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2年4月国门妇联建设启动以来,勐腊县妇联以“党建带妇建”为核心,通过组织体系重构、服务模式创新,使边境妇女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勐腊县,长达740.8公里的边境线上,一场以妇女为主体的变革正在发生。
自2022年4月国门妇联建设启动以来,勐腊县妇联以“党建带妇建”为核心,通过组织体系重构、服务模式创新,使边境妇女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
三年来,全县建立抵边村寨妇联组织、国门“妇女之家”93个,实现边境村寨妇联组织和阵地100%全覆盖。
“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妇女创业贷款累计发放1562万元、带动345人就业、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77%、‘美丽庭院’创建4234户这些数字上。”勐腊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匡思思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我们的人居环境更是实现从‘杂物堆积’到‘绿美庭院’的蜕变。中老边境的‘火凤凰’外籍妇女普法队、‘中老民族特色美食村’品牌等创新实践,让这里成为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国门妇联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妇联工作模式。通过“1+”工作体系,实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的聚合效应。在勐伴镇回落村妇联主席依香尖组建的“火凤凰”外籍妇女普法队,化解婚姻纠纷1860人次,这支由中老双语调解员组成的队伍,将普法课堂搬到橡胶林间,开展“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730余场次。
组织网络的延伸带来治理效能的飞跃:全县建立12338维权服务中心1个、婚调室79个,组建由妇联干部、巾帼志愿者等组成的调解队伍80支,2024年排查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2609个,化解率达97.77%。勐腊妇联推动的“平安家庭”评选,更带动社区形成崇德向善新风尚。
勐腊县妇联的创新实践始于田间地头的思想启蒙。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妇联执委深入橡胶林、火龙果种植基地,用傣汉双语开展“微宣讲”200余场。勐满镇满泐社区妇联主席李春梅则将宣讲融入日常服务,用展板讲述中老双语家风故事,让边境文化在润物无声中交融。
这种“服务+教育”模式催生了基层治理新范式:在勐伴镇回落村,针对“中国媳妇”语言不通、技能不足、法律意识薄弱等难题,勐腊县妇联通过将“中国媳妇”纳入基层妇联组织体系,推选聘用一名优秀“中国媳妇”代表担任外籍妇女协管员,有效增强其组织归属感与参与治理能力。
组织体系的革新更体现在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勐腊县划分网格798个,每个网格配备1名妇联执委、3名巾帼志愿者,构建四级联防体系,实现“户户有人管、事事有回应”。2024年“摩羯”台风期间,自发组建“咪涛先锋队”、“女子护村队”等17支志愿队伍,主动融入抗洪抢险一线,开展摸排走访、劝导群众撤离、灾后重建、捐资捐物等工作。
发展赋能:从“边缘群体”到“创业主力”
国门妇联的建立激活了边境妇女的发展动能。通过“培训+就业+金融”组合拳,开办缝纫、直播等实用课程培训8000余人次,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1600余个。勐捧镇傣霓裳服饰工坊,100多名妇女通过直播带货实现“指尖创富”;象明乡革登老寨的银钗妇女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土产品”做成“新商品”,实现年增收18万元。
金融扶持政策成效显著,2024年发放妇女创业贷款643万元,培育出竹英林下种植等10个创业项目。在外籍妇女群体中,创业热潮蓬勃兴起。勐伴镇依叫传的“烧烤店+火龙果种植”双业态年收入达20万元,展现跨境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
创业火种的点燃始于技能重塑。依应香在勐捧村开设的“雨林巾帼学堂”,将传统傣锦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培养出20名月收入超5000元的绣娘。
这种跨境联动在勐伴镇更显规模效应:2024年底冬季作物采收上市期间,勐伴村种植大户吸纳中老妇女“同采同制同酬”,人均增收4600元,老挝籍采摘工咪爽夫妇用收入在家乡购置摩托、盖起二层小楼,成为跨境创业的活广告。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催生特色产业带。在勐满镇曼烈村,妇女组长依庄扁指导的“庭院经济”示范户,将中老边民“老庚”大赶摆活动与民宿餐饮经营结合,累计增收760万余元,吸引中外游客19万余人。
幸福升级:从“基础保障”到“品质跃升”
妇联工作的变革直接转化为民生温度。建立特殊妇女儿童群体“一本账”,实施“爱心家长”结对帮扶234人,开展心理疏导295余场。健康关爱方面,为50名“两癌”患者争取救助金22.11万元,开展“春蕾计划”等公益项目帮扶救助296人。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成效显著,通过“四小园”建设打造示范村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600余场次,评定“美丽庭院”4234户。在文化层面,创新开展“望天树·亲子阅读”活动10期、“新婚第一课”9场次,让边境家庭既富“口袋”更富“脑袋”。这些举措使妇女儿童幸福指数提升72%,真正实现“维权服务在身边,关爱关怀零距离”。
幸福工程的深度体现在跨境关怀的温情传递。勐腊妇联发起的“雨林暖心行动”,为126名老挝南塔省困境儿童送去价值4万元的爱心衣物。在勐伴镇茅草山村民小组,州妇联组织的“法治守护半边天”活动,让32名外籍妇女首次获得法律援助,老挝籍媳妇咪奇.结标用刚学会的汉语说:“现在我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了”。
这种改变更显现在生活环境:曼烈村将废弃猪圈改造成“国门文化微展馆”,村民自发捐献的200件老物件,讲述着中老边民七十年的交往故事。
文化浸润让边境绽放独特魅力。疫情期间创新的“云上庭院课堂”,不仅传授傣绣技艺,更成为跨境文化交流平台。勐腊县组织开展“中老读者国门书社”活动,让两国妇女共读一本书,在文学共鸣中消弭文化隔阂。
这种软实力的提升带来硬效益:2024年边境旅游复苏期间,妇女主导的“国门特色美食”接待游客3万人次,中老特色美食销售额突破80万元,真正实现“家门口的全球化”。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