却不足为奇:“音响本就是用来‘玩’的,不尝试怎么知道效果?”
陈先生的系统与接法
陈先生的音频系统是这么接的: CD转盘、Melco硬盘的信号,先后经老虎鱼信号转接器,汇入声韵白羊座G2.2数播 ;同时,Mac Mini(Roon)作为另一信号源,信号经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网络交换机,也接入声韵白羊座G2.2数播,实现多元音频信号的汇聚处理。为保障网络信号稳定,Mac Mini(Roon)输出信号先经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网络交换机,再通过老虎鱼网络交换机,最终连接到路由器,搭建起稳定的网络传输环境。
陈先生的系统接法示意图
▲信号处理与时钟同步环节
声韵白羊座G2.2数播输出的信号,一路传输至MUTEC MC - 3 USB,另一路与HIBIKI ckslite SC切OCXO音频时钟关联,该时钟同时为MUTEC MC - 3 USB和iFi悦尔法的Pro DSD Signature解码器提供时钟信号,组成同步时钟信号,借助精准时钟同步,提升音频信号处理精度,减少时基误差。经MUTEC MC - 3 USB处理后,信号输送至iFi悦尔法的Pro DSD Signature解码器,完成数模转换关键步骤。
声韵白羊座G2.2数播
▲功率放大与音箱系统
iFi悦尔法的Pro DSD Signature解码器输出的音频信号,接入Anthem圣歌STR前级,由前级对信号进行增益等处理,为后级放大做准备,把控音频信号的音色与动态走向 。
这是一台在陈先生这里难得一见的全尺寸机箱,ANTHEM圣歌STR底部垫iBOARD GDC-1避震板+GMM接地匣
Anthem圣歌STR前级输出两路信号,分别给新派NUPRIME AMG STA后级和新派NUPRIME STA - 9后级。 新派NUPRIME AMG STA后级连接Paradigm(百里登)Signature S4,驱动其发声;新派NUPRIME STA - 9后级与Pioneer先锋PT - R9超高音搭配,拓展高频表现。此外,Anthem/圣歌STR前级还连接SVS SB - 2000超低音与SVS 3000 Micro超低音,补充低频能量,构建起从低到高全频段覆盖、层次丰富的音频播放系统。
连新派后级都藏在一堆线材中
老烧友的数字新玩法
陈先生的玩法颠覆了人们对“老发烧友”的想象。他的数播系统复杂得像微型服务器机房:但经过笔者上一小节的解释与示意图,相信大家都看清楚了。陈先生最独特的是“洗水”环节——所有数码信号(无论CD转盘还是Melco硬盘的信号)都要经老虎鱼信号转接器处理。按照常规发烧友的说法,这是“多只香炉多只鬼”,但在陈先生看来,这个老虎鱼信号转接器就像“数字净水器”,通过内部FPGA芯片重新整形信号,“好比把浑浊的水过滤、蒸馏,变成纯净水”。对比直接输出,“洗水”后的人声更具模拟味道。
软件选择上,他是个“叛逆者”:尽管也玩主流的ROON,但他更偏爱另一种音乐管理软件(具体不便透露)。“这个音乐管理软件少了数字味,多了模拟的黏连感。”播放同一首乐曲,在陈先生这套系统上,这个收费相对便宜的音乐管理软件呈现的钢琴位置更靠后,人声结像更精致玲珑,瞬态响应更敏锐,低频明显比ROON下潜更深。
外置的先锋超高音分频器,接在12K的位置
这套复杂系统的接线像电路板一样密密麻麻,陈先生却对每个接口的功能了如指掌。他解释的时候,眼里的光芒如同设计师看到完美方案时的兴奋:“复杂不是目的,是为了让每个环节都各司其职。”他对电源处理的“洁癖”蔓延到了全屋——洗手间的插座、客厅及房间的插座,都藏着迷你消噪器。很多人觉得电源处理是玄学,而陈先生那看似杂乱的线材,实则没有一条是平行摆放的,数码线与模拟线路、电源线与信号线呈交叉穿越摆放,声音反而更好,这便是“乱中有序”。
