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西沟村的故事得从1953年说起。那时候的陕西延安,黄土飞扬,寸草不生,村民李登峰扛着锄头站在陡坡上,喊出了那句后来响彻黄土高原的口号:"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1953年,联合国专家看着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直接下了判决书:"生态退化不可逆转,任何治理都是徒劳。"
但中国人偏不信这个邪。70年过去了,那块曾被称为“地球最悲伤的土地”的黄土高原,变得不一样了,连外界都看傻了眼。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黄土高原现在究竟怎么样了?
高西沟村的故事得从1953年说起。那时候的陕西延安,黄土飞扬,寸草不生,村民李登峰扛着锄头站在陡坡上,喊出了那句后来响彻黄土高原的口号:"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的高西沟,人均耕地不到两亩,一年收成还不够半年吃的。风一刮满村黄土,雨一下冲得连地皮都没了。可这帮农民就是不服输,硬是要在这片"鬼都不愿意待的地方"干出个名堂来。
他们的办法简单粗暴:修梯田、砌石坎、挖水道。没有专家指导,也没有先进设备,就是人均每天十小时,早上挖坝头,中午下地种苗,晚上山上栽树。
20年下来,八级梯田修了出来,30多道淤地坝拦住了洪水,全村林草覆盖率飙到了70%以上。
1973年,黄土高原召开"高西沟现场会",一车车干部、一拨拨专家从全国各地涌来。看到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原本光秃秃的山头绿了,粮食亩产翻了三倍,泥沙也不往黄河里冲了。
这一仗,算是给黄土高原治理开了个好头。可问题是,黄土高原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占了中国国土的六分之一。光靠一个村的经验,要治理这么大的地盘,简直是天方夜谭。
黄土高原的治理,总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招数,也都交了不少学费。
上世纪50到60年代中期,那时候大家都觉得黄河泥沙主要来自坡面,所以就拼命修梯田。想法是好的,既能发展农业生产,又能减少坡面冲刷。可结果发现,修梯田反而造成了次生水土流失,黄河泥沙没减反增。
然后又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这回学聪明了,坡面修梯田,沟道建淤地坝,既拦泥沙又造田。到了70年代,黄河泥沙确实减到了每年14亿吨左右。但1977年陕北那场特大洪水,27万亩农田被毁,24万人受灾,淤地坝建设又被质疑了。
接下来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这次更系统了,每个小流域都有自己的治理方案,植树造林、农业生产、淤地坝建设统一规划。效果不错,但速度还是太慢。
最后就是退耕还林草工程,从1999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投入4500亿元,4.47亿亩土地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31.6%飙到了2017年的65%,黄河泥沙减到了每年2亿吨以下。
后来基本上接近了无人类活动干扰的原始农业时期。换句话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已经回到了几千年前的状态。
说完黄土高原,再来看看毛乌素沙地。这块地横跨陕北、内蒙,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曾经是黄土高原最硬的一块疤。
定边县、榆林市的老百姓对这片沙地是又恨又怕。庄稼三年两空收,人住窑洞还得防着风沙灌进来。毛乌素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流动沙丘占大头,绿地少得可怜。
可现在什么样?2024年的毛乌素沙地封禁保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超过75%。靠的是什么?三道法宝:飞播造林、人工种植、管护封育。
飞播造林就是用飞机洒种子,主要种柠条、沙柳这些扎根深、生长快的植物。从90年代开始,延安就用这招,目前全区飞播造林面积超过5000万亩。
人工种植讲究的是"立体交错":沙地种灌木,沟里种乔木,滩地养草。现在的毛乌素,乔灌草三位一体,既阻沙又护土。
管护是靠人盯人。每片林草都有专门的责任人,村民轮流看护,羊不让进、车不让踩。政府还有补贴,森林碳汇也开始进入市场交易。
效果怎么样?定边县原本人均年收入不到6000元,现在超过3万元。有些农户靠种经济林、搞生态旅游,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以上。谁说沙地不能生金?关键是要有耐心,有技术,有政策支持。
进入新世纪,黄土高原的治理,不再是单纯的人海战术,而是系统工程配合高科技手段。
榆林推出"三道防线"战略:黄河岸边是封育林带,丘陵沟壑地带是经济林网,农耕区搞高标准田网。三个层级错落布防,既防风沙又保水土。
延安抓的是"格局重塑":不再是家家种、户户种,而是集中成片治理。目前连片治理面积超过1800万亩,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好几倍。
技术上更是大升级。2025年开始,全国部署"生态大脑":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配合地面监测点,对林草覆盖、植被生长、病虫害等实时监测。一个林区配一套数据,哪里有问题马上就能发现。
农业方面,过去种地靠天收,现在用的是智能水肥一体机,精准灌溉。陕北高标准农田年产玉米能超1000斤,谷子900斤,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还有一个意外收获:绿电进山、光伏上岭。黄土高原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千亿瓦,太阳能光伏成了农户的新"粮食田"。生态治理不但没花钱,还赚了钱。
到2025年,黄土高原的林草覆盖率已经超过59%。泥沙减了,山头绿了,粮食稳了,钱袋也鼓了。更重要的是,这套经验正在向全国推广,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当年联合国专家说黄土高原"无可救药",现在他们改口了,称这里是"世界生态恢复典范区"。
中国人用70年时间,硬是把一个"不可能"变成了"奇迹"。这不是运气,这是一锹一镐干出来的结果,是几代人接力奋斗的成果。
只要有决心、有耐心、有科学的方法,再难的事情都能干成。从"黄山"到"绿山",从"要我治"到"我要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生态治理,也是中国人的坚毅和智慧。
来源:Hi科普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