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早就成了全球钢铁第一大国,产量比后面几名加起来还多。但你可能会问,钢铁多就代表军工强吗?还真不只是数量的问题。中国不仅能生产大量的钢,还能造出极致的钢。
如果有人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军事上与我们较量”,你第一反应会不会觉得这话说得有点飘?
其实解放军空军大校戴旭早在2019年《对白》节目上就抛出过这个观点,当时不少人还调侃这是不是自信过了头。
但几年过去再回头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句话背后不是盲目自大,中国的军事实力又是怎样的?超过美国了吗?
要说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工业能力绝对是绕不开的基础。二战时期,美国之所以能一边支援欧洲一边在太平洋打仗,靠的就是恐怖的工业产能。
那时候的美国,工厂全开、机器不停,造军舰、飞机、坦克跟下饺子似的。如今,这个工业神话似乎正在中国重现。
中国早就成了全球钢铁第一大国,产量比后面几名加起来还多。但你可能会问,钢铁多就代表军工强吗?还真不只是数量的问题。中国不仅能生产大量的钢,还能造出极致的钢。
比如被称为手撕钢的超薄不锈钢,厚度只有头发丝的1/6,价格堪比黄金。这可是航空航天、精密电子这些高精尖领域的重要材料,以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造,中国得高价进口。
为了不再被卡脖子,太钢集团从2016年开始攻关,失败了七百多次,终于在2018年搞出了0.02毫米的手撕钢,后来甚至做到0.015毫米,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这种技术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块钢,它代表了中国在高精材料领域自主创新的能力。没有这些,你再想造高端战机、先进舰艇,也只会是空中楼阁。
工业体系完整、技术不断迭代,让中国不仅能量产,还能保证质量。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军事潜力,和平时期低调发育,一旦有需要,产能可以迅速转化为军事实力。
换句话说,咱们不是光嘴上厉害,是确实手里有货。有了这样的工业基础,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也是飞速,尤其是在造船行业。
如果说工业基础是肌肉,那么海军力量就是一个国家能否远距离秀肌肉的关键。
这几年,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几乎可以用“下饺子”来形容,新舰艇接连下水,尤其是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的建造,引起全球瞩目。
数据显示,中国占据全球造船市场近50%的份额,而美国仅占0.13%。美方报告也承认,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
二战结束时美国曾拥有上万艘商船,而如今只有区区80艘从事国际贸易。相比之下,中国拥有超过5500艘大型商船,这不仅体现民用造船实力,更意味着一旦需要,这些产能可以迅速转向军用舰艇制造。
2024年底,中国海军迎来了新一代两栖攻击舰四川舰。这艘舰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采用双舰岛设计和全通飞行甲板,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创新性地应用了电磁弹射和阻拦技术。
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够起降直升机,未来还可能搭载垂直起降战机和无人机。专家分析,076型两栖攻击舰有望成为全球首艘具备电磁弹射起飞能力的无人机航母。
无人机群通过电磁弹射升空,可大幅提升打击半径和作战灵活性,尤其适合高强度的现代化海空对抗。双舰岛设计则让航空指挥与航行控制各司其职,减少任务混乱,提升整体编队协同效率。
而这还只是水面舰艇的一部分,在无人艇、潜艇、综合补给舰等领域,中国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可以说,中国正在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海护卫”,海军力量真正走向深蓝。
不过,海上的实力只是一部分。真正的军事竞争,早已蔓延至天空甚至更高维度。
现代战争早就不是单纯拼人多的时代了,无人机、无人艇、智能集群等等,这些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军事新闻里,而中国在这方面,似乎有点悄悄发力,然后惊艳所有人的意思。
2025年2月,杭州一个实验室里传出消息,浙江大学和湖州研究院联手研发出新一代蜂群无人机。只有手掌大小,重量不到500克,但它能在没有GPS的环境下自主导航、避障、编队飞行。
更夸张的是,它们能在复杂狭窄空间里穿梭自如,互相之间还能通讯协同,实现动态防撞。这技术可不是用来炫技的,它已经用在矿洞探测、救灾巡检、甚至农业植保等领域。
而军事上的潜力,更加显而易见,几十架甚至上千架这种无人机协同执行侦察、干扰、打击任务,成本极低、难以拦截、覆盖范围大,这才是未来智能战争的雏形。
而这还只是小型的。在更大的平台上,比如前面提到的076两栖攻击舰,将来完全可以成为这类无人机集群的海上母巢,配合电磁弹射作战。
无人机虽强,但它也只是中国军事科技中的一个环节。真正的大杀器,往往要等到亮相那一刻才让人恍然大悟。
战斗机代际之争,从来都是大国空中较量的焦点。美国最早提出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想打造第六代战机保住霸权。
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成本爆表、技术争议、项目反复启停等等,直到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才正式敲定由波音来负责研制,并命名为F-47。
把这个关键的项目交给了“波音”,但波音这些年过得并不轻松,737 MAX空难阴影还没散、成本控制屡被吐槽、隐身战机研发经验不足,不少人都怀疑它能不能真的把六代机搞出来。
与此同时,美国军方还要同时负担B-21轰炸机、F/A-XX舰载机等一系列天价项目,压力山大。而中国呢?2024年底,多家外媒报道称中国成功试飞了第六代隐身战斗机。
从流传的画面来看,这款飞机采用无尾翼设计、三发动机布局,强调全向隐身、超远程巡航和高态势感知。
有分析认为,它能在没有加油机支持的情况下长时间滞空,对敌方后勤节点、指挥系统、前沿部署形成威胁。
更重要的是,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传出六代机进展。之前就有一款无尾双发验证机完成首飞,说明我们不是在单一技术路线上赌一把,而是多路并进、系统推进。
第六代战机不是第五代的简单升级,它意味着全新的作战理念、网络协同和智能决策能力,而这些,恰恰是中国近十年来重点突破的方向。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尝试领跑,中国军工的进步速度确实让很多人没想到。但这不代表我们已经全面超越,而是说明我们有了和别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对话的资格。
戴旭那番狂言,如今听起来是不是没那么夸张了?中国不是天生强大,而是这二十年来扎扎实实搞工业、投科技、育人才所积累出的能量正在释放。
从手撕钢到蜂群无人机,从三航母到六代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武器,更是一个体系化的军事现代化进程。
当然,说没人敢较量是一种充满自信的表达,真正的军事力量不只是装备的堆砌,还包括战略智慧、实战能力与国际话语权。
中国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不主动挑起冲突,但也没人能否认,我们已经做好了不被别人轻易挑战的准备。
未来会怎样?没人能百分百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军事潜力早已深深扎根于完备的工业体系与不停的创新追求中。
戴旭:中美若战略对决将两败俱伤 美国输不起——环球网
智能仿生新突破:浙大团队打造“无GPS导航”蜂群无人机——钱江晚报2025-02-25
四川舰、六代机……中国军工年底“大爆发”受关注——澎湃新闻2024-12-31
美国六代机,终于不是PPT了?——环球网2025-03-22
造船能力,“中国是美国232倍!”——观察者网2025-01-01
来源:小菲有点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