这其实是逻辑问题:电源处理器先过滤市电干扰,Noise-Trap再处理不同器材使用中产生的噪讯,两步缺一不可;美国原点Increcable MVD-Earth第三代地盒进一步将器材自身的震动转化为热能消除。就像泡茶,先滤掉茶渣,再控制水温和冲泡时间,顺序错了,味道就变了。”
12英寸的SVS 2000超低音放置在左边墙角,右边还有另一只超低音
“以前调超低音,靠耳朵试,十天半个月都搞不好,现在用AI几分钟就能搞定。”果真像网上一些发烧友说的那么简单么?那是不可能的!陈先生打开平板电脑,在一个国外AI软件的界面上,房间尺寸、家具材质、音箱参数赫然在列。尽管AI给出的方案极其有用,但也是需要人工配合,并非输入自己想要的超低音风格(比如维持声音定位和低频清晰度),AI就能自动帮处理完美的。
陈先生说,自己已经花费大半个月时间和Ai沟通磨合,尽量给予Ai最准确的参数来运算, 再手工调试过超低音,先有了理想的结果, 之后再借助AI做最终微调,如此一来就锦上添花了。笔者在他的屏幕上看到12英寸的SB-2000负责分频点设置在45Hz(-18dB),主音箱输出声压增加2dB;超低音输出增加1dB,某些频段EQ还做了细调,聆听距离设置在2.8米等等。
双8英寸的3000 Micro超低音也是如此,只是调整的分频点和数据不同。“小房间的低频容易‘糊成一团’,AI能算出驻波位置,精准‘削峰填谷’。”无论是播放大编制交响乐还是看电影大片,低频都像海浪般层层推进,12英寸单元的深潜与双8英寸的弹性互不干扰,脚下能感受到地板的振动,耳朵却不会觉得轰头。
但AI终究只是辅助工具,还是得靠自己去用。陈先生手动微调了3000 Micro分频点的分频斜率,让它和主箱的低频衔接更顺畅;此外,他还给两只超低音加了避震垫,减少箱体振动对地板的传导。这种“科技+经验”的调试方法,如同他的展览设计:先靠手工草图规划,再SU建模,然后亲手调整细节,“数据保证下限,耳朵决定上限”。
密集艺术:为何“酱油贵过鸡”?
深夜的暖光里,陈先生关掉音乐,房间里只剩下室外空调传来的低鸣。那些密集的地盒、线材、旋钮,突然显露出一种秩序感——像他设计的建筑图纸,复杂却不混乱。
声学处理
“有人说我地盒比器材贵,是‘酱油贵过鸡’。”他笑着指向频谱仪,“但声音不会说谎:没地盒时,同样的器材声音毛刺多;接上后,声音平滑如镜。”对他而言,地盒不是奢侈品,而是“振动管理系统”的核心:“器材是食材,地盒、电源是酱油——普通食材没关系,只要新鲜,酱油好,菜就香。”
从实际声音体验来看,陈先生的“斗室”空间与众多小器材所释放的声音能量并不小,无论是音响性还是音乐性都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效果。若不是笔者亲耳聆听,恐怕很多发烧友看到照片中“乱成麻”的样子,很难相信“酱油贵过鸡”是有道理的。
陈先生这种“密集艺术”的本质,是设计师对“极致”的偏执:电源处理如同给系统“血液透析”,地盒矩阵好比给声音“减震降噪”,数播调试恰似给数字信号“提纯过滤”。他不是在堆砌器材,而是在构建声音的“生态系统”。
离开时,回望那堆杂乱的线材与调声配件的轮廓,我突然明白:发烧的终极玩法,从来不是比谁的器材昂贵,而是比谁更懂自己的耳朵。就像陈先生说的:“好的声音,是能让你忘了器材,只记得音乐里的喜怒哀乐。”而那些密密麻麻的金属方块与线材,不过是帮他抵达这个境界的阶梯——在方寸之间,用对音乐的热爱与对声音的追求,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声活空间”。
来源:新音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