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险版“报行合一”,能否治理违规卖保险乱象 |银行与保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20:12 2

摘要:违规卖港险正备受关注。今年以来,香港保险市场热度持续攀升,2025年一季度,香港新单保费为934亿港元,相比2024年同期新单保费652亿港元,同比上升43.1%。尤其是自7月1日起,港元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限下调至6%,非港元分红保单则为6.5%。政策一经公布

违规卖港险正备受关注。今年以来,香港保险市场热度持续攀升,2025年一季度,香港新单保费为934亿港元,相比2024年同期新单保费652亿港元,同比上升43.1%。尤其是自7月1日起,港元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限下调至6%,非港元分红保单则为6.5%。政策一经公布,港险市场火爆沸腾,不少中介借势炒作高利率“最后的窗口期”,甚至出现一整个航班都是赴港投保的现象。

内地销售港险乱象

近期,部分保险中介机构违规销售香港保险产品的问题屡屡引发关注,跨境保险销售涉及两地监管差异,违规操作极易引发法律纠纷和资金安全风险。

据业内人士称,当下不少内地保险代理人朋友圈公开吸引内地消费者赴港投保。据上述人士表示,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代理人称就可以在内地出具计划书,全程由他们陪同,对接香港全资公司怡泰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出单。无独有偶,此前,明亚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一前员工,实名举报明亚保险经纪组织代理人队伍在境内违法销售以香港保险为主的境外保险产品及理财产品,扰乱境内保险市场竞争。并表示:明亚保险经纪先后以上海运辉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和海南易盛达商贸服务有限公司为中间平台,非法销售以香港保险为主的境外保险和理财产品,对接出单公司为香港星安财富有限公司和北京百得利商贸咨询有限公司。

实际上,内地保险中介机构或者代理人销售港险均属违规行为,境内持牌中介机构均未被允许销售港险。

回溯本轮投保热潮的起源,政策层面的双重刺激作用清晰可见。演示利率上限的调整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催化剂"。近年来,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部分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在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展开非理性竞争——从疫情前普遍的6%左右持续攀升至7%以上,个别机构甚至推出更为激进的数字方案。

这种过度竞争态势已严重偏离市场基本面,演示利率与实际可达成收益之间形成显著鸿沟,潜藏着巨大的兑付风险。香港保监局此次出手,正是为了遏制这种非理性竞争态势,引导行业回归健康发展轨道。

对于消费者而言,政策调整带来的却是强烈的"末班车"效应。以一款典型的分红险产品为例:年缴5万美元、5年缴清,在持有30年的情况下,演示利率从7%降至6.5%将导致预期收益减少32万美元;若持有期延长至50年,这一差额更会扩大至148万美元。如此悬殊的收益差异,直接催生了消费者的恐慌性投保。

内地保险违规“飞单”到香港

香港保监局公布的2024年临时统计数字显示,源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为628亿港元,同比上升6.5%,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28.6%。这些保单大部分以非整付方式支付,终身寿险、危疾及医疗保险分别占总数的59%、28%和5%。

这轮热潮中,亦有不少内地中介机构和代理人游走其中。此前在内地保险圈违规的“飞单”操作在这轮热潮中更是“飞”到了香港。

“飞单”是指金融机构员工私自向客户推荐销售非所属机构代理产品的违规行为。“同样的保单,换个平台投保,代理人能多拿20%佣金。”一位资深保险代理人对这一现象表示无奈。

上文中的保通此前曾多次陷入“飞单”旋涡。此前,i云保被曝难敌高佣金诱惑成“飞单”聚集地,保险代理人用家人或者朋友的身份在i云保平台或者保通注册,从而身跨多平台展业,哪个平台给的佣金高就用哪个平台出单。i云保是‌上海豹云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保险科技服务平台,i云保背后是具备保险销售资质的主体,保通保险代理。

在此轮香港保险热潮中,还有一些新的违规玩法兴起。在市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一种号称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新存款”或“香港保单高阶玩法”正在社交平台迅速兴起。以“27年增值6倍”“7年翻番”等宣传吸引投资者。据了解,这类所谓高收益产品实质上是香港的融资保单业务。

近年来,香港相关保单的投诉明显增多,涉及销售误导、客户偿付能力评估不严等争议。香港金融管理局已多次发出警示,强调银行及保险机构须恪守销售合规要求,杜绝不当推介。

港险版“报行合一”来了?

7月底,香港保监局再度出手,宣布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港险版“报行合一”政策,要求分红险首年佣金不得超过总佣金的70%,剩余30%需在至少5年内平均分摊。

市场早已对‘经纪人返佣’这一乱象深恶痛绝。"一位香港保险从业者在访谈中直言。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更对坚持长期服务理念的专业代理人构成实质性伤害。从行业可持续发展视角来看,即将实施的监管新规实则构建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既保护了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也最终惠及消费者群体。

2023年以来,内地赴港投保开始激增。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内地访客赴港购买的个人人寿保险新单保费约590亿港元,同比增长约27倍。在上年高增长背景下,2024年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为628亿港元,同比增长6.5%。

伴随投保热,违法违规销售香港保险的现象也开始不断增多。如一些保险经纪人通过高额返佣获取客户;还有一些无牌照人士通过与香港保险经纪公司合作,签署转介协议,在内地招揽客户,销售香港保险。

在香港,销售同一款产品,保险经纪人拿到的首年佣金比代理人高。据了解,不同保险机构及产品间的佣金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但经纪人销售某公司产品所获佣金,往往能达到该公司代理人销售同款产品佣金的2倍以上,极端情况下可达2.5倍。以具体佣金比例为例:代理人实际到手的佣金率通常不足30%,而经纪人却可获取高达75%的佣金分成,这种悬殊的分配机制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返佣销售扰乱市场秩序,也属于违法行为,但在高额首年佣金的诱惑下,一些保险经纪人已突破职业底线。上述保通代理人在内地出具投保计划书行为更是涉险之举。

香港保监局此次佣金改革直指行业痛点。以10年期年缴100美元分红险为例,改革前经纪人首年佣金占比高达95%,而改革后首年佣金上限设为70%,剩余30%分5年支付。

这种"70%即时激励+30%长期绑定"的分配机制,实质是通过经济利益重构,将经纪人收益与保单生命周期深度捆绑。监管机构在政策解读中强调,现行佣金结构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失衡问题,容易诱发短期逐利行为,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新规通过延长佣金发放周期,倒逼行业从"一锤子买卖"转向全周期服务,这既是风险管控的必要举措,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去年5月,香港保监局向香港保险业下发通函称,发现某些持牌保险经纪公司采用了明显依赖无牌照人员从事受规管活动的商业模式。通函明确指出,部分保险经纪公司通过无牌转介人销售保单,支付高达90%以上佣金作为转介费,并向客户提供违规返佣。监管认为,保险公司需加强对中介酬劳结构的审查,避免“佣金驱动型销售”。

实际上,多地监管近年来已经出动,剑指跨境投保乱象。比如,广东金融监管局近日发文,对全辖(不含深圳)开展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违规跨境投保专项治理工作。河北金融监管局也明确指出,境外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消费者面临汇率波动、收益不确定、理赔成本高、维权难等诸多问题。而此前陷入违规卖港险风波中的明亚保险经纪亦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进行调查。

实习编辑丨田果

审核丨许晨辉

责编丨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