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凌晨4时,辽宁营口鲅鱼圈区一家无人超市遭4名蒙面青少年洗劫。他们有人用衣物裹头,有人口罩遮面,分工协作扫荡香烟、槟榔等高价值商品,还拿走了不少零食,甚至用购物篮来高效装载。远程客服的警告,我报警了把东西放回去!被彻底无视,甚至全程嬉笑打闹、做鬼脸挑衅
上面这张图,不说的话,还以为是美国人在零元购呢。
8月28日凌晨4时,辽宁营口鲅鱼圈区一家无人超市遭4名蒙面青少年洗劫。他们有人用衣物裹头,有人口罩遮面,分工协作扫荡香烟、槟榔等高价值商品,还拿走了不少零食,甚至用购物篮来高效装载。远程客服的警告,我报警了把东西放回去!被彻底无视,甚至全程嬉笑打闹、做鬼脸挑衅。
超市没有公布具体的损失,但由于很多烟酒都被抢走,看样子损失不小,帽子叔叔已经介入。
根据现场情况来看,指纹、脚印、高清监控记录全程,再搭配上现在越来越厉害的天眼系统,应该很快就能把人抓住。
这事儿其实有个很好玩的讨论。
你觉得,这是盗窃,还是抢劫。
如果是抢劫罪,比如远程警告构成心理威慑之后,依然强行抢夺,那一旦财物价值超1000-3000元(辽宁标准),则可能构成抢劫罪,年满14周岁即担刑责而且是三年起步,再加上预谋性伪装(蒙面)暴露主观恶意,可能加重处罚。
但如果无人超市被认定为开放场所,现场没有人,认定是偷窃,那就是三年以下,如果是未成年人,甚至可能免于刑责。
现在无人超市越来越多了,很多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不让员工三班倒,24小时开门,不过在夜间的时候就变成无人超市。
那这个案件里面,我至少观察到了技术防线的三重溃败。
首先是识别失效,蒙面行为直接瘫痪人脸识别系统,现有算法其实是难以应对主动伪装的,比如用衣物裹头,而红外补光技术在极端遮挡下也是束手无策的。
其次是拦截真空,值班人员很快发现了情况,进行了远程喊话,但只有威慑力,没有物理阻截能力,自动门禁锁定、入侵报警等主动防御机制缺失,最后结果就是嫌疑人从容逃离。
最后是响应迟滞,超市的安防系统没有和警方联网,从报警到出警的时间差成为犯罪窗口。
所以无人零售其实是有悖论的。
超市方面是想用技术替代人力,从而降低成本,但同样为了降低成本,在安防投入上非常不足,就给了犯罪分子提供空间。
一些高价值商品,比如香烟和酒,都没有防盗标签,货架也没有重力感应系统,唯一有效果的就是监控,不过监控大家都知道,更多是事后取证工具,而不是事前预警系统。
就还是那句话,再先进的技术,也填不平人性贪婪的沟壑,有时候就要有些展示型的预防技术才行。
从视频其实不难看出,就是精神小伙干的。
这里其实有个现在大家讨论不多,但真实存在的心态,就是娱乐化犯罪。
监控中四人嬉笑打闹、对镜头比划“抓不到”的手势,这就不是单纯的冲着钱去的,还有一种将犯罪视为刺激游戏的心理。
在美国,零元购视频在社交平台的病毒传播,其实也造就了类似的情况,部分美国青少年模仿蒙面抢劫的所谓“酷感”,也加入了抢劫行列。
要知道,美国零元购多与经济困顿相关,而中国模仿者更多出于寻求刺激或者群体认同。这年头随着治安越来越好,销赃其实是很困难的,很少有小店愿意接手来路不明的商品,怕给自己惹麻烦,所以辽宁案件中嫌疑人抢夺零食等低价值的非必需商品,就暴露“娱乐型犯罪”的本质。
那这四个青少年归案以后,其实就可以研判一下,他们到底平时看的是什么短视频,玩的是什么游戏,看有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
这里还有个议题,就是法治认知荒漠。
最近有不少校园霸凌的案件,施暴者还大张旗鼓的自己把视频放到网上,这背后都是一种误信“未成年免罚”。
实际上,14周岁以上涉抢劫、16周岁以上涉盗窃均需担责,不过很多小孩都误以为自己的未成年是一种免罪金牌。
案件本身,不复杂,甚至很粗糙。
但这背后的讨论点,太多太多了。
首先是商业困境,降本增效不能以安全为代价,无人零售需重估安防成本率,不然,就是在纵容甚至鼓励偷盗行为的发生。
其次是教育之殇,不少青少年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冲击下,把违法犯罪行为理解成是一种社交货币,很酷,这就需要法治教育必须向家庭、学校、平台的毛细血管渗透。尤其是要纠正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涉及暴力和犯罪的影视作品和电子游戏。
最后是文化之瘤,精神小伙现在是一股风潮,很多来自三四线城市、县城或农村,低学历限制职业选择,经济窘迫与消费主义的矛盾就催生出来了一种所谓的反抗精神,通过张扬的表演争夺话语权。
染发、紧身T恤、九分裤、豆豆鞋,搭配鬼火摩托车、半臂纹身等,动不动就社会摇、社会语录、群体行动。
如果不加以管束,很容易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偷窃抢劫已经不是小事情了,但他们做的那么嬉笑打闹、毫不在意,我觉得这才是大事情。
各位大佬觉得呢?
来源:曹小灵比比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