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四点半,陈帆摸黑起床了。书桌上的台灯亮起微弱光芒,映照着堆成小山的申论习题和行测真题。这是他在省城租住的第8个月,距离那次决定性的考试只剩最后两周。
凌晨四点半,陈帆摸黑起床了。书桌上的台灯亮起微弱光芒,映照着堆成小山的申论习题和行测真题。这是他在省城租住的第8个月,距离那次决定性的考试只剩最后两周。
“这次一定要上岸。”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然后顿了顿,补充道:“哪怕是千里之外的西部县城。”
三年前,陈帆从未想过自己会考虑西部县城的工作。作为985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他的同学们大多流向一线城市,拿着令人艳羡的offer。然而经历了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潮”和创业失败的挫折后,他开始重新思考职业选择。
“去年我参加了某西部县城的人才引进计划,现在在这里做基层工作。”陈帆说这话时,正在走访当地的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令他意外的是,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远超从前。
近年来,像陈帆这样的名校毕业生选择西部县城体制内工作的案例并不少见。某西部省份2024年招录数据显示,县级以下岗位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37%,其中拥有硕士学历的报考者占比达到历史新高。
“我们今年录用的公务员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比例明显提升。”某县人社局负责人表示,“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学历,更是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选择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较于大城市动辄数百比一的竞争比例,西部县城的公务员考试竞争压力明显较小。同时,地方政府给出的人才政策也相当有吸引力:安家费、人才公寓、岗位津贴等各项补贴相加,月收入甚至超过部分一线城市初级岗位。
更重要的是发展空间。在人才相对稀缺的西部地区,高学历人才往往能获得更快晋升机会和更多实践锻炼。“在这里,我能参与到重要项目中,这是在大城市难以想象的。”一位毕业于知名高校、现在西部某县发改委工作的女生表示。
当然,适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cultural shock 是首要挑战——从繁华都市到相对闭塞的县城,从多元开放的校园文化到传统的基层官场,都需要时间适应。
“最困难的是语言关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一位从东部沿海城市来到西部县城工作的选调生回忆道,“但慢慢地,我学会了当地方言,也理解了基层工作的逻辑。”
这批年轻人的选择,反映了新一代价值观的变迁。他们不再将“北上广深、高薪offer”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职业发展空间和个人价值实现。
“每次看到自己参与的项目帮助当地农民增收,那种成就感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一位在乡村振兴局工作的985毕业生这样说道。
这种人才流动趋势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活力。高素质年轻人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也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思路。同时,对个人而言,这段经历也成为宝贵的成长财富。
“或许几年后我会选择继续深造,或许会留在这里长期发展。”陈帆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说道,“但无论如何,这段经历已经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夜幕降临,县城的路灯次第亮起。办公室里,陈帆还在整理今天的调研报告。窗外,小城的夜景不如大城市璀璨,却别有一番温暖与宁静。
选择西部县城,对这群985毕业生而言,不是退而求其次的妥协,而是一次主动选择的人生冒险。在这里,他们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常规的成功故事。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迪博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