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 7 号线一期明年通,快看有没经过你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4 20:33 2

摘要:轨道交通 7 号线一期以 “高架为主、地下为辅” 的方式,构建西部槽谷纵向交通主轴。线路西起高新区科学城站,紧邻成渝高铁科学城站,沿纵五线、科学大道向东延伸,途经物流园、西永微电园、含谷产业园,终至九龙坡区金凤站,全长 28 公里。其中高架段占 70%,适配西

轨道交通 7 号线一期以 “高架为主、地下为辅” 的方式,构建西部槽谷纵向交通主轴。线路西起高新区科学城站,紧邻成渝高铁科学城站,沿纵五线、科学大道向东延伸,途经物流园、西永微电园、含谷产业园,终至九龙坡区金凤站,全长 28 公里。其中高架段占 70%,适配西部槽谷开阔地形;地下段则覆盖核心商圈与密集居住区,兼顾不同区域需求。

全线共设 18 座车站,包括 13 座高架站和 5 座地下站,其中 9 座为换乘站,功能精准匹配产业与民生需求:科学城站、物流园枢纽站可衔接 15 号线,实现 “地铁 + 高铁 + 铁路口岸” 无缝换乘;微电园站、西永站能与 1 号线互通,直达重庆西站;斑竹林站对接 17 号线,辐射金凤片区;金凤站直接服务金凤实验室与周边产业园,10 万西永微电园员工、2 万金凤科研人员都能通过这条线路高效通勤。

7 号线一期的建设,彻底打破了西部槽谷 “纵向交通薄弱” 的瓶颈。以往西部槽谷内,科学城枢纽、西永微电园、金凤实验室等核心节点,只能靠科学大道地面交通连接,不仅货车多,早晚高峰还常拥堵,跨节点通勤耗时很久;如今这条线路构建起 “科学城到金凤 20 分钟”“西永到含谷 15 分钟” 的通勤圈,让产业资源流动更高效。

对西部(重庆)科学城来说,线路不仅能支撑金凤实验室、西永微电园等科创与产业载体的联动,还能通过换乘网络吸引更多人才落户。科研人员可便捷往返科学城人才公寓与金凤实验室,企业员工也能快速对接物流园的供应链资源,助力西部槽谷成为重庆科创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7 号线一期给西部槽谷产业人群的通勤带来了显著改变。在金凤实验室工作的张博士,家住科学城站附近的人才公寓,以往早高峰驾车走科学大道,常因货车占道、车流密集,耗时超过 40 分钟;线路开通后,他从科学城站直达金凤站只需 20 分钟,时间节省了一半,还能在地铁上处理工作邮件,连通勤时段都变成了 “高效办公时间”。

这样的便利覆盖了整条线路:西永微电园员工前往含谷产业园对接业务,以前要先坐公交再打车,全程 35 分钟,如今地铁直达只要 15 分钟;物流园工作人员到科学城枢纽换乘高铁,也从原来的 25 分钟公交缩短到 10 分钟地铁,跨区域出行的便捷度与稳定性都大幅提升。

截至 2025 年 8 月,7 号线一期建设已进入关键攻坚阶段。18 座车站中,物流园枢纽站、微电园站、西永站、斑竹林站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微电园站到西永站、物流园北站到物流园南站的区间高架梁已经架设完毕;石门坝站正在推进主体施工,全线高架梁架设整体完成 50%。按照计划,线路预计 2026 年 12 月建成通车,重庆轨道集团会通过直播施工进度、发布通报等方式,实时公开建设动态。

客流方面,线路开通初期(2027 年),受沿线产业与人口导入节奏影响,日均客流量预计 25 万人次,其中 65% 是西永微电园、金凤实验室的产业通勤客流;随着西部科学城持续开发、企业与人口不断集聚,远期(2040 年)日均客流有望增长到 40 万人次,成为西部槽谷客流量最大的线路之一。

建设过程中,项目严格遵循环评要求,针对西部槽谷的生态与民生需求采取精细化措施。高架段途经飞雪寺公园、宝洪山公园时,采用 “景观化桥墩” 设计,桥墩外观融入自然元素,减少对公园景观的破坏;施工期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才排入市政管网,避免污染周边的梁滩河;微电园站、西永站新建换乘通道时,提前公示了 1 号线出入口的临时绕行方案(2025 年 7 月已发布),尽量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干扰。

运营阶段,高架段会加装声屏障并采用低噪声轨道,确保沿线居民区的噪声控制在 60 分贝以内;换乘站会设置清晰的导向标识,优化换乘流线,比如斑竹林站与 17 号线的换乘通道,步行只需 2 分钟。目前线路方案已获重庆市发改委批复,仅科学会堂站因配套建设微调了站位,后续会按计划稳步推进。

来源:小瑜聊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