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数字技术崛起,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新大众文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如何在新大众文艺热潮中彰显立场、话语与价值?这是文艺评论界必须直面的新语境。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应对新媒介与文艺深度融合的前沿趋势与未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数字技术崛起,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新大众文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如何在新大众文艺热潮中彰显立场、话语与价值?这是文艺评论界必须直面的新语境。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应对新媒介与文艺深度融合的前沿趋势与未来走向,彰显新时代新征程广东文艺评论的精神品质。
2025年8月29日,由广东省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东莞市文联共同主办,东莞文艺评论家协会、东莞理工学院等承办的“新媒介·新大众·新话语”广东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暨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系列活动在东莞理工学院学术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文艺评论工作者7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新媒介·新大众·新话语”的主题展开学术交流。
努力构筑“粤派批评”新高地
会上,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生继锋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积极育人才、搭平台、建基地、创品牌,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风清气正的文艺评论生态,共同为推动广东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就是要集结壮大青春力量,充分发挥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为打造广东文艺新高地再立新功。他希望青年文艺评论家们紧跟新大众文艺发展趋势推出更多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努力构筑“粤派批评”新高地,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的青春力量。
东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新浩出席并致辞。他表示,随着文化强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东莞文艺特别是新大众文艺持续繁荣发展,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也有幸获批广东省文联文艺评论重点研究课题,聚集了一批研究者,专门聚焦研究广东新大众文艺的生产与传播机制,推动新工业新传媒时代的新大众文艺研究。希望广大青年评论家深入东莞、扎根东莞,读懂这座城市和它独特的文艺生态,将专家视角和大众视角结合起来,让文艺评论成为连接作品与大众的“桥梁”,让东莞的声音、广东的声音、时代的声音更好地传播。东莞文联也将继续全力支持文艺评论的发展,搭平台、拓渠道、强保障,为青年评论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自今年6月开始,为筹备本次专题研讨会,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面向广大文艺评论者征集新大众文艺相关评论文章,共收到63篇文章,经专家评审共遴选36篇文章结集,并评出优秀评论文章18篇。省评协第五届主席林岗、东莞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新浩为获奖作者代表颁发证书。
圆桌对话:“广东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会上,还举行了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聘请粤港澳文艺评论智库专家仪式。生继锋为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评协第五届主席林岗,深圳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珠江学者,澳门评协主席朱寿桐,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评协名誉主席李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曾一果,《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广西评协副主席曾攀五位专家颁发“粤港澳文艺评论智库专家”聘书。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环节,活动还开展圆桌对话和分论坛研讨会。被聘为“粤港澳文艺评论智库专家”的林岗、朱寿桐、李震、曾一果、曾攀五位专家学者,围绕“新媒介、新大众与文艺评论新话语”主题展开圆桌对话。专家们针对“新媒介·新大众·新话语”中的“新”、文艺的分层、文艺创作主体的定位、新媒介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文艺作品的“破圈”和文艺形式的扩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圆桌论坛由曾攀主持。
林岗认为,文艺趣味分层是历史常态,技术变革改变了通俗文艺的具体形态(如说书到脱口秀、网络文学)。他指出,新的技术形式涌现带来了新的阅读与创作生态,需要时间检验其价值,呼吁年轻学者关注网络文学等新形式的精品化研究,并强调趣味差异不等于成就高低。
朱寿桐提出“新大众文艺”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转变——从“文化精英”转向“素人写作”。他以澳门文学社团资助出版的生态为例,倡导重视“文学生态”本身的价值,认为大量非经典化、非优选法的创作丰富了文化土壤,挑战了传统以经典化和历史优选法为核心的文学史与理论研究范式。同时,他指出:由东莞率先提出的“新工业文艺”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学术概念,鼓励东莞要有学术自信并努力构建学术研究体系。
李震指出,广东是新大众文艺重要的策源地之一。他认为以数字技术、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媒介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文艺本体的一部分和人存在的方式(“我媒介故我在”),深度参与创作过程并塑造主体。他强调新大众文艺是特定时代兴起的思潮,需警惕两种误区:一是过度夸大其颠覆性,忽视经典文艺的持续发展;二是对其鱼龙混杂、评价标准尚未厘清的问题(如网络文学定位)需深入研究,倡导“跨界批评”。
曾一果认为,媒介平台的核心作用是“勾连”不同文艺形态,形成动态建构的圈层化生态。他借用文化研究理论,以刀郎现象为例说明雅俗界限具有流动性和语境依赖性。呼吁扩展文艺观念和研究视野,关注视觉化、听觉化等非传统主流表达、用户参与的“参与式文化”以及民间文化实践(如英歌舞),并正视其社会影响力。
专家们均认为,媒介技术深刻重塑了文艺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方式,催生了新的主体和形态,亟需理论创新与实践引导,以构建更包容、多元的新时代文艺生态。
新工业文明与新大众文艺:文艺论见与青年视角
在主题为“文艺论见:新传媒时代新大众文艺评论”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家围绕“新工业新传媒时代下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与理论反思”的话题,就文艺评论如何紧密贴合时代脉搏,与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座谈交流。
在主题为“青年视角:新大众文艺之我见”分论坛上,二十余位参与广东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征文活动的青年作者,针对青年评论者的角色定位与话语创新、明确青年评论者在新媒介时代的独特角色,研究如何在评论中运用创新话语,更好地引导文艺创作和欣赏进行了交流讨论。
大会同时宣布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宣读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成员名单,广东省评协主席田东江为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执行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颁发聘书。
研讨会后,与会人员还参观调研了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国家材料实验室等,考察了当前科学科技发展的国之重器,对科学与文明、科技与文学的互促互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附:
2025年“新媒介·新大众·新话语”广东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
1. 丁婕《在虚构与现实之间重构东莞新大众文艺的个体叙事》
2. 王朝旭《解构与“再魅化”:数字祛魅场域下文化经典的传播策略》
3. 王幸逸《叙事、数据库与主体:论网络无限流小说的媒介语法
4. 朱郁文《“新大众文艺”的湾区气质——以东莞素人写作现象为中心的考察》
5. 朱丛迁、马莹莹、李卓惟《文化发生与跨文化诗学:庇山耶在澳门的诗歌创作实践》
6. 许燕转《新工业新传媒时代的新大众文艺》
7. 许泽平《新大众文艺:素人写作、生活现场与文学新质——兼谈东莞新大众文艺写作群体》
8. 何薇《多重接近性视域下岭南非遗的“破圈”传播进路:舞剧的文化接近性与“两创”实践》
9. 李杨《新媒体与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动向》
10. 金方廷《市井烟火与城市更新——网络文学中的当代广州城市书写》
11. 吴寒柳《数字武侠:媒介“语法”与批评启示——以为个案》
12. 易文杰《有情的批评:古典文论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
13. 陈超《“自我”“他者”博弈:网络视听文本镜像理论旨向及其隐喻》
14. 黄桂波《非遗传承与新大众文艺的“潮汕面孔”》
15. 黄希《“情”与“物”的变奏: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物质艺术及审美意义》
16. 凌子《算法会消解“文艺为人民”吗?——新大众文艺产生机制批判 》
17. 操奇《中国式现代化的诗意表达——论新工业诗歌“新”之意蕴》
18. 魏瀚源 李成泽《神话改编电影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驱动》
来源:每日新快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