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研究:多吃两种维生素,有利于糖尿病恢复,糖友要知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21:04 3

摘要: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不少人一听“糖尿病”,先想到忌糖,戒甜,似乎和“吃”字彻底绝缘。甚至有种误解:既然胰岛功能出了问题,那就减少一切营养摄入,靠“饿”去控制血糖。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人体代谢规律,还可能让身体陷入“低营养、高血糖”的怪圈。

有些糖友为了控制血糖,刻意避开一切含“维生素”的食物,特别是水果和坚果。因为它们里头含糖分,便一刀切地拒绝,其实反而错过了对抗慢性炎症的天然武器。真正的问题,不是糖,而是营养不均。

美国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群的长期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维生素B1的摄入,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神经健康密切相关。研究者跟踪了近1万名受试者,发现这两种维生素的摄入水平,和糖尿病代谢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维生素D早已不只是“骨骼的守门员”。它还参与调节免疫系统、调控胰岛素分泌、甚至对胰岛β细胞保护有一定的辅助意义。尤其在阳光稀缺的地区,维D缺乏与糖尿病患病率呈正相关。

而维生素B1,也就是硫胺素,是“糖代谢的底层工程师”。它协助葡萄糖分解,参与能量释放,还能缓解与糖尿病相关的神经病变症状。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B1的代谢障碍,肾脏排泄加快,导致体内缺乏。

如果你发现自己吃得少却仍疲惫、脚麻、注意力不集中,别急着归咎于“老了”。很可能是维生素摄入不足,尤其是维B族缺口太大。长期维B1缺乏,会让神经传导减缓,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隐患。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葱”,老话虽朴素,却道出饮食要讲究搭配。维生素并非保健品专属,而是基础营养的一部分。只靠清水煮青菜、白粥就想健康,反而容易陷入“隐性营养不良”。

很多人以为维生素都能从水果蔬菜中获取,事实并非如此。维生素D主要来源是阳光照射和部分鱼类、蛋黄,普通饮食难以满足。维生素B1则在全谷物、豆类、瘦肉中更丰富。长期吃精米白面,反倒容易缺乏。

“白米饭,吃着香,吃多了,病上膛。”精细饮食虽省事,却剥夺了很多天然营养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糖友本就代谢异常,再缺乏这些营养“润滑剂”,无异于雪上加霜。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是一场系统性的代谢紊乱。如果只盯着血糖仪上的数字,却忽略了背后的微量营养素失衡,是治标不治本。

钙也难以被骨骼利用。更何况,维D还参与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不重视它,血糖控制也难事半功倍。

维生素不是万能的药,但缺乏却是万病之源。糖尿病患者更应关注“微量但关键”的营养素,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对。健康知识类重点词汇:营养素精准摄入

如何科学补充这两种维生素?首先是饮食结构优化。早餐来一颗水煮蛋,中午加点蒸红薯,晚餐配些豆腐和小米粥,看似平凡,却富含天然维生素D与B1。

别忽视了发酵食品的价值。像是豆豉、酸菜、纳豆等传统食品,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而深海鱼类如沙丁鱼、鲑鱼,是维生素D的天然宝库。与其盲目吃保健品,不如回归食物本身。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顺应时节饮食,也更利于营养吸收。夏秋交替之际,正是多吃豆、鱼、坚果的好时节。炒黄豆、炖鲫鱼、蒸玉米,简单却营养满分。

晒太阳不是件小事。每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户外活动20分钟,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尤其是年长者,皮肤合成能力下降,更应主动补充。

但也切记过犹不及。维生素D若过量摄入也可能引发高钙血症,维生素B1虽水溶性,不易中毒,但仍应循序渐进。

社会节奏快,吃饭成了凑合事。很多年轻糖友一日三餐靠外卖,饮食不规律、营养结构失衡,既不利于血糖控制,也让微量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快节奏生活不应成为营养失衡的借口。

中医讲“虚则补其母”,糖尿病属“消渴”范畴,本就伴随“虚损”体质。维生素的补充,并非西医专属,其实也契合中医“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理念。饮食得当,就是最好的补法。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焦虑、紧张情绪会激活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胰岛素分泌。不少糖友在控制饮食的同时,忽视了情绪调节。维生素B1对神经系统的稳定有一定辅助作用,情绪也能影响代谢。

维生素摄入合理,血糖不一定立刻下降,但代谢环境会逐步改善。长远看,这才是抗糖的核心——不是压着血糖数字,而是修复身体的底层逻辑。

社会老龄化加速,糖尿病已经从“富贵病”变成“国民病”。代谢综合征的早期干预,不仅靠药,更靠“吃对”“动好”“心稳”。

很多农村老人,虽无营养学知识,但早晚稀粥、杂粮窝头、晒太阳、劳作间歇喝点豆汤,反而比城市白领健康。老办法不老,只要用得巧。

年轻糖友不妨学点老法子,把膳食杂化,减少加工食品,多吃原型食物。维生素不是补出来的,是吃回来的。回归自然,才是养生正道。

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靠短期节食和药物“硬控”并非长久之计。营养平衡、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才是这场马拉松的“能量包”。

如果你或家人正受糖尿病困扰,不妨重新审视饮食中的“微小存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维生素,可能正是身体恢复的关键拼图。

别把健康交给“控制”,而是交给“调养”。调是调整的调,养是滋养的养。饮食中多一些维D和B1,就是给身体一个新的起点。

让我们一起,把“吃”变成疗愈,而不是负担。用科学的方式,温柔地照顾身体每一个细胞。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糖友。每一个微小的知识传播,都是对健康的一次守护。

参考文献:

[1]王淑霞,刘晓燕,李想,等.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4):292-295.

[2]高志强,马慧颖.维生素B1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12):45-48.

[3]刘春萍,郭立新.糖尿病患者维生素营养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8):1952-1955.

来源:心灵之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