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尺讲台育桃李,半亩书香润初心。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知识与情怀的绽放,而这绽放的底气,正源于书页间的沉淀。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先做读书人,才能让课堂有温度,心灵有归宿,教育有诗意。
三尺讲台育桃李,半亩书香润初心。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知识与情怀的绽放,而这绽放的底气,正源于书页间的沉淀。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先做读书人,才能让课堂有温度,心灵有归宿,教育有诗意。
专业化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位有底蕴、有内涵的文人。胸中有丘壑,眼底方能有山河。每当我在课堂上引经据典,看学生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便愈发明白:腹有诗书,方能让品格如兰般高洁,让德行似竹般谦逊,更能让课堂挣脱枯燥的枷锁,充满灵动的气息。
纵观名师的课堂,无不是书香浸润的结晶。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语言如诗如画,牵引着学生的思绪,让课堂成为心灵的栖息地,在看似简单的互动中,让语文的魅力自然流淌;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洗尽铅华后只剩平实,却在字里行间散发着淡淡的馨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醉;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则热情似火,她用饱满的情感点燃文本,以情动人的讲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这些名师的课堂看似随性挥洒,实则每一句话、每一个设计都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在不经意间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走近这些名师便会发现,他们的成功从来不是天赋异禀的偶然,而是书籍滋养的必然。他们读得多、看得多、写得勤、思考得深,才使他们的课堂妙趣横生、精彩纷呈。
于是,我学着行走于读书与教学之间,忙碌却满溢着快乐。在书海中遨游时,每一次深夜阅读,都让我对第二天的课堂有了新的感悟,那些书本中的理论忽然在脑海中与教学场景碰撞出火花;每一次课堂实践,又让我对曾经读过的书籍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文字背后藏着的是无数教育者的实践智慧。
读教育类书籍,像是与前辈教育家对话,收获颇丰。《教育有乐》让我在一个个温暖的教育故事中,体会到与学生相伴的幸福,原来教育的快乐藏在学生的笑容里,藏在知识传递的瞬间;《教育有苦》则用真实的记录让我知晓教育的艰辛,那些深夜备课的灯光、化解学生矛盾的疲惫,都是教育路上必经的风景;《教育有悔》让我在他人的反思中审视自身不足,明白教育是一场不断修正自我的修行。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明白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将理想播种在学生与自己心中,让教育充满诗意与远方;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则让我懂得教师应站直了做人,用独立的人格影响学生,而非随波逐流。《给教师的五把钥匙》让我折服于名师对课堂细节的极致雕琢,原来一堂好课藏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环节里;《优秀的老师都在做什么》让我学习到优秀教师的经验,他们的坚持与创新,都是值得借鉴的宝藏;《下辈子还教书》《笑着教书》则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师对教育的热爱,那种深入骨髓的情怀,足以抵御教育路上的一切风雨。一部部经典著作,我用心研读但不迷信权威;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虚心学习但不生搬硬套。
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我相信:“当命运把人打下十八层地狱,人依然可以在第十九层顽强地站起来。”读《人生》让我看到选择背后的挣扎;读余华的《活着》,让我领略苦难中的坚韧;读季羡林《牛棚十年》,让我体会到人只有承受磨难,才能领悟希望的力量;读麦家《人生海海》,让我体会到苦难磨人心,温暖藏岁月,人生海海终有归途。读《蔡元培传》,让我明白教师应有的家国胸怀;读《胡适传》,让我懂得治学应有的态度。读《二十四史》,让我感受到历史的磅礴,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藏着治国与育人的智慧。读《北大心理课》《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让我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明白每个调皮的举动背后或许都藏着未被理解的需求。读《北大哲学课》,让我在疲惫时能重新找回教育的初心。这些著作,让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与名著为伍,与经典同行,在品味阅读之乐的同时,我也幸福地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把一本本耐人寻味的好书推荐给学生,让我的学生也爱上读书。沐浴着书香,我们师生同诵一首诗,同读一本书。我和学生同读了《爱的教育》《一千零一夜》《青铜葵花》《鲁滨逊漂流记》《草房子》等。快乐阅读,愉悦积累,自由表达,为学生的童年生活、为他们的一生成长,涂上一抹亮彩,打下一点底色。
腹有诗书,便是对课堂最好的雕琢。如今我的课堂或许尚未凸显鲜明的特色,但我始终坚持教出自己的个性;或许我的教学难登大雅之堂,但我从未放弃追求真、善、美、精、气、神之境。我深知,只要心中装着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我的课堂便一定能有声有色。是读书让我在迷茫时找到学习的动力与路标;是读书让我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找到方向与勇气;更是读书让我在课堂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页翻动的声响,是教育最美的序曲;笔墨沉淀的智慧,是课堂最暖的光源。教书先读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深耕。让我们以书为阶,在文字中汲取力量,在墨香中涵养初心,让每一堂课都因知识积淀而生动,让教育之路因书香而芬芳致远。
杨晓文,爱好写作。禄丰市路溪小学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大山造就豪爽,小溪滋养细腻,工作之余坚持创作,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40余篇。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