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装饰纹样特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9:35 2

摘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存中,那些镌刻或绘制于生活器物之上的装饰纹样,早在数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已显露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中国疆域广袤,各民族生活习俗、精神信仰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纹样风格与表现形式,呈现出类型繁复、异彩纷呈、多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存中,那些镌刻或绘制于生活器物之上的装饰纹样,早在数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已显露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中国疆域广袤,各民族生活习俗、精神信仰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纹样风格与表现形式,呈现出类型繁复、异彩纷呈、多元丰富的面貌。随着社会持续发展演进,各民族间交流互动日益密切、文化往来愈发频繁,纹饰风格在彼此影响中相互渗透融合,却仍在特定范围内保持着独属的鲜明特征;我们的祖先既妥善留存了大量优秀传统纹饰——在延续重骨骼结构、重符号表达、象征性表现等核心手法的基础上,又以开放姿态大胆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元素,最终推动传统历史纹饰图案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彩。

本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中国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特征。

原始社会

核心特点:几何纹与动植物纹并存,质朴神秘

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装饰图案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紧密关联。受限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当时人类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呈现出肤浅、直观且单纯的特征。这一时期反映在彩陶、黑陶、印纹陶上的纹样具有典型代表性,其中北方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与南方良渚文化的玉器纹样尤为突出。原始社会时期的纹样以几何纹为主,其基本元素包括条纹、涡纹、圆点纹、三角纹、方格纹等,整体风格粗放简洁、富有动感,格局讲究对称;色彩上以红、黑、白为主,风格古朴且富有力量感。从题材内容看,主要以植物、动物纹饰为主,人物纹饰相对少见。

装饰纹样的素材源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典型代表:仰韶文化以几何纹、鱼纹、鹿纹、蛙纹、羊纹为主;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以黑彩为主)则主要装饰几何纹与植物纹,其中人面鱼纹盆尤为突出——其人面纹样简洁生动、装饰性强,传递出浓郁的原始图腾气息;马家窑文化彩陶以橙黄为底、黑彩绘制,纹样以漩涡纹为核心,造型注重实用功能,纹样强调平面感,涵盖植物纹、编织纹、几何纹等类型。其线条流畅自然,能依据立体造型巧妙设计双重视觉效果:平视呈现二方连续图案,俯视则为适合纹样。整体造型结构严谨,色彩多采用红、黑、白对比配色,风格古朴简洁。

原始社会典型纹样

原始社会陶器典型配色

商周时期

核心特点:神秘狞厉,神权至上

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核心祭祀与生活器具,其纹饰自然成为这一时期图案艺术的典型代表。此阶段恰值奴隶社会鼎盛期,青铜冶炼技术经长期发展已臻于成熟,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更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的正式来临。

此时期纹样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塑造的怪诞与夸张,整体笼罩着神秘气息。受商周森严的等级制度与尚神重巫的社会风气影响,青铜器纹样呈现出庄重威严的风格,造型坚实稳定、凝练夸张,兼具神秘肃穆之气。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经离奇变形的动物纹样成为核心题材,其构图多取严谨对称之式,造型虽优美却显刻板,缺乏动态生气;图案镂刻工艺精密繁缛,多采用重叠构成,制作之精良与风格的神秘森严相得益彰,诸多作品堪称工艺绝品,深刻折射出奴隶制鼎盛期“礼治”体系的严苛性。值得注意的是,青铜器的装饰风格对同期玉器纹饰亦产生显著影响,使其呈现出与之呼应的艺术特征。

随着时间推移,商周青铜器纹样的装饰风格逐渐转变,疏朗粗放的几何花纹、环带纹、鱼鳞纹等新兴纹样日益兴起并广泛流行。与此同时,图案镂刻工艺从原有的繁复精密转向简洁凝练,表现题材亦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了更丰富的自然与生活元素,整体呈现出更灵动多元的艺术面貌。

