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六部的李祺莹。昨天我在deepseek上问,从入职到今天已经过了多久,它告诉我已经927个日夜,这段时光让我受益最深的有三点......
春和景明,万物竞发
在法治沃土上
一批检察新苗沐光生长
他们以赤子之心叩开检察之门
在卷宗与案牍间耕耘理想
在这个春意盎然之际
我们对话11位近三年入职的青年干警
倾听他们那些初遇检徽的心跳
深夜阅卷的星光和守护正义的炽热
......
我是六部的李祺莹。昨天我在deepseek上问,从入职到今天已经过了多久,它告诉我已经927个日夜,这段时光让我受益最深的有三点......
怎么办案子?
开始我不理解未检这也管、那也管,直到跟着瑜姐、菲姐、秦妍姐办案,我才意识到,不是要什么都管,而是在职责范围内,做得比别人更多一点,才能成有意义的案例。我边学边跟着办理撰写案例,后来,我们关注解决点播影院治理和行刑衔接问题的案例,都被评为省级典型案例;今年,我们关注犯罪记录封存问题的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
怎么讲课程?
我刚开始上家庭教育课程时,总结了很多理论和问题,打算在课上一通猛说。但一到现场,发现多数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隔代抚养孙辈已不容易,没必要再来受我说教的苦。我能做的,应该是从真实案例出发,和爷爷奶奶唠唠忽视孩子教育的危害。我还尝试制作《合格家长炼成记》课程,方便家长线上、线下使用,算是实现了讲课初入门。
怎么做创新?
院里的经历告诉我,“不会”已是无效词,而“你先试试”成了高频反馈。好吧,那去试试。在做托育模型的过程中,有的职能部门问“托育是什么”,有的部门婉拒说“没有那个数据”,但跌跌撞撞,最后模型竟然搭起来了,获评了市级奖,相关经验被最高检九厅推广。我把试试的力量也用在调研等方面,从屡投屡败,到有文章能获得人民检察杂志社的征文活动奖项等。看来多试确有奇效。
长检两年半的时间,我就像从二年级向三年级爬升,没见过、不会做的案子还有很多,但我相信在院党组、各位领导和前辈的指导下,我能够不断克服弱点,继续前进!
来源:长安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