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如今的量子计算,科学不断重塑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至今仍叩问着中国的教育与创新核心。
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如今的量子计算,科学不断重塑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至今仍叩问着中国的教育与创新核心。
这一问,如同时代的回响,引领我们沉浸思索:科学精神是否已悄然融入我们文化的血脉深处?
9月4日(周四),“人民城市·杨浦大师课”第五讲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带来专题讲座“钱学森之问——科学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
作为功能介孔材料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他将从自身科研实践出发,带领观众穿梭于科学的历史长河,系统阐释“质疑、独立、唯一”的科学精神本质,并展望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未来路径。
讲座介绍
讲座主题
钱学森之问
——科学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
主讲嘉宾:赵东元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美国化学会ACS Central Science执行编辑,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编,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主席,国家基金委“功能介孔材料基础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长期致力于功能介孔材料研究,提出了界面取向组装原理和技术,建立了功能介孔材料合成制备体系,并将基础研究成果推广到石油催化、精细化工、能源转化与存储等领域,促进了功能介孔材料的发展。发表900余篇高水平论文,获中国专利授权95项。论文被引用近16.5万次(h=202),介孔材料领域国际排名第一,被Web of Science列为近十年100名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被汤森路透社列为全球2011-2025化学、材料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二等奖(2004),中石化前瞻基础科学奖一等奖(2021),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2018),中国分子筛协会成就奖(2017),TWAS-联想科学奖(2016),ACS Nano Award(2021);Nano Research Award (2020);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2023),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21),上海市科技功臣(2022)和感动上海年度人物(2023)获陈嘉庚科学奖(2024)等重要奖项。
主持人:田静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核心议题抢先知
科学精神的本质解析
从词源、哲学与历史维度,深入阐释“质疑、独立、唯一”的科学精神内核。
科学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结合介孔材料等前沿研究,揭示科学探索中的重大机遇与深刻挑战。
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之路
探讨科学如何真正融入中国文化,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深层动力。
报名信息
活动时间
9月4日 (周四)14:00-15:30
活动地点
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
(安浦路630号)
招募人数
(报名成功后将发送确认短信,
凭短信专属确认码参与活动)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