商周时期典型纹样

商周时期典型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

核心特点:蟠螭蟠虺,写实灵动

随着奴隶社会的瓦解崩溃,青铜器纹饰原有的庄重神秘与威严凝重的装饰风格逐渐消退,转而被灵巧、活泼、自由、轻快的新风格所替代。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出现部分取代了青铜器的使用地位,其纹饰风格既延续了部分传统元素又有所创新发展;在题材内容上新增了人物故事类元素,涵盖人物歌舞、狩猎、饮宴、日常农耕等生活场景。此外,玉器、织绣纹样及其他工艺品类中,铜镜纹饰也大量涌现并形成独特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的图案纹样以漆器最具代表性,从出土文物可见,历经千年岁月仍能保持色彩鲜明,足见当时漆器制作工艺已趋于成熟,其色彩体系涵盖黑、黄、朱、金、赫、绿等多种,其中朱色与黑色最为常见。漆器的制作工艺繁复考究,受儒家思想主导及严格礼教制度影响,漆器纹饰注重规矩分割与骨架构图,造型设计强调独特性;同时,盛行的云纹、凤纹等纹样则折射出道家思想的清逸缥缈与超脱世俗;整体纹样形象呈现简洁清秀的特征,制作技法上广泛采用金银错等工艺,进一步提升了装饰的精致度与艺术表现力。

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纹样

春秋战国时期典型漆器实景

秦汉时期

核心特点:刚健雄浑

秦汉时期的装饰图案以画像石、画像砖及瓦当为典型代表,其镌刻技法涵盖阴刻加线、白地黑纹与剪影法,构图多采用格律式、平视体与立视体结构,整体呈现对称严谨的适合式布局。瓦当作为屋檐顶端的覆瓦构件,汉代盛行半瓦当与全瓦当两类,纹饰题材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为核心,兼有文字与动物图案,其圆形构图的装饰体系对建筑美学产生深远影响。漆艺装饰风格以流动感见长,针刻技法线条连贯如游丝,展现出高超工艺水平,纹样多取云气纹、变形蟠螭纹等动态题材,色彩对比强烈且注重红黑主色调的搭配。

这一时期的装饰技法体系显著扩展,国画技法中白描、晕染、没骨、写意等手法并存,构图在严谨框架下融入灵活变化,色彩运用除传统矿物颜料外,开始采用中间色调丰富层次。提花机技术的革新推动织物纹样走向繁复艳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成为该时期工艺巅峰的代表作,其T形构图与天界、人间、地府的三重空间叙事开创了帛画新范式。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织绣纹样受到波斯、西域文化影响,天马、葡萄、忍冬花纹等异域元素融入本土设计,材质方面除传统丝绸外,金银错、镶嵌工艺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装饰表现维度,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特征。

秦汉时期典型纹样

汉代瓦当,四神兽

魏晋南北朝时期

核心特点:佛教艺术交融

随着佛教自域外传入中国并逐渐融入社会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众饱受苦难与动荡之苦,这一历史背景深刻影响了当时的装饰图案题材选择。此阶段装饰图案的核心题材转向飞天、佛像、莲花及忍冬花,后期进一步衍生出缠枝纹样,典型代表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佛教艺术遗存。相较于前代的粗犷豪放,此时装饰图案整体呈现优雅清秀、飘逸灵动的风格,并融入了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既反映了佛教传播对艺术审美的塑造,也体现了动荡社会中人们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纹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

隋唐时期

核心特点:富丽华美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社会的长期稳定为装饰纹样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既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保留,又以开放姿态兼容并蓄多元文化元素,最终形成了色彩绚丽、气质雍容、风格华贵的装饰艺术新貌。纹样题材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彻底摆脱了过往的神秘虚幻色彩,转而聚焦于明朗现实的生活场景与具象事物,其中团花、卷草纹、宝相花、缠枝花等成为典型代表;构图形式涵盖散点式、对称式、联珠式,以及成双成对的动植物组合构图,既延续了南北朝装饰艺术的深厚传统,又开启了唐代独有的艺术新风,呈现出富丽典雅与清新秀丽交融的复合美学特征。

唐代正值国力鼎盛、社会安定的盛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在传承融合本土传统的同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元素。此时的纹饰造型更趋充实饱满,线条运用柔和圆润,形神刻画兼备;色彩体系则以暖色调为主导,通过丰富的色彩层次强化华美富丽的视觉效果,进而充分展现了蓬勃的生机活力与和谐的美学韵味,最终形成了雍容大度、自信开放的全新艺术风格。

