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人数增百万!如何辨别携带者?遇到“4种人”建议远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8:10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0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刘阿姨今年刚退休,平日里热衷于社区志愿服务。前不久,她在体检中心做义工时,听说“艾滋病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就在我们身边”,一时心惊。她不禁问:“这些人看得出来吗?我们是不是应该离他们远一点?”

这样的疑问,其实不止她一个人有。

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报告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超过150万人,与2020年相比,新增感染人数超过100万。而且,感染者正逐渐从“高风险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传播路径也从血液、针具使用为主,转为以性传播为主

更值得关注的是,艾滋病毒感染早期极其“安静”——绝大多数感染者在前几年没有任何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病情恶化后才被发现。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正在正常生活、工作、交际,甚至无意识地将病毒传播出去。

很多人以为,感染艾滋病毒的人一定面容憔悴、身体瘦弱、气色不好。事实恰恰相反。

在感染初期,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但不会立刻引起明显变化。感染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能“看起来很健康”,甚至精力充沛、生活如常。医学上称这种状态为“无症状期”,可能持续数年。

进入“发病期”后,才会陆续出现反复发烧、腹泻、咳嗽、皮肤感染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机会性感染如肺结核、带状疱疹等。但这些症状也不是艾滋病独有,很多普通疾病也会出现,因此单靠外貌或症状是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艾滋病的

我们无法“看”出谁感染了病毒,但可以通过了解传播途径,识别出风险较高的行为或人群,从而保护自己。

1. 频繁更换性伴侣、无保护措施者

无论男女,高频次、无防护的性行为,尤其是与陌生人或临时伴侣发生关系,是目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即便对方外表健康、看起来“干净”,也无法排除可能性。

2. 吸毒者,尤其是共用针具者

虽然我国对毒品管理极为严格,但仍存在吸毒群体共用针具的情况,这种行为是血液传播病毒的“高危通道”。

3. 曾接受非法输血、注射、美容者

在一些非法场所注射美容针、水光针,或接受未经严格筛查的血液制品,也存在感染风险。非法渠道的“廉价医美”背后,往往隐藏着消毒不彻底、器械重复使用等隐患

4. 隐瞒感染史、拒绝检测者

一些感染者因害怕歧视、羞于启齿,选择隐瞒自己的感染状况。这种“沉默传播”方式更危险。因此,如果有交往对象拒绝做性病检测或刻意回避相关话题,也应提高警惕。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人群并不等于“有问题”,但与其发生高风险行为时必须做好防护。科普是为了防范,不是为了排斥。

在日常接触中,例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马桶、蚊虫叮咬等,艾滋病毒根本无法传播。因为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极易死亡,必须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母乳等体液进入体内,才可能感染

也就是说,普通的社交、工作、学习环境不会传播艾滋病

但如果涉及高风险行为,比如无保护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那感染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无防护的异性性行为中,病毒传播概率约为0.1%~0.2%;男男性行为中则更高。

目前唯一科学、准确判断是否感染的方式,是去正规医疗机构接受HIV抗体检测。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法快速诊断试剂卡等,结果通常在几小时内就可得出。

国家鼓励高风险人群每年定期检测。许多城市的疾控中心、三甲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有免费匿名检测点,无需实名登记,结果保密。

若不慎发生高风险行为,72小时内可前往医院申请“暴露后预防用药”(PEP),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艾滋病已不再是“绝症”。目前虽然尚无根治手段,但通过抗病毒治疗(ART),感染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甚至结婚生子。只要坚持服药,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的程度,几乎不会传染他人

真正该远离的,是“谈艾色变”的恐慌情绪,是误将感染者当成“异类”的偏见态度。科学认知,理性防护,才是我们面对艾滋病最好的姿态

参考资料: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3. 健康时报:《艾滋病真的看得出来吗?这5个误区你中招了吗?》2024年12月

4.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暴露后预防(PEP)使用指南》

来源:赤峰综合广播

相关推荐