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上午,“宇宙回响——《三体》海外十年影响力发布会”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现场举行。著名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出席。
《三体》海外发行10年,销量达到650万册,在很多国家一举改变了美国作家长期霸榜科幻榜的情况,让中国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了世界。
8月30日上午,“宇宙回响——《三体》海外十年影响力发布会”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现场举行。著名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出席。
在发布会上,刘慈欣谈了创作背后的故事、《三体》现象及对于未来科幻创作的思考。
《三体》海外销量达650万册,改变了过去美国作家霸榜的情况
刘慈欣的《三体》,对于海外的出版社来说,发行量堪称“创作了神话”。
2014年11月,《三体》英文版正式出版发行,截至2024年12月,《三体》42种语言版本的境外累计销量合计达到649.47万册。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何明星在发布会现场发言中介绍,《三体》外文版中,英语版(美国)以375万册占据总销量的57.7%,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三种语言版本,截至2024年12月,分别实现64.23万册、44.42万册、30.56万册的累计销量。波兰语、捷克语的销量也分别达到24.40万册和12.81万册。
“《三体》的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捷克语的版本销售数量,是以十万计的,均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这些欧洲语言翻译出版销售数量的最好记录。”他说,也只有《三体》达到了“十万”级。
西班牙新星出版社文学总监Matra Rossich在发言中讲道,在刘慈欣《三体》之前,西班牙的主要科幻作品是美国作家的《头号玩家》和《火星救援》。“《三体》的到来,直接改变了美国作家的主导地位。”她介绍,《三体》西班牙语发行量超过80万册,随着网飞改编剧目的成功,《三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在《三体》海外版最初发行阶段起到主要作用的英国宙斯之首出版社总经理Nicolas Cheetham也在发言中提到,过去科幻作品多从西方流向中国,而近年来,中国在科技、经济、社会方面发展迅速,很可能成为新科幻风格的发源地。
中国国家版本馆副馆长王志庚介绍,中国国家版本馆将计划联合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推出《海外译本合集(珍藏版)》,作为《三体》海外传播十周年成果的集中展示和重要见证,将涵盖英、法、西、俄等30多种文字。
“《三体》不仅证明了自己作为一部伟大作品的价值,更向全球读者展现了中国科幻的独特魅力与思想深度,为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宋义栋说。
刘慈欣:《三体》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是作品与中国国力的共同作用
在刘慈欣看来,《三体》的成功,不仅是作品的成功,背后也与中国国力的增强有深刻关联,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文化必然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刘慈欣在致辞中表示,《三体》在海外能够取得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科幻文学的特性,《三体》视觉性强,从人类整体视角出发,跨越了国家种族的界限,关注的是全人类的危机与未来;第二个要素则是,科幻小说的发展是需要依托本土国家的高速发展,而中国现代化进程使其具备了这一条件;第三个因素是《三体》的题材具有独特性,描述了在不远的未来,外星文明降临,这在近年来较为罕见,《三体》也比较契合科幻小说黄金发展时期的风格,能触发读者的怀旧情怀并接触到新的想象世界。
“《三体》在中国海外市场的成功,打开了中国科幻小说走出去的大门。”Nicolas Cheetham在接受河南青年时报的采访时介绍,“在刘慈欣的《三体》之后,我们也引进了其他的中国科幻小说,但是发行体量都比《三体》要小,在当下和将来也都还是‘刘慈欣’时代。”
刘慈欣说,希望中国科幻文学能够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在海外向世界展示不断进步的中国,以及对星空和未来的想象。在他看来,很多优秀作品未能在市场、读者认同或评论界取得成功,并非作品质量问题,也和时代及机遇有关,这是作者无法控制的。比如《三体3》刚发表时,恰逢微博兴起,众多大V自发宣传,这种机遇的能量是巨大的。“所以说,下一部像《三体》这样的作品何时出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或作品本身。”
刘慈欣谈AI写作:它会失去创造性,让写作变成力气活
刘慈欣认为,科技的发展,其实已经一定程度上让科幻小说渐渐失去了魔幻色彩,当科幻中的很多场景已经在现实中实现了,实际上对于作者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对于现在大热的AI创作,刘慈欣说,AI对文学创作,尤其科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目前这些AI写作的实力未达一定程度,但预计未来5~10年的影响会加剧。“让我们写作者对写作前景感到迷茫与混乱。”他也在思考,人类写作是否仍具有以往那般强大的创造性与创造力。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写作者应该如何与AI共处?在发布会结束后,刘慈欣在回答河南青年时报记者提问时谈到,写作者与AI共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写作者如果与AI合作,写作就可能从一种创造性工作转变为一种机械性的劳动,就会失去写作的本质。”
他认为,AI对写作者最大的冲击在于,引发写作者对自身创造性劳动价值的怀疑。“如果有一天,AI能在几秒钟内生成创意并据此写出远胜于你的故事,那么人类写作的意义何在?这确实令人感到困惑。”刘慈欣说,“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写作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能够自主构思一个客观世界,从中提取素材并转化为故事。”
刘慈欣表示,读者可能并不在意作品是出自人类还是AI之手,只要好看就行。但对于写作者而言,写作的意义是支撑他们创作的核心动力。“一旦失去这种创造性,写作变成纯粹的工作或劳动,这对某些作者或许可行,但对许多人来说难以接受。”
在刘慈欣看来,诞生科幻作者的主要途径,还是阅读。
在河南青年时报记者谈到关于阅读的话题时,刘慈欣肯定了阅读的作用。他说,自己和其他科幻作者一样,都是通过最初对科幻类作品的不断阅读积累,最后才成了一个科幻小说作者。刘慈欣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到,他的青少年时期与当下的青少年相比,能够阅读的作品内容和体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会影响甚至削弱传统阅读给青少年带来的深度思考能力,这是这个时代跨越式的进步”。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 李肖肖/文 赵墨波/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