隋唐时期典型纹样

唐代敦煌壁画

宋元时期

核心特点:宋时素雅含蓄,元时粗犷豪放

相较于唐代装饰纹样的宏大气势,宋代纹样以简洁典雅见长——虽无前者的雄浑壮阔,却在风格提炼上更显洗练精致;其核心转向对现实的写实表达,逐渐摆脱宗教题材的束缚,主要体现在陶瓷与丝织两大领域。宋代陶瓷独树一帜,造型轻巧灵动,釉色丰富多变,常见纹样涵盖宝相花、牡丹、莲花、菊花、龙凤及人物、动植物等传统吉祥主题,丰富的题材与不同釉色的结合催生了众多传世佳作,加之材质变化的工艺之美,精美纹样与窑变产生的自然晕色交融,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两宋瓷器以青花、釉里红等为代表(注:青花成熟于元代,宋代主要为青白瓷、青釉等,此处依原文保留核心表述),其表现技法涵盖印花、刻花、开片、色釉、填彩等,整体风格清秀通透。宋代织锦纹样中,写生花、八达晕、灯笼锦、球路锦等最为常见;同时元代装饰绘画以永乐宫壁画为代表,此外宋代雕版印刷的兴盛亦推动了工艺美术的繁荣。蒙古族作为尚武的游牧民族,其装饰纹样风格转向粗犷豪放,许多生活用具(如金银器、瓷器等)的纹样常以“四君子”(梅兰竹菊)为主题。在色彩追求上,宋代装饰摒弃唐代的富丽华美,转而崇尚自然之美,以清雅和谐为基调,多采用间色或偏紫蓝的冷色,相较于唐代的绚烂至极,更显平淡静谧之美。

宋元时期典型纹样

宋代典型瓷器

明清时期

核心特点:明时严谨雅致,清时繁缛精致

明代装饰图案呈现出规整严谨的工艺特征,同时逐渐显露出清秀雅致的艺术转向,吉祥纹样在此阶段成为主流装饰题材。传统手工艺在织锦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其工艺水准超越汉晋与唐代,形成被后世称为"明锦"的巅峰体系,纹样题材涵盖动植物、几何纹及文字图案,表现技法通过提花织造实现复杂构图,色彩体系在庄重华美的基调中创新运用"退晕"渐变染色技法,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青花瓷工艺在钴料配方与烧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纹饰题材拓展至人物故事与山水意境;明式家具则以结构力学与美学的高度统一著称,其造型通过简练的线条比例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平衡,装饰手法以浅浮雕与线刻为主,开创了家具设计的新范式,成为明清家具艺术的典范。

清代装饰艺术在民间工艺领域呈现普及化趋势,瓷器工艺创新表现为斗彩、五彩及珐琅彩等釉上彩技术的成熟应用,丝织印染领域则以蓝印花布的普及与"明锦"补子制度的规范化为特色。吉祥图案在宫廷与民间持续盛行,题材选择既包含传统瑞兽纹样,亦融入八宝、八仙等道教元素,纹样构成普遍采用谐音双关手法,如以"蝠"代"福"、"鹿"代"禄",通过物象组合传递福寿康宁等世俗愿望。

装饰色彩偏好高纯度对比色调,鎏金掐丝、点翠嵌宝等工艺的广泛应用使纹样呈现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部分纹样设计因过度追求繁复而显露堆砌痕迹。受外来文化影响,部分装饰题材出现异域元素融合,如西洋花卉与缠枝莲纹的结合,但在文化融合过程中亦存在形式大于内涵的倾向。

明清时期典型纹样

明清时期典型瓷器,上面两张为明代瓷器,下面两张为清代瓷器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多元演进脉络:原始社会以彩陶几何纹、青铜饕餮纹为肇始,体现图腾崇拜与实用功能结合;商周时期形成对称庄重的古典主义风格,战国装饰转向浪漫幻想;秦汉装饰以雄浑现实主义为特征,画像石、瓦当纹样展现宏大叙事;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融入,催生莲瓣、忍冬纹等新题材;隋唐装饰达至鼎盛,青花瓷与织锦工艺成熟,纹样富丽华美;宋代转向清雅写实,瓷器开片、缂丝技法臻于极致;元代粗犷豪放,明清装饰集大成,明式家具线条简练,清代纹样繁复堆砌,色彩对比强烈。整体呈现从原始质朴到宫廷奢华、从实用功能到精神象征的演变轨迹,既承载民族审美基因,也反映社会形态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关系。

本篇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下期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李娜

2. 网络资料。

来源:愙斋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