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后,一个感觉特别明显:阿里云,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阿里云」。过去几年,它的增速慢了下来,外界觉得它有点乏力。
昨天晚上,朋友圈里很多人过七夕挺热闹,我熬夜看了阿里的财报。
看完后,一个感觉特别明显:阿里云,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阿里云」。过去几年,它的增速慢了下来,外界觉得它有点乏力。
01所以,阿里云业绩,为啥突然提速了?解答这个问题,要先看数据: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阿里云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了 26%。折算下来,大概在 330 多亿元人民币。
这是什么概念?过去三年,它的增长经常掉到个位数,外界都觉得它没劲了;这回突然跑到二十几个点,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回头看,阿里云在 2020 年的时候,单季度增速最高超过 60%,那会儿几乎是一骑绝尘;后来掉得很快,某些季度只剩个位数增长,甚至被外界调侃「黄金期过去了」。
放到国际对比也能看出来。
按照外媒(Reuters、Business Insider)的报道:AWS 这季度营收 258 亿美元,增速大概 19%;微软 Azure 增速 29%;谷歌云 28%。阿里云的 26%,基本是一线玩家的水准。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这次会觉得它像是「回来了」。
而且,这次不是光有规模没利润。之前外界老说,阿里云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客户越多,亏得越狠;这回,利润和营收基本是同步在往上走,说明它的赚钱能力也在恢复。
对一个云业务来说,这点特别重要,不然是空长肉,不长骨头。
还有一个点容易被忽略:节奏的调整;过去两年,阿里云自己砍掉了一些低质量的业务,补贴也收了,渠道打法也变了。
短期看,这些动作让增长慢下来,好处是把底子打厚了。等到需求回暖,弹性反而更大;这季度的表现,多少带点「前期收缩,现在反弹」的味道。
所以,阿里云业绩提速的原因,并不神秘:
一方面,规模和利润一起改善,不再是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供给扩张和节奏调整,让它能把需求更快转成收入。
但更关键的是,阿里云业务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02这次财报里特别披露:阿里云的AI 相关收入占比第一次突破了 20%;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过去说到云,大多数人想到「水电煤」式的东西:算力、存储、数据库。标准化、价格透明,谁都能比价,卷来卷去最后就是拼谁更便宜。
现在阿里云挣的每五块钱里,就有一块来自 AI,这说明它卖的不再是资源。
这两年,阿里云一直在推「全栈 AI」。最底层是芯片和算力,中间是通义大模型,再往上各种应用和工具。
比如:
你可能在淘宝用过「万能搜」和 AI 问答助手,它能帮你更快找到想要的东西;1688 的「生意大模型」能分析商家的经营数据,给出营销建议。
企业端也在用:开发者靠智能编程写代码,客服部门用 AI 回答客户,市场团队用 AI 生成广告内容。
这些场景的共同点:客户付费买一个能直接落地的解决方案。也正因为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应用撑起来,AI 收入的占比才被拉高。
所以,为什么说 20% 是个分水岭?因为比例一旦过了,它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小业务。
AI 收入的「质量」和传统云完全不同,过去云毛利率低、价格透明,容易陷入价格战,而 AI 服务的毛利通常更高,客户一旦用上,就很难轻易换供应商。
举个例子:
换个云存储,可能几天就搞定;但要是把客服、营销、内部流程都搬到 AI 平台上,再想换供应商,几乎得推倒重来。对阿里云来说,这意味着收入的稳定性更强。
再看应用,除电商,阿里云AI 也在往更多场景渗透。
钉钉里已经上线了 AI 助手,可以帮企业写周报、做会议纪要,甚至直接生成项目方案;夸克搜索也接入了通义大模型,能用 AI 做学习辅导、文档总结。
这些看似分散,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阿里云在用自家的生态,把 AI 产品「养大」,然后再往外卖给更多企业。
换句话说,20%是一条动态曲线。
随着场景不断拓展,这个比例还会继续走高;如果两三年后,AI 占比能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那阿里云的故事,就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AI 占比过了 20%,是收入结构换挡的信号;说明阿里云正在从「卖时间」转向「卖能力」,从传统的 To B 基建,走向「AI + 应用」的组合。
03结构换挡是第一步,想把新曲线真正跑起来,还得有更大的投入。这季度,阿里云在资本开支上狠狠砸下了 386 个亿,比去年多了三倍。
三倍,什么概念?就是烧钱。那这钱都花哪了?
一部分花在新建和扩容数据中心;一部分用来大规模采购 GPU 芯片和存储设备,尤其是 AI 训练和推理离不开的高端 GPU。
还有一部分,投入到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比如:倚天、含光系列。
问题是,这些钱短期看不到回报。一个数据中心要 2–3 年才能完全投产,买下来的设备,账上得摊个 5 到 10 年才能消化掉。
换句话说,今天砸的钱,可能要等五年之后才慢慢反映在利润表上。
而且,这里面还有外部风险。
GPU 芯片供应受制于国际环境,政策收紧的话,采购可能会卡壳;自研芯片虽然能缓解依赖,但研发周期长,回报也不确定。加上整个行业都在抢,设备价格、能耗成本一齐往上走。
所以,这 386 亿更多像「憋劲」:不花,没资格参赛;花了,就得硬着头皮扛,等需求慢慢跑起来。
光靠砸钱肯定撑不久,阿里云真正的底气在哪?它能不能把这条曲线跑成常态?
