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郭云深的高徒,武学造诣极高,曾打败多位国外高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14:10 2

摘要:王芗斋这三个字,足够让当年的北京街头巷尾炸开锅。不管是地道的武林人物,还是一心只为饱腹的市井小民,谁没听说过“意拳宗师”?他是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爷爷辈那代就以种地为生,无论如何,这地头没出过什么“江湖名侠”,可王家小子却天生不安分,十岁不到,便对拳脚功夫有种

王芗斋这三个字,足够让当年的北京街头巷尾炸开锅。不管是地道的武林人物,还是一心只为饱腹的市井小民,谁没听说过“意拳宗师”?他是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爷爷辈那代就以种地为生,无论如何,这地头没出过什么“江湖名侠”,可王家小子却天生不安分,十岁不到,便对拳脚功夫有种执迷。拳谱发黄了,招式奔跑进院落,父亲瞪眼他装傻,王小子依旧憋在墙根悄悄练手。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普通农家孩子,突然跑上了全国舞台?

天赋或许算命中注定。可天赋背后常常是无数个“不甘”“咬牙”和“被揍的疼”。王芗斋那时跟别人不一样,十三岁遇上了郭云深,河北老家形意拳的顶门大弟子。郭云深啥人?据说拳发可碎牛骨。这么一桩机缘,王政和(那会儿还不叫芗斋)心里燃起来的火,生怕有天被泼灭。从这个瞬间起,他开始往武林的深处赌命——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刀真枪的练。

郭云深手里没少出过狠招数。见王芗斋悟性极高,不放过任何细节,天天派他作陪,哪怕是练桩也得蹲大半天,膝盖流血算什么,他从没喊过累。有人说这段经历,是把“外劲”磨成了“内功”,把“孤勇”磨成了“宽容”。可话又说回来,真忍得住?王芗斋可不是天生的圣人,他曾跟人抱怨,夜里脚抽筋,枕头都睡断了。不少同门偷懒,各自混日子,他却固执得要命。这坚持,到底图个啥?

20世纪初年,北京气氛变得紧张,外强入侵,内忧外患。王芗斋十九岁就进了军队。他在兵营混日子的说法根本沾不上边,反倒成了军中炙手可热的武师。奇怪的是,他累积功绩升任教务长,却突然扔下职位、名利,跑去江湖讨生活。说是讨生活,其实更像寻找答案——武功到底是为谁用的?为个人荣光,还是家国情义?

有人说他就是不适应官场那一套,心里总有点天马行空的劲儿。也有人猜,他对自己的拳法不满意,想要把形意拳、八极拳、太极拳那些套路拆了重组,憋着创点什么新东西。于是他开始游历四方,跟各门各派的高手过招。南方的咏春,北方的长拳,还有日本柔道、剑道名家。悲喜掺杂吧,每一场对决都是再造自己。

意拳,从此慢慢成形。王芗斋有个奇怪的想法,总觉得拳术不是比谁更能打,是比谁更能懂自己。他在北京、天津、上海,不断地开设意拳研究会,学生里头有马岳梁、韩星桥、范福春,连后来的体坛冠军也常跑去求他点拨。据公开数据,1950年代后期,曾经有超过百名习武者向他正式拜师。而“意拳”独峰一派,成了中国武坛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他那些年,跟外国拳师交手也从不手软。跟英格兰来的拳击冠军斗过,日本来的剑道、柔道高手也不少见,包括八田一郎、泽井健一等都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公开资料有记录,1940年代王芗斋以意拳技法制敌,胜负历次见报,连《申报》《京华时报》都曾刊载相关新闻。中国武术终于有了真实对外的“胜绩”,一时间武林中人振奋极了,老百姓说:咱中国功夫能打洋人!但下次未必能赢,谁敢说就一定行?

意拳、形意拳、太极拳,这些到底有什么关系?王芗斋有时坚定不移,强调一切归于“心意合一”,功夫是“活的”,不能被套路死锁。可有时候他又自相矛盾,承认太极静中有动、形意则刚中柔。这“矛盾”成了他的标签,有学生回忆:“师父不是不讲理,是理说多了自己也绕糊涂了。”好笑里其实透着深刻。他公开自诩“矛盾老人”,还真不是自黑。或者说,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圆融,似是而非,让人琢磨不透,有时甚至让你懊恼。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芗斋一度受到官方肯定,还参加中华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被安排当了武术组副组长。1953年有媒体拍摄过他在中医院授课影像,像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体,学生队伍里不仅有运动员,还有大量病患。站桩功一度成了他传播健康理念的“招牌”,不少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反复来找“王先生”号脉。有人痊愈了,有人没好,却都口口相传“王先生是好人”。可王芗斋又不是神医,有次他拗不过病人家属求情,治疗失败还被质疑。人的名气,常常反噬本人。这也怪不得谁。

他曾跟蒋介石政要们有过往来,时而被重视、时而被疏远,媒体风向变动,王芗斋自己心里未必见得畅快。他不会用潮流语言包装自己,也没有安身立命的大后台,有时候经济上窘迫得不像一个“大宗师”,更像个卖艺为生的流浪汉。据《天津日报》1959年档案,他当时生活十分拮据,连买药的钱都要人凑份子。但无论如何,学生还是一波波地来,拳坛始终没把他忘了,这到底是福还是患?

1963年夏天,王芗斋病逝在天津。他78年人生,说长不算长,说短也不算短。葬礼那天,从北京、上海、东北、河北,甚至外省的武师、名流赶来,送别之人挤破院门。他留下的意拳与大成拳,在国内外早已另立山头,弟子开枝散叶,不下千人。随便翻当年报纸,常能看到拳理讨论、恩怨纠葛。现在翻看网络,武林自媒体一抓一大把,十个至少有五个要讲“王芗斋新解”,但新在哪里,谁能说清楚?

王芗斋的一生像极了中国近代史。他是个讲道理却自相矛盾的人,一面是传统精粹的传承者、创新者,另一面也是权势漩涡里的牺牲品。他的桀骜和温吞,曾无数次把自己推上高峰,也让自己摔下低谷。就算站在今天的视角,谁能说“意拳就是绝对正确的那条路”?说不定还是后人加的滤镜!

可有件事总得承认,王芗斋撑起了中国武术在民族信心低谷时的一盏灯。这不是空谈。当年外敌环伺,民族受辱时,一场场切磋、一场场示范,就是那种“不服输”的底色。武德、武力、甚至教养和格局,都在王芗斋一身交错,稀里糊涂地汇成中国人的一种原生气韵。

他做的,也不全都对。有的东西没流传下来,有的东西流传了反觉失真。但人的一生能有多少选择?意拳、站桩、创新、保守,正反面两头都沾了点。有人把他当偶像,有人把他骂成“江湖骗子”,世间本就没有绝对标准。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他跟弟子讲:“功夫要练‘活’,别死。”往后,这句话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但“活”的究竟是什么?能活几代?真说得准吗!

王芗斋的故事在今天还时常被提起。网络自媒体、纪录片、专业论坛,数据多、角度杂。意拳研究社统计,目前全球关注意拳的练习者超过10万,分布于美洲、东南亚、欧洲和国内二百多个城市。但意拳还是不是王芗斋当初的那个“魂”?或许连他自己都未必坚持。

回头看,他是农家汉子、军中将才、江湖浪人,甚至一度有点像个倔强的愤青。可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留下一份精神遗产——纠结、反复、难以言明,夹杂着辉煌和不安定。如果说,王芗斋能为后世提供什么,那很可能不是“武术该怎么练”,而是“人活一世怎么面对自己”。

来源:magicbo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