智远分析认为,答案得回答最核心的生意:电商。
电商对阿里云来说,是天然的 AI 试验田。淘宝、天猫、1688,每天都有海量的用户、商家和交易在跑;别人要费大劲找客户试 AI 产品,阿里直接在自家场景里就能落地。
比如:
淘宝的「万能搜」和 AI 购物助手,让你用一句自然语言就能找到商品;1688 的「生意大模型」,能帮商家读懂销售数据,告诉你广告该往哪儿投、库存该怎么调。
而且,这不是单向的关系,阿里云也在反过来帮电商回血,推荐算法更聪明,广告投放更精准,客服响应更高效,这直接影响商家的 ROI 和消费者的体验。
财报里淘宝 CMR(客户管理收入)的回暖,就能和这类技术应用挂上钩;电商给了云试验田,云又让电商回血,两边互相加持,形成一个循环。
这种协同,其他对手真不好学。
微软有 Office,AWS 有北美企业市场,谷歌有搜索,但都没有淘宝这种体量的电商场景。
阿里云真正的差异化,是「技术 + 场景」的组合拳:既有基础设施和模型,又有能不断试错和打磨的消费级场景。
当然,这张底牌也有另一面。
电商主业本身正承受增长压力,消费增速放缓、用户习惯变化都在发生,如果电商端的驱动力不足,云和电商的互相加持可能会打折扣。
换句话说,这张底牌能不能长期生效,不只看云技术,还要看电商能否稳住基本盘。
所以,如果要问阿里云的底气是什么,智远的看法是:电商生态。场景和数据让它有机会把 AI 的增长跑成常态。
04要让这张牌撑得住,阿里云和电商两边,都得有足够的耐心和执行力。真正的考验,在未来三年,阿里云要回答三个考题:
一,阿里承诺三年要在云和 AI 上投下3800 亿元,这么多钱,平均每年就是一千多亿;钱砸下去了,能不能换来持续的营收增长和利润改善?还是说,只能撑起一两个季度的漂亮数字?
第二道考题,是 AI 赛道的竞争。
微软、亚马逊、谷歌都在加码,国内百度、腾讯、字节也没闲着。阿里云能不能在模型、产品和应用层面,形成真正的护城河?
第三点,电商协同能不能长期兑现。现在看,淘宝和 1688 的 AI 应用确实在起作用,用户和商家也在尝鲜。
可要成为长期驱动力,还得进一步思考,大家愿意一直为这些 AI 功能买单吗?如果电商端动力不足,云和电商的互相加持就可能打折扣。
放眼全球,阿里云面临的竞争一点不轻松。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的数据:AWS 还是老大,份额大概在 30%;微软 Azure 25%,而且涨得最快,谷歌云 11%,靠 AI 和办公场景加速,
阿里云呢,全球份额大约 4%–5%,排在第四,但和前三的差距不小。
按 Canalys 的统计,国内阿里云虽然市占率还在 34%–35%,第一没问题,但份额这些年在被腾讯云、华为云慢慢蚕食,再加上字节火山引擎的突然冲刺,格局比前几年复杂多了。
换句话说,阿里云要打仗,不光要和国际巨头拼,还得盯紧身边的对手。
除了钱和竞争,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因素:政策和监管。
云计算天生是敏感行业,金融、政务、能源这些客户,对数据安全特别看重。政策一边是机会,一边是约束。
比如:
国家在推「东数西算」,希望把算力大规模铺开,这是机会;但同时,数据跨境、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这又意味着,云厂商必须拼合规,不能只拼技术。
尤其是 AI,大模型训练和落地都离不开数据和算力。
阿里云要想把 AI 的收入比重继续往上抬,就得一边满足客户需求,一边保证踩得住合规的红线;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比技术迭代更考验它的执行力。
归根到底,这几道考题指向同一个核心:阿里云要证明:能不能跑得持久?
那未来三年,会有怎样的可能性呢?
智远认为,最客观版本,3800 亿投入真换来厚实的基础设施,AI 模型在淘宝、天猫、钉钉等场景里跑出来,用户和商家习惯了为 AI 付费。
阿里云的收入结构稳定换挡,甚至缩小和国际对手的差距,那样,阿里云是重新进入全球一线玩家的赛道。
悲观的话,钱砸下去了,电商端协同兑现不足,消费者和商家对 AI 的付费意愿没能撑起来;同时,国际对手继续加速,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被进一步拉大,3800 亿可能变成「沉重的包袱」。
现实大概率在中间。拐点或许已经出现,能不能跑成常态,还得看阿里云能不能在「技术 + 场景」这张牌上,真正坚持下来。
它的故事,还没写完。
注释:
[1].本文所涉财务与市场份额数据,主要来自阿里巴巴 2025 财报、Canalys、Synergy Research 及财经媒体